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在中国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它已经成为传统艺术中一座最具代表的艺术山峰。然而也正因为它的历史悠久,领域内的名家众多,不断涌现的新山水画家们想要取得成绩或者突破也变得艰难。不过,每个时代还是在山水画领域涌现出了自身的代表。而山水画发展到了当代,开始呈现更为多元的变化。 一部分山水画家开始吸收现当代艺术形式,另一部分则继续在传统文化领域内寻求更高的精神表达与形式创新。显然,徐光聚是一位坚持在传统艺术领域内追求自己高度、并以此为基础追求与当下生活融合的艺术家。 我们初看徐光聚的绘画,仿佛置身于一个空灵的山谷或者一个幽静的画苑,这里山青水秀、阳光明媚、纯净清新,人置身于于其中,似乎隔绝了现实的嘈杂与不安。无疑是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当下最好的印证。而这种感觉的形成,源于艺术家本人深厚的文化修养,源于他对传统的学习,也源于艺术家对时代躁动的反抗。 证诸当代画坛,南北之分显见,而宗也派也难说。即以陆俨少先生山水而论,中亦不乏雄浑刚健之趣,李可染先生之山水则亦常有水墨氤氲之机,自不待言。如今世界,文化交融,人事往来,已不似古代之悬隔。但是,异域人文,必各有因革,此物事之常理,画事当不例外。 作为一名生活在当代的画家,消费主义社会的影响正如轰隆隆挖掘机不断从门口路过,艺术家显然不可能听不到。只是,对传统的学习,让他选择了将自己的艺术表达定位于更为宁静深厚的意境营造之中。 他将传统作为自己艺术的出发点,在自己的绘画中大量地借鉴了古人的资源。他临摹了大量宋、元时期的作品,并且通过这种基础性的临摹,使得他对不同绘画中山石的质感、不同地域的山水特征以及古人绘画中的各种技法手段谙熟于心。 “尝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知性之贵于率。”故儒曰:“存心养性。”佛说:“明心见性。”道讲:“修心炼性。”草木万物皆有性灵。人秉阴阳五行而生,为万物之首;可以行天地之全功,更可载天地之大道。 无极天地之始,鸿蒙未判,阴阳未分;天地之根。混沌开而万物生,万物生即成太极;一阴一阳生太极。天地之道即阴阳刚柔,阴阳即性命。明天地之阴阳,感万物之灵性,知自然之规律。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得其道理。”徐光聚在学习创作中所感悟 。 ![]() 也通过这些学习,他知道了古人是如何思考自己与天地、自然之间关系的。不过,在自己后来的创作中,他最多只是借用了古人画面中的某一块石头、某一个山头,而对于画面的整体处理,则完全出于自我的创造。 ![]() 他更多地将自己观察自然山水时的体悟,与在此期间形成的心灵关照,以及自己的精神追求融为一体,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山水,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些在形式上精美,在精神上宁静深厚的作品。徐光聚这样的观察与描绘是睿智的。也正因为这样的安排让他的创作逃避了今天嘈杂的现实,从而形成了他与众人不同的绘画风格。 ![]() 所以当我们仔细观看他的画,似乎能使我们与古代经典绘画进行交流神交,这是因为学习总结了古人的思考与文化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够体悟到作为一个当下的画家,那份有别于时代的宁静。 ![]() ![]() ![]() 这样的思考显然是对今天有所裨益的。也正是这样的思考,使得徐光聚的艺术之思才能源源不断:他非常注重写生在绘画中的作用,但他的写生所描绘并不是自然山川的自然属性,而是展现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相结合与融合后的领悟与体验。所以,徐光聚的画清澈简静,颇为灵性。不过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相比传统文化精妙之处的同时,徐光聚个人的主动性对于他当下画面的形成更为重要。 ![]() 他以传统为师,并不是学习其形式与表面,而是深入其中研究其文化运转的体系,并将传统的文化养料通过自身的思考与体悟进行转换,转换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用画笔进行表达。这也是为什么在观看徐光聚的绘画时我们既能够感受到他对传统山水精妙的总结,又能够看到一种独属于艺术家自己本人的性灵。 ![]() 这种性灵,既蕴着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现代文化人内心的成熟思考。他在洞达了古人的体验了同时,又不断以自己对人与自然乃至宇宙关系的思考,重新审视当下、审视自我。从而让他走出了与古人不同,又逃脱了当下普遍躁动不安的宁静、幽谧的艺术气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