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千年古寺拟景点名称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朋友说,北京的千年古寺云居寺不日将举办大型活动,为了营造氛围,现在寺庙正在为寺内著名景点拟名称。

北京作为古都,过去的皇帝和重要人物都喜欢给著名景点题字,如老燕京八景、新燕京八景等。各远郊区县也有征集八景名称的活动。这都是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爱做的事。

说心里话,拟名是非常难完成的任务,一者要非常熟悉这些景点特征,再者景点名称要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第三就是拟出来的名称好听好记。如卢沟晓月、柳浪闻莺、琼岛春阴、金台夕照等等。

对于云居寺我不仅算是非常了解,且还有些因缘。既然有这么个机会,我也可以凑个热闹。这样的拟名有点像过去文人玩的填词游戏,仅供娱乐而已。

征集名称的是八大景点,凭着对这些景点的了解,我也起了几个。

一、石经山

当年,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过房山白带山就起愿,要在这里刻经,后来慧思禅师的弟子静婉禅师在此开山立寺,启动了云居寺的刻经事业。从慧可禅师开始,石经山就没有停止过刻经的声音。石经山既是刻经的场所,也是藏经之处,山上有很多石窟,里面都藏着隋朝以后的经石。

我给石经山取了三个名字:金石奇缘、金声石振、金石菩提。

金石奇缘说的是山上藏有的石经现在比金子都珍贵,当年的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就提出过,以等量黄金换经石的愿望,结果被周总理拒绝了。理由特别简单,黄金有价,金石无价。这些存在山上逾千年的石经,真的比金子都珍贵,因为石经,所以有了这么一段当代佳话,说是金石奇缘,也是名正言顺。

金声石振一词是改编过来的,在曲阜的孔府门前有块石牌坊,上面题着金声玉振四个字,我将玉替换为石,其实也是想具象石经山的石经,用这个词的意思是,说石经山的石经盛名远播,响彻云霄。

金石菩提的意思也是非常明确的,菩提即觉悟和智慧,这是人瞬间获得的,仿佛醍醐灌顶的智慧。当时静婉禅师刻石其实是非常智慧的事,假如不是他将经卷刻在石头上藏起来,后来的灭佛运动一定将这些经卷毁损殆尽。刻经是智慧之举,刻经更有无量功德。

二、雷音洞

雷音洞是石经山上藏经洞边上一个石洞,有几十平米。洞里有千佛柱,里面供奉着一尊弥勒。这里估计是当年僧人朝拜及休息的地方,洞里不仅会传出僧人唱经的声音,也会传出刻经的叮当声。我给雷音洞取了三个名字:大梵洞天、 雷音远播 、雷音杏坛。

大梵洞天应该是大梵和洞天两个部分组成的,诵经声通常被说成是梵音,跟佛有关的物件,通常以大来形容。洞天不仅是别有洞天的意思,而且说明这是一个特别旷达的所在。

雷音远播的意思要直白一些,雷音当然是指雷音洞中的诵经声了,洞的概念就没有包含进来,这个有点欠缺。

雷音杏坛的意思比雷音远播要好一些,杏坛是个专业词汇,这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雷音洞也是佛家的杏坛,这里应该也有过讲经活动,或者是文雅之人在此讲授佛学,明代的书法家董其昌就到过石经山,还在山上题了“宝藏”二字。

三、北塔

北塔曾经是北京地标性建筑,在90年代的时候,我还见过印着北塔的明兴片。云居寺的北塔建于辽代,造型非常别致有特点。从上往下分别是钟、鼓、楼的结构,关于北塔的历史和现代修复,曾经在我的关于云居寺的文字里记录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

我给北塔拟了四个名字:钟鼓楼台、钟鼓和鸣、朝夕同辉、辽风余韵。

钟鼓楼台,这是指北塔的外形,塔身加上基座,构成了钟鼓楼台一体化的建筑,看似直白,但是从一个词组的概念上去理解它,感觉意蕴比较深远。昔时它是台子上供人景仰的,钟鼓的结构代表了日复一日暮鼓晨钟的修行,塔是佛陀的象征,一朝一夕一佛陀,北塔是参悟,北塔保存到现在就是佛陀在云居寺的存在。

