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如果在交流中有人说了和你不同的意见,并且强调你的想法是错的,那这时候你是会和他辩个是非黑白,还是就那么云淡风轻的笑笑不再说话? 当然,隔着文字我们确实交流不了,所以我想会有选择前者的,也会有选择后者的。而就我个人平时接触的朋友来说,其中执着于“对错”的,始终是占大多数。 “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明明我就是对的,难道还不能指出对方的错误吗”,在与这类朋友交流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类似的疑问。而我想你也能体会到这句话里透露出了不少“我是对的我就应该纠正你”的责任心,与“我是对的”、“我是权威的”、“相信我肯定没错的”这种上位者妄图支配下位者的优越与膨胀。 只是对错,有那么重要么? “对错怎么可能不重要,没了对错,这世界不就乱套了吗?” 当然,如果失去了对与错的约束,每个人都享受着极致的自由、自由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那生活并不会像一些追求“自由”的朋友想象的那么美好,反而是“今天你伤害了我,那你等着,我会让你连伤害我的机会都没有”或“别跟我扯什么平等和权利,我想对你怎么样,就对你怎么样,连犹豫都不带有的”这样的混乱无序与心惊胆战。 所以,它的存在提供了建立在“对”之上的鼓励作用,引导人们往某个方向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基于“错”产生的约束作用,使我们能免于过于自由的互相伤害和过于放纵的自我伤害。 不过,我们也不能单纯的局限于“自己”这个角度,也要看到社会与文明同样是建立在诸如要善良、要真诚、要积极、要友善等的普世“对错”之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你能看懂我写的这篇文章,能理解我这几个字组成的这句话的意思”这样“能够畅通交流”的状态,以及“看了之后我也觉得其中一些是对的”这样的“互相认同”,毕竟,精神和言语层面的东西不似客观规律一般,即便我们不去认同和相信,它也会起到作用,这两样呢,必须在同样的标准和观念下才有可能产生互相认同,而有了互相认同,大家才会去相信、才会去遵守,“对错”才能起到相似的引导、约束与调节的作用。 不过太大的层面我们就不再这里啰嗦了,还是落地到自己身上,看看为什么我们需要“对错”。 假如现在你的面前放了两个选择,但是你却不知道怎么评判这两个选项,那么,要么你充满勇气的随便选一个,要么碍于“害怕损失”而停在原地,所以我们是需要相应的标准、规则与条件来协助我们进行分析和判断的; 分析和判断产生的结果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也还是需要知道这两个结果怎么选,所以我们会用“对与错”或者“好与不好”这样的标签,来区分“哪个选项是可以的”和“哪个选项是充分风险的”; 当然,这个“对错”也不是随随便便贴上去的,而是我们经过分析后为包含“会带来收获,或者损失较少”这样意义的选项贴上的,毕竟趋利避害是我们的本能,我们不会去选择“会给自己增加风险”的选项。 那么,属于自己的对错,就成了保护自己、实现生存与更好生存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而这种策略其实还有延伸。 当所有人都认同某些观念的时候,这些观念才会同时约束这些人,这些人才会因为共同认同这些观念,而产生类似的或者一致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你也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局限于外貌这个层面,内在的层面也存在区别,并且区别更多,甚至细碎到“爱吃什么口味的菜”、“一般几点睡觉”、“是否讨厌打呼噜”等层面。 那你说,跟一个很多细节层面不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不是很容易“打架”呢? 而这时候你就要问问自己了,如果明知道和这个人生活在一起会出现很多矛盾,那你还会和对方在一起吗、你想要自己的生活被矛盾淹没吗?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为了让生活变得可控且容易快乐,我们一方面选择和三观相对来说还算一致的人成为朋友,一方面就是尽自己的全力去用“争论对错”来同化别人,让别人跟我们一致。 不过到这里还不算完。 因为我们自己是需要“属于自己的对错”的、我们自己的世界也是建立在“属于自己的对错”之上的,所以我们会用“争论对错”来保护自己不被对方同化,避免“自己坚信的对突然变成了错”而带来的精神世界的分崩离析。 那么你看,“争论对错”既是同化别人的手段,也是防止被同化的策略。 