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兵勇猛、方阵强大,塞琉古为何还被帕提亚

 人众众人 2020-09-12
塞琉古帝国采用的是由亚历山大继承下来的作战方式,且步兵、骑兵、战象均强,理应在战场上横扫千军,但是他们却没能延续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优秀战绩,在与帕提亚的作战中国土频失,这其中的原因为何?
塞琉古国在塞琉古一世创建初期曾一度强盛,公元前二百八十年左右,版图面积达到约3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达一千万,在当时的欧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之后塞琉古国的发展中,其国土版图却在不断缩小,帕提亚也就是在这时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塞琉古国很快掉出了强国的行列。
公元约3世纪前,游牧的达海部落联盟的帕尔尼部从今锡尔河流域迁徙到帕提亚,与当地居民融合,并且一同反对塞琉古的统治。
在塞琉古帝国陷入与托勒密王朝(埃及地区)的冲突与内部危机时,总督安德拉戈拉斯宣布从塞琉古帝国中独立,且同时有数块地区从塞琉古帝国中独立,数年后安德拉戈拉斯被入侵的帕尔尼部首领阿萨息斯(阿尔沙克一世)杀死。
阿尔沙克一世成功以尼萨(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为都城,建立阿萨息斯王朝,我国史籍取其汉语音译称之为“安息”。这样看来,帕提亚的确是从塞琉古帝国中剥离出来的一部分,且当时欧洲文明拥有共同的起源,虽然随着各个地区不同文明风俗有所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即使发生频繁,百姓也容易接受,且帕提亚与塞琉古的缘分不仅于此,在之后的上百年内都牵扯不断。
在古欧洲,有一个众国都十分默契的问题,那就是接壤国间必有战争。这个问题缩略起来看那就是,距离产生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旦过于相近,就会产生问题,更不用说国家与国家,任何小摩擦都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安条克三世(大帝)致力于扩张,于公元前约209年入侵了帕提亚并且攻占首府赫卡通皮洛斯,并在拉马倪山击败安息国王阿尔达班一世,推进到希尔卡尼亚,迫使阿尔达班求和并把安息纳入属国。
但很快,随着罗马的入侵加剧以及由于公元前190年塞琉古在与罗马于马格尼西亚附近的战争中战败,塞琉古国在地中海的霸权丧失,已无力阻挡帕提亚的发展。
帕提亚的领土扩张很快拓展至亚历山大门外,第六位帝王米特里达梯一世于公元前148年入侵塞琉古的米底亚,打开了通往两河流域的道路,并攻占了因塞琉古内部叛乱而不稳的埃克巴坦那,而后又占领了坐落于美索不达米亚的重要城市塞琉西亚,占领了塞琉古帝国于两河流域的重要城市。
由于公元前142年,塞琉古帝国将军发布的内部叛乱,导致塞琉古人无法分出心思来对帕提亚的入侵进行报复。两年后,塞琉古帝国国王德米特里二世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动反侵略战争,虽然在初期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还是以德米特里二世被俘的战败结果结束这场战争。
被俘后,德米特里二世被押往希尔卡尼亚,获得上宾招待。并且,米特里达梯一世更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德米特里二世。
而后,于公元前130年,塞琉古王国安条克七世有一次进攻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且攻占了巴比伦尼亚和苏萨,塞琉古军队一步步逼近米底亚。
在拒绝了安条克七世的议和条件之后,由于塞琉古军队在米底亚地区常驻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当地人开始反抗安条克七世,使帕提亚抓住时机肃清敌军,机会就这样有一次错失了。
塞琉古帝国与帕提亚帝国在历史上有数次交战,占上风的次数寥寥可数。按理说,帕提亚起初只不过是从塞琉古帝国中独立出去的一个支,却在数次战争中吃败仗,这是及其稀奇的事情。
塞琉古帝国作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三大“继业国”之一,且战备资源优越,理应战无不胜,但是塞琉古在中后期的对外战争中却极少胜绩,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塞琉古自身内忧外患不断。塞琉古王国的统治沿袭波斯帝国的专制政体,国王专权独断,王权神化,所以国王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决定就显得相当重要。塞琉古建国初期,塞琉古一世企图将铁骑踏向其他土地,虽然颇见成效,但最终他也因此丧命。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塞琉古帝国的国王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似乎都不太成功,就连堪称塞琉古一世后最优秀的君主——安条克三世,在平息了国家内乱后的对外战争也是败多胜少,虽然打败了埃及人,却也被罗马人从地中海区域赶出,直接丢失了在地中海的权威。
