故宫、长城、颐和园,在很多外地游客的旅游清单上,颐和园差不多是排在第三位的。 很小的时候,家里的玻璃镜框里压着为数不多的一张照片,照片是黑白的,2.5寸见方,照片是叔叔给父亲照的,父亲穿着白色的棉布上衣,下身穿黑色长裤,脚穿黑色的布鞋,父亲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叉着腰。照片的背景有很多树丛,树丛的顶部有座类似宝塔一样的建筑。父亲说,他是站在万寿山下面照的。 因为照片年代比较久远,我都忘记照片里面的具体内容,与很多去过北京的人交流,他们都不知道“万寿山”这个名称。概念中,“万寿山”好像是颐和园里面的,但是父亲没有说太多颐和园的景色。 直到父亲八十大寿的时候,我把他领到万寿山脚下,让他辨认万寿山,父亲好像说出了一点子丑寅卯,但是,父亲说,当年他没有看见苏州街。父亲的记忆是对的,苏州街在乾隆时期是有的,后来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掉清漪园,苏州街就消失了,现在北宫门里面的苏州街是1990年重建的,父亲到北京旅游是70年代末,那时候的颐和园里估计是一片狼藉的。 我第一次去颐和园,也是九十年代后期了,那时候的须弥胜境一片残破景象,智慧海四面墙上的佛像都是没有脑袋的,那时候,我也没有太多的欣赏能力,游览完苏州街,远眺过昆明湖,当时就觉得乾隆皇帝太伟大了,他将人间天堂复制到了北京。 苏州街顾名思义复制的是苏州的商业模式,一座座水边的店铺,宛如苏州的水上人家;一家家特色字号,展现着江南的富庶与繁华;一件件极具江南风情的商品,浮现的是昨日的黄花。苏州街里的生意好像还不错,穿着古装的服务员经常外出取货,繁忙的时候,每家店铺的门口都挤满了游客,他们都要从这儿带走一些旅游纪念品,以便回家分送给亲戚和朋友。 昆明湖,明眼人一看,这就是北京的西湖,因为仿苏堤建设的西堤,仿六和塔建造的佛香阁,西湖移植过来的十七孔桥,还有瀛洲岛、蓬莱岛等,甚至江南的桃红柳绿等,都是杭州的翻版。 记得爬了万寿山,当时就觉得山坡上的建筑就像是印象中西藏的布达拉宫的格局,但是没有布达拉宫那么紧凑。山南面的佛香阁,当年是我非常不熟悉的题材,我下山时差不多都是绕道走。 后来,每次有朋友来京,我差不多都要陪他们去颐和园。每去一次颐和园,感觉对它就多了一层了解。时间长了,好像都在颠覆自己当初对颐和园的认知了。 对颐和园的第一层认知是,颐和园作为一处皇家园林,它的每处景点和建筑设计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万寿山的名称,这是有来历的,从空中看万寿山,它其实是一只展开翅膀的蝙蝠的模样,蝙蝠在古代有“祝福”、“有福”的意思。昆明湖从空中看,就是一只寿桃的形状。 整个颐和园就是的核心景点就是“福山寿海”,这是当时人为了讨慈禧太后的喜欢,为她70岁生日专门设计的。假如能认知到这个层面,也算是对颐和园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对颐和园又有了更深的认知。毕竟颐和园兴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为什么要建设颐和园? 著名的十七孔桥。 石画舫 (手机拍出来的效果,确实差了很多。) 明代米万钟从房山淘换的“败家石”,最后家败了,石头也就搁置在荒郊野外了,乾隆给遗址到此。没想到,这里住了个“败家娘们”——慈禧。 慈禧行宫周围的建筑群。 瀛洲岛远眺 北宫门入口内的碑文,算是历史记录吗?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