但到了这里就出现矛盾了。 在刚刚我们已经提到,社会和文明是建立在普世的“对错”之上,那么这里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对错”、都希望去同化别人,并都在保护自己不被同化,那么,大家各执己见,就难以达成一致和互相的认同。 这时候就会变成,爷爷觉得应该宠孙子、奶奶觉得孙子不能宠的厉害、爸爸赞同棍棒教育、妈妈崇尚释放天性这样的状况,且不说孩子会变成皮球在四个人之间被打来打去,四个持不同意见的人本身就会为了“贯彻自己的观念”、“让自己的观念作用在孩子身上”而出现争吵,甚至为了保护“教育权”而在情感和关系层面变得与家人搏斗,甚至不惜牺牲这些。 我不知道你是否关注过教育层面,但我想单单你能说出口的教育理念,就一定不止于“棍棒”、“说教”、“溺爱”与“苦难”了。那这时候各自坚持自己的“对错”,然后孩子不就成牺牲品了吗? 我们觉得“棍棒”对,是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这就是唯一的对”,但我的认知可能只是现实世界的万分之一;觉得“说教对”,但说教同样也是世界的某个小小的侧面。 那么这些观念从个人层面来说,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这万分之一,所以对个人来说就是“对”的;但从整体来说,它们具备同等的价值和弊端,没有谁是绝对的对。 于是就有这样一些信息是我们需要看到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为需要有判断的标准才能更好的生存,才产生了对错观念,并且我们需要保证“自己是对的”; 这些对错只作用于我们身上、只影响我们自己、只对我们自己产生约束作用,而他人是被他们自己的观念束缚; 对他人观念的否定意见,虽然有时候确实始于善良的动机,可我们忽略了,观念这个东西,不是我们讲讲对方就能接受和转变的,只有在有了足够的信息沉淀与经历积累之后,他才能经过自我探索来实现转变; “争论对错”这种方式,除了会带来基于攻击性和保护引发的对方的反抗外,并不会带来共识,反而可能会让对方为了“保证自己的对”,而更加坚定,且更加想方设法的去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而既然我们自己把“对错”看的那么重、我们自己也需要“对错”,那费尽心机的想要动摇“他人的对”与“要人性命”有什么区别呢?他人又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呢? 当然,我们往往并不会看到这些,因为我们那时候正沉浸在“想要同化别人,让他人服从自己”的执念中,并且正在全身心的保护自己那脆弱的、容不下生活中正常存在的“不同对错”的简陋内在。 是啊,如果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对错,能与生活中那么多不同的对错和平相处、如果我们能接受且适应生活本就正常拥有的多样性,那又何须执着于争论、执着于非要辩个你死我活呢? 我们有我们的对错,他人有他人的对错;我们需要自己的对错,他人需要他人的对错;我们被自己的对错影响,他人被他人的对错束缚;我们是经历了很多才有了现在的对错,他人经历了不同便有了不同的对错;我们的对错只对我们来说是对错,他人的对错也同样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既然大家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那为何要争呢? 哦,对了,要争的是谁的想法更对,但其实大家的想法都只是“一部分对”;而即便我们的看法确实比对方的更好,可也不能随意的剥夺对方通过“贯彻自己的对错,然后从现实的反馈中收获经验”从而成长的过程、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我讲的够仔细,他就能明白”,他有他需要经历的人生路、需要过的弯,而有些经历是必须去独自经历的。 教育的责任,是由生活它老人家来承担的,你我何须又扮黑脸、又不落好呢。 当然,我们也不是什么都不做。 我们能做的,或者说唯一能做的,都仅仅只是在充分理解、尊重对方想法的基础上,以非攻击、批判的态度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看法,并虚心的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待当下的问题,以此丰富自己的认知。 毕竟,最终影响我们的是我们的对错,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对错准确、完整;对方的对错也是建立在经历、思考和丰富的信息这基础上,我们既然只能协助对方丰富信息、诱发思考,那做好这些就足够了。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