钟鼓和鸣、朝夕同辉、辽风余韵这三个意思比较直白一些,钟鼓和鸣是指塔上的钟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参悟,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朝夕同辉也是说在暮鼓晨钟中,北塔屹然挺立千年。辽风余韵更加直白了,就是将辽代的建筑风格完美地传承了下来。

四、南塔

相对于北塔的外形,南塔真的平庸多了,且南塔早已毁损,现在见到的南塔是近些年复建的。由于外形没有特色,且没有历史可言,我只能简单地拟了两个:浮屠远眺和双塔辩经。

浮屠远眺说的是塔依山而建,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南塔高高耸立,站在南塔上,无疑也能看到遥远的地方。浮屠在印度语里就是塔的意思。双塔辩经这个名字不仅仅是指南塔的,将南北二塔联系起来,因为中间的地宫里藏着石经,要是说护经吧,感觉有点贬低了塔的存在,所以,就说是在辩经,也算形象。

关于南塔,我觉得没写出特色,因为南塔下面就是藏经地宫的入口,当年建南塔一定有很多说法,我没有了解透彻。

五、山门

云居寺的山门还是挺有特点和灵性的,据说当年日军轰炸的时候,云居寺的山门巍峨挺立,当地的僧俗都立下一个誓愿“山门不倒,寺必重开。”果不其然,云居寺很快就恢复了,且成为北京市甚至全国的佛教宝库。给山门只想到两个名字:经石东来和经石远眺。

经石东来,有两层意思,一者是云居寺的山门朝东,面对石经山,这里藏有的经石不仅仅是从东边石经山上运送过来的,二者还有取“祖师西来”的典故,而命名经石东来,这是一种意境的表达。经石远眺意思看似直白,其实也有内涵,不仅仅是指山门可以远眺石经山,更重要的是说,山门一直以虚空的姿态对着石经山,希望经石可以远远不断地通过山门抵达云居寺,以不断丰富云居寺的内涵。

六、唐塔

唐塔是云居寺的珍宝之一,在石经山和云居寺还保存着唐代的佛塔七座,包括著名的金仙公主塔等。全国就云居寺保存的唐塔最多,说心里话,我不太懂建筑的规制和特点,我只能直观地给唐塔取了三个名字:盛唐浮屠、大唐浮屠、浮屠胜迹,具体的不做过多的解释,望文生义即可。

七、地宫

云居寺地宫中保存了石经山搬运来的经石多达14000块,前几年,地宫举行了隆重的封葬仪式,将山上和地宫中发现的经石重新装藏后,在地宫中永久存放。我给地宫拟了四个名字:三藏福祉、金石千秋、不二法门、般若法门。

我只解释一下“三藏”,它是一个专有名词,三是指经、律、论三个部分。藏是指大藏经,这里保存了全套的大藏经,这几乎是存世最全的大藏经版本。地宫中保存大藏经,所以称之为三藏福祉。其他几个词意思有点直白,不做过多解释。

八、全景

云居寺的全景其实现在看不到了,早先的云居寺分成东西中三路,目前保存的是西浴云居寺,建筑大多数后来复建俺的,我给全景拟了两个名字:云居流韵 和白带山魂。云居寺所在的山以前叫白带山,这两个名词其实非常好理解。

名称拟到这儿,其实我还是感觉非常遗憾的,因为云居寺的特色还没有触及到,云居寺真的有宝,除了石经,云居寺还有木板经模、血经,即僧人用舌血和着朱砂抄写的经文。这些都是稀世珍宝。

当然,云居寺还有名闻天下的宝藏——佛舍利,云居寺发现佛肉舍利和天开寺发现的佛舍利,佛肉舍利现在藏在首都博物馆,寺内供奉的佛舍利是天开寺出土的。

不知道我拟的名称最后能用上几个,但愿有佛缘的,或者对云居寺有兴趣的朋友前往观瞻,云居寺真的值得一去。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