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晖游记·问道 11 都江堰

 _冯晓晖_ 2020-09-12

1. 都江与灌县

  前一回提到,除了流经钓鱼城的嘉陵江外,岷江是四川省另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岷江在宜宾与金沙江汇合,在那里,长江才算是开始。很长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直到明代,咱们游记写手们的老祖宗徐霞客亲自考察,才将金沙江扶正。作为客居九江的东北人,我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对这条江感情颇深。2014年西行,沿着金沙江走了挺长一段路。这回就来看看长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岷江。岷江河口的年径流量比黄河还大不少呢。

  岷江古名都江,这个“都”是否源于“成都”,未考证清楚。都江,却是都江堰名称的由来。都江堰所在的都江堰市,距离成都市只有50公里左右。

岷江水系图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驾车前往。路上我在搜肠刮肚想一个问题:全中国有多少个城市呢?几百?除了都江堰市,还有哪个城市以某个工程命名?好像真没有。这也说明都江堰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其实这也是为了旅游经济。都江堰市原名灌县,改名在上世纪80年代末。

  又想起来,这岷江继续向下流,到了宜宾,那儿有个五粮液机场。这也是川人的性格特征,看起来小富即安,只知道喝茶搓麻,其实很有闯劲,也并不拘泥。无论是改革创新还是打架闹事儿,都能排前面。若是全国都学四川,搞出来些二锅头市、狗不理市之类的,有吃有喝的,那该多好。

  进入市区,发现个更有趣的情景,满街的出租车居然喷涂成大熊猫模样,甚是可爱。都江堰市同时拥有都江堰和青城山两个5A,还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县级市,旅游资源能在四川排第一,全国也少有。我猜测,将出租车打扮成这样是为了推销熊猫谷景区,一个大熊猫繁育基地。都江堰和青城山已经太有名了,没必要推介。在都江堰市转一圈后可以确定,旅游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有些东西卖得特贵。

都江堰市出租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都江堰市也是个气候凉爽的地方,空气质量比成都好很多。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被称为成都的后花园,有“青城天下幽”之誉。

  这一回时间来不及,只能选简单易行的的都江堰看看了。

2. 关于都江堰

  专程来到这里,总要研究研究,毕竟也是搞工程出身。虽然不懂建筑水利,但看看地图和说明总是不难的。为了避免将游记写成专业剖析式的长篇大论,以下仅简要介绍该工程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其实,所谓的天府之国,仅仅是占四川省面积三分之一不到的四川盆地,这里的土地平整、肥沃、雨量充沛。盆地之外,多是贫瘠的山谷,老百姓穷得叮当响。

四川省卫星图  Google地图

  在两千多年前,四川盆地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在本系列游记的第一篇,分析湖北省的时候就提到过,被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就像个大澡盆子,从古到今水患就没消停过。四川盆地这种冲击平原更是如此,岷江是季节性很强的河流,春夏的雨水和高山融化的雪水汇合后在毫无遮挡的平原肆虐,洪水退去,却又是沙石千里。

  战国时期,秦国趁着巴国和蜀国打仗——说明重庆四川自古就是仇人——抄后背将两家一起干掉。为了建立后方基地并依此进攻位于湖北的楚国,蜀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运输兵草。

  设计绝妙的都江堰成为秦国灭楚的支撑,并一举解决了岷江的水患和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从此以后,成都这地方人种地也不费什么劲儿了,平日里干点活就能吃饱,剩下时间就用来喝茶搓麻摆龙门阵。还真不是开玩笑,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统计,成都平原是中国农村自杀率最低的地方,就是因为生活压力低。

都江堰水域3D图(图中上部为岷江,右上流下的分支为都江堰导流出来的内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在修葺、扩充都江堰。至今,其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民国期间为300万亩),雄冠全国。都江堰已成为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确为我们农耕民族之骄傲。

  至于都江堰的设计为何绝妙,如何防洪,如何控制灌溉进水量,如何排沙等等,本文不再做深入介绍。

  注:在都江堰总能看到余秋雨题写的“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此人甚至宣称都江堰比长城还伟大。然而,清兵破了山海关长城,四川人几乎死个精光(见问道7 重庆的小腿)。长城守卫的是整个中华民族,都江堰养育的是数百万川人(以清代之前人口为对比)。两者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

3. 游走都江堰

  到了都江堰,都已是下午四点多。若是那种不收费的省市博物馆,此时就要赶人了,收钱的地方还是好些。都江堰景区更有趣,收门票到下午六点,等你掏钱进去后发现,里面的博物馆早就关门了。显然是为了游客能够尽快游览核心景区,避免在博物馆浪费时间,真贴心。

景区大门外的南桥

  让我料想不到的是,即使这个时间段,居然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才到景区。与之前去的那些游客寥寥的地方相比,都江堰可谓人山人海。或许也和今天是周末有关。

  进入景区,给我第一个感觉是这里的历史积淀。毕竟是两千多年历史的浩大工程,总是留下不少东西,比如汉代的石雕等。这些东西在文革时没有完全被砸掉,或许也是都江堰依然保有着生产和生活的意义,一直被作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得到正面宣传。

李冰石像

  虽然之前也看过一些对于都江堰的介绍文字和图片,真正站在宝瓶口前体会那轰鸣奔涌的激流,感受依然很震撼。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在问道 9 中介绍的陶行知先生,取名即源于此)。万卷书为知,万里路为行。这些年多次远行,不仅能印证之前的阅读,也更觉得自己读书不够。

  也不知怎回事儿,现在居然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很显然,这是为自己不读书又想出去玩找借口。知应有行,行需有知,缺其一,要么是书呆子,要么是长途车司机。

宝瓶口

  都江堰也挺大。因为时间紧,匆匆走过排沙的飞沙堰,到了分水的鱼嘴。工程的结构和道理,也就基本上搞懂了。其实现在的都江堰,与李冰那时候差别已经很大,在这钢筋水泥的坝体上,也很难想象昔日的模样。

鱼嘴

  跨过安澜铁桥到了江对岸,走到祭奠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墙壁上有那著名的治水六字真言:深淘滩低作堰。这到底是不是李冰留下来的,我觉得未必。因为李冰开都江堰主要还是为了航运,最早的都江堰并非现在的模样。一个历时两千多年的大型水利工程,总是在不停的修葺、调整、改建中延续着生命,历朝历代有无数个李冰带领着蜀地百姓们修堤淘滩。被祭奠的只有李冰,也可以理解。毕竟,创始人的意义更大,也更具备符号性。

  秦分天下三十六郡,有多少郡守?除却李冰,还记得谁?为百姓干了实事儿的,或者干尽坏事儿的,总能青史留名。

二王庙

  匆匆转完二王庙,不想从原路折返,就走后门出去。遇到一位道姑,她告诉我可以先去山顶上看太上老君庙,然后从山上小路回去。

  走了一段发现,这里景色真不错,尤其是可以俯瞰鱼嘴和安澜桥,就是爬山有点累。到了老君庙,却是关着门。接着走山间石板路,一个游客也见不到了,极是清净。稀里糊涂地走出一道门,再看地图发现,距离我进来的景区大门越来越远,若是沿着大路走,不知道多久才能回到停车场。无奈,打车回去,因为拥堵绕了小半个都江堰市。

  我这种不走寻常路的习惯,总是要受到惩罚的。

  半路上想到,灌口二郎神不就是在这儿么?怎么没看到他的庙?来不及找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