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独资建厂很难吗?| 企业号

 cheyunwang 2020-09-11

 
就要去做啊,不做的话怎么会有结果呢。

「企业号」专栏,铁西区的李子的个人专栏,专注谈汽车商业,每周三更新。查看往期文章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去年传出消息特斯拉要在上海自贸区建厂的时候,编辑部收到消息的同事第一时间写了文章,当时他还是最早拿到那张传说中正在筹备的签约仪式现场照片的人之一。然而我们都知道,那次签约并没有成真。一眨眼的功夫就过了一年,特斯拉在华独资建厂这件事情终于还是达成了。

过去的事情,无论有多漫长,感觉起来都好像一眨眼的功夫。

我们在台面上看到的是特斯拉在华独资建厂从挺早之前似乎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但相信这背后一定有更多我们还不知道的事情:有理由相信中央和地方政府之前一定给过特斯拉很多合资的方案,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那些合资方案中所包含的优惠政策会优于当下独资建厂的协议。

很难想象马斯克在面对那些合资方案时的想法,它们看起来一定是值得接受的,毕竟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家海外车企可以在中国独资建厂。如果特斯拉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上动摇了,说不定合资协议早就出来了,那样的话,国内第一家海外车企的独资工厂还要再等上几年才会出现。

特斯拉当然是很幸运的,他赶上了中国开放政策的这个幸运的时间点、以及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政策放宽的时机,等等等等。但恰恰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才更应该去想一想,为什么是特斯拉收获了这颗果实。

还不是因为特斯拉就是一直在坚持要独资建厂,他们一直就相信自己能够独资建厂。这当然并不容易,就像刚刚说的,毕竟中国之前从没有过车企独资建厂的先例,而特斯拉也曾经面临过资金链紧绷的状态,欲望与恐惧,任何企业在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都有太充分的理由去接受那个退而求其次的、能够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选择了。回过头来看的话,马斯克一定很骄傲自己坚持住了立场,一直在追求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

成果当然是属于那些一直相信它,并且坚持朝着它去努力的人了。

来自浦泽直树《20世纪少年》

在华独资建厂当然是一件难于上青天般的事情了,但这会比在2003年成立去设计生产电动车并且成为当今世上最受瞩目的汽车厂更难吗?2003年是什么概念啊,那时候别说iPhone、iPad都不存在,连iPod这个现在俨然已经算是古董的设备也不过刚刚问世,那年鹿晗才13岁,还在北京老家上初中呢,想买电动车、能接受电动车的人恐怕也没有几个。

是,我们都知道了去一个人们都不穿鞋的国家去卖鞋是好生意,但是真正能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情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毕竟这是去改变人们长期以来早就形成了的习惯,前期的投入完全有可能全都打水漂了。

在华独资建厂其实也没有多难。在2003年所有人都还在开着用燃油的汽车的时候做电动车公司、在明知道充电技术与基础设施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充电而不做混动、不做换电,跟这两件事情比起来,在华独资建厂似乎简单得很呢。

谁知道电动车什么时候才能形成规模足以让一个公司盈利呢,谁知道充电技术与基础设施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那个节点上足以消除里程焦虑呢。去做这样的事情,在多数人看来都是鸡蛋撞石头,人们会赞赏这些人的勇气和理想,但绝不会认同这是正确。

更谨慎一点,更精明一点,更算计一点,这样的生存方式一定会更安全。

去做一些傻了吧唧的事情,更执着一点,更奋不顾身一点,这些人会收获最大的果实。


世界杯可以慌的一批,报名参会必须稳!

第三届智能汽车创新发展论坛」约你武汉见

关键技术应用、产业链变革等6大主题深度探讨智能汽车「商业化」难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