德米特里二世被俘,其弟安条克七世坐上王位,在与帕提亚的战争中阵亡,丢失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整个东部地区。塞琉古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战败中枯竭。
不光是外敌入侵与国土争端,塞琉古帝国内部也是纷扰不断。当时欧洲王室之间都是有姻亲血缘关系在的,你的妻子是我的表妹,我的母亲是你的表姑这种事是常有的,有时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究起原因不过是表兄弟打架。
这也导致了国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不再是私事,兄弟间的争斗常常带上背后的母族亲眷与他们的国家政权。埃及托密勒王朝与塞琉古有着上百年的霸权争夺,这一系列战争又被称之为“叙利亚战争”,其中的第三次战争则是典型的“家务事”——安条克二世的两对遗孀对王权的斗争。
其中一位是托密勒王朝国王托密勒三世的亲妹妹贝特尼基,而就在贝特尼基向自己哥哥求助时,她与她的儿子一起遭到了暗杀。
随后,托密勒三世向刚刚登上王位的塞琉古二世宣战,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塞琉古似乎一直沉浸在这样繁杂的家务事中,甚至都不需外敌来扰,内乱已在不断地消耗着塞琉古的内需。
其次,塞琉古的军队看似强盛,实际外强中干。作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三大继业国之一,号称“重骑兵最强国”的塞琉古在与罗马共和国的马格尼西亚会战中大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塞琉古不会使用他们。
在这场战役中,塞琉古握有卷镰战车、战象、铁甲重骑兵,还有从亚历山大时代继承的步兵方阵,阵容堪称强大。但安条克三世在一开始就犯了个致命错误,他利用重甲骑兵去追击罗马的步兵军团。重甲骑兵虽然骑着马,但是其装备沉重,并不是追击敌人的最好选择。
这样不仅丢失了追击敌人的关键时机,并且将已方右侧直接递到了敌军的镰刀之下。且当时塞琉古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雇佣大量希腊雇佣兵来打仗,雇佣兵不仅需要消耗金钱,并且兵心不如一般士兵稳定,打仗的效果自然也要差些。
有句话说得好,“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任你有再强的武器装备,碰上一个不会用的,就像是一堵不会动的山墙,敌人多费些时力总能攻克下来的。
安条克三世并不是一个不会打仗的领导者,但在罗马共和国这样实力相当的对手面前,任何一个失误都将是致命打击,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塞琉古手握这样强大的阵容还是打了败仗,那么这也不是拼命堆砌战备物资可以解决的了。
再来,帕提亚的综合条件更加优越。帕提亚虽然是从塞琉古独立出去的国家,但是在塞琉古饱受内外战乱之苦时,帕提亚则在努力寻求发展,对外扩张。
并且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在丝绸之路时期双方常有使者互通往来,且利用丝绸之路减轻了帕提亚国内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经历发展与文明进程。到了后期,帕提亚已有足够的资源来更换军队武器与强化战备物资,塞琉古的优势已不再是优势。
在当时,大家的文明科技发展都是类似的,并不存在冷兵器对抗火枪炸药的现象,只要你有足够的资金,基本是就属于人口大国殴打人口小国。而帕提亚在德米特里二世俘虏之时,人口已将近六百万,当时塞琉古依旧败多胜少,而帕提亚处于上升期,两方将士的士气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且塞琉古的主体部分位于地中海沿岸,其战争权威是塞琉古一世与安条克三世进行对外扩张取来的,但是在与罗马共和国的马格尼西亚会战中,塞琉古战败并与罗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直接将地中海的霸权位置拱手相让,这对于塞琉古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且当时塞琉古属于移民国家,整个国家希腊化,与当地人难以融合。作为军队主体的希腊人大量缺失后,无法启用当地人来打仗,就只能雇佣其他地区的希腊人,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藏于塞琉古,只等某一天的爆发。
塞琉古帝国本身就有千种万种的失败原因,像是连老天都把宝压向了敌方。一个国家打了败仗,其原因需要平摊至整个国家上下,而不是某个将领、某个错误的决策,这本身就是狭隘而荒唐的。
参考文献:
《欧洲简史》
《欧洲文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