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口碗孑的布底子鞋,我穿毕己有好些年了,今天忆及,的确让人怀念不己。
白布底孑,青布面孑,长圆形的口宛,棉布做帮,麻布做底,我不只是记忆优新,还魂牵梦萦,常常在睡梦里穿着它,一蹦一跳地傻笑呢。
一双布底鞋,鞋面一层,破布数层,千针万线,做一双至少要三五天的工夫一一还须带夜呢。穿上脚打猛看是双新鞋,没啥看头。如果脱下来,翻里转面仔细一看,就不一样了,那做工,那式样,各有肥瘦,自有千秋。听老辈人说,早些年的小脚女人穿的尖尖鞋,还扎着扯后跟的云字花呢。
布底鞋,不仅是幸勤劳动的成果,更多的凝结着兄妹的亲情,母子的疼心,恋人的深情,甚至还蕴藏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和巧夺天工的闺房风情呢!
小时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娘做布鞋,我作作业,独灯长夜,形单冻馁,我一笔一划的写字,我娘一针一线地纳鞋,我俩相互免劢,相依相伴,都一丝不苟,直至更深人静。
我娘她老人家,白天在农业社的地星干活,下工的路上,也不闲着,春天里寻野菜,挦猪草;冬天里拾烂柴,揽树叶.…单溥的病身孑,永远承载着我们小户穷人家的全部衣食度用,宽厚善良的心灵,常常浸渍在无尽的苦水之中!
我娘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都是做鞋的样孑一一一一有闲暇,随便.找地方一蹴,掏出怀中的鞋底就纳开了,先用针在前额上一划,就用永远也脱不下来的铁丶顶针孑",把扎好地方的钢针顶进厚厚的鞋底中,只要对面一露出针头,我娘就用牙咬住钢针,拼力抽出,随即把细细的麻绳缠在手挽上,用力抽紧,。后来我娘的门牙就疼得咬不住针了,我娘就买了"夾针子"抽,毕竟多了工序,我娘就觉得纳得慢了些,就抱怨自己的牙生得不好,抽不成针。其实是老人家的牙抽得太多了!
她老人家要给我们兄妹五个供脚程,还有她和爸呢,那时没钱买球鞋,全靠纳布底子做鞋,特别费事,往往把我的刚做成,老四老五的鞋早己露出了脚趾头。村人就笑话"看你舅舅都出来了,"小弟气得摔了破鞋,干脆光着净脚跑回家。这就更给娘做鞋更施加了压力,老人家连昼赶夜赶紧地做,满是裂口的手指,常被纳鞋的细绳,勒得鮮血直流,我每每用两面都写了生字或列过草式子的费纸去揩,我娘却不顾疼痛,生怕弄脏了新鞋,总是仔细地用破布条包了有伤的指头,还用肖线扎了,又继续做鞋。
一双双布底鞋,针针扎的全是慈母的爱,线线串的都是娘的疼心!
娘的艰幸,娘的劳苦,在我生命的历程里,早早就打下了深深地烙印。
那时,还没有轮胎底子,鞋底是用破布裹在乱亚麻抹上玉米面糊打成的丶贝贝子"上,其它做的鞋底纳不动,一只鞋底正反两面裏俩扇,一双底子四扇子,这两俩一合,足有两三公分厚.,用大麻皮搓的细绳大针脚连住,叫"裹鞋"。接着就要纳底子了,这一纳就是几天光景。厚厚的鞋底,纳上细麻绳的小针脚,一针一个点,点点如米粒,横有横行,竖有竖距,就连斜着看也长短有序,井然有条哩。
甴于我娘纳的鞋底孑勒的紧,针脚细,等到整个底子纳出,两头居然翘起,得用棒槌锤过才能平整,这样的鞋低结实劳靠,冬天的棉暖鞋,我一冬穿不烂,小弟妹还能穿一两冬哩。
`鞋帮"比鞋底好做些,先用破棉布擦上面糊粘成三四层厚的布"贝贝孑",睛天糊在门扇上,那时我家的门扇上,窗扇上常常糊满了各色各样,大大小小的布"贝孑"。若是雨天就压在炕席下,干透了再粘上鞋面。依着样孑剪好,后跟处接在一起呈圈状,叫"裹圈"。然后再滚了边,再按.鞋面纹路用棉线竖着纳一遍,就能丶上"鞋了。
这其中最要紧的是"鞋面"了。那时最讲究"条绒",青"条绒"庄重雅致,做成圆口碗子男人家常穿,红:条绒"华丽鲜艳,做成方口碗孑,带上`绊儿"青年妇女常穿,。红"条绒"的绊绊鞋,白尼龙袜子,配上青锦龙裤子,是山村里年轻妇女出门时最喜爱的着装。
今天,有了轮胎底子,确实是广大妇女幸苦做鞋的一大解放,手工鞋的一大革命,不纳底子了,一两天就能做成一双新鞋了。
那时,做一双鞋,确实不容易,娘常说"鞋怕见水,驴怕见鬼。"一下雨娘就要我们脱了鞋,提上,绾起裤腿淌水回家。
有一次,天发"白雨",我浑身湿透,手提布鞋冒雨跑回家,脚底被"石页孑"割破,烧火连天地疼,我娘看见了,心疼得赶紧用竹棍烧烟熏了,说以后再下多大的雨也不要叫我脱鞋走路了,尽官娘这样说过了,我和我的弟妹们至今仍有雨天脱鞋走路的习愦。
那时,我最向往的是过年了,每每过年前,我娘就从手作笸箩里拿出一双双,大小不一缝成双对的新鞋来,叫我们全家大小都换上,就是大雪天也不官不顾,我们穿上新鞋顿觉天也高了,地也阔了,脚轻了,手快了,。开心得不得了了。不顾得新鞋夾脚,跳着跑着,笑着唱着,给庄间老人拜年,叩头。给大人打小勤劳,把考了几次的半截鞭炮再考考,等着吃饭前去点放……。
人啊,小时候,不知愁,不知苦,穿上双新鞋就乐成了疯孑,小时候真好啊!
娘做一双鞋,不知手上的裂口里要流多少次血,我们脚上破一点,娘就于心不忍了,心疼了,流泪了,儿女们真是娘的心头肉啊!
今天,我娘早己不在人世了,我也一把年纪了,我多么想再穿一双,我娘做的圆口碗子的布底鞋啊,把我这几十年放纵惯了的大手大脚再夾一夾。
修改于仲夏朱世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