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 12 胡辣汤与农家菜

 _冯晓晖_ 2020-09-12

提示:本文约2500字,阅读时间由您的胃口决定。


  登封是个县级市,隶属于郑州。它的面积很小,若不是有嵩山这棵摇钱树,未必能升格为市。当然,地方大小并非特色饮食的决定性因素。

  这回住在登封的市郊,距离嵩阳书院很近。从自驾和经济的角度,在郊区找宾馆最佳。但对于我这种除了本地特色饮食别的不予考虑的旅行者,郊区却是个最糟糕的地方。特色食品和口味最正宗的老店,一定都在市中心,郊区除了农家菜就是大路货的川菜馆。

  这种坚持绝非常人所能做到,我媳妇都快被逼疯了。可能有人认为天天吃好的谁不会?未必,你若是南方人跟我连吃一个月馒头试试?你若是北方人跟我扒拉一个月米饭试试?你若是正常人跟我咽一个月藏餐试试?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人一顿都受不了。

  登封排名第一的小吃是烧饼。我一大早起来开车到处跑,就是找不到。看着不少人家挂着烧饼牌子,过去问都说天太热了,不想做。若是在市中心,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发生。

  没办法,只能找碗逍遥镇胡辣汤,配一只菜角。菜角算是登封早餐特色了,油炸的面皮裹着红薯粉和韭菜,但别处也有。

登封菜角

  本篇就聊聊胡辣汤。河南的胡辣汤太独特了,本次旅行,几乎每顿早餐都来一碗。以前在胡辣汤的另一个重要的流传地陕西吃过不知道多少碗,有资格对这河南最具代表性的百姓食品做出评价。

  之前一直以为胡辣汤是回回从西域带来的食品。最早吃到胡辣汤在西安,一方面为这种极特别的口味所惊诧,也注意到是回回的铺子里总有卖肉丸胡辣汤。肉丸是牛肉的,汤里主要是卷心菜和胡萝卜。总觉得菜太多,很填肚子,但口味还是单调了些。

登封胡辣汤

  后来知道自己错了。走遍了新疆、甘肃和宁夏,没见更西边流行这个。看来胡辣汤的原产地还是在河南。为何周口逍遥镇的最为正宗,就很难考证了。至于胡辣汤何时产生,考证的难度更高。不过,任何一种食品都有最核心的主料或者配料,考察其来源,或可推断最早的年代。

  胡辣汤的核心只有一种:胡椒。这是少有的以胡椒作为符号化的食品,至于面粉、面筋、海带丝、黄花菜、牛肉末等,都是早已有之的。查网络,都说胡辣汤是宋代产生的,因为胡椒在唐代才进入中国。其实这种推断是想当然,进入中国并不代表能够被广泛采用。

周口胡辣汤

  笔者在沿海一带旅游时,曾经关注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是什么谁都知道,返回的船只带来什么更值得分析。笔者发现在元代,胡椒还是舶来品中的主要部分。以当时的海运条件,胡椒这种调味品绝对普通百姓所能够享用。事实上,胡椒在中国被引种的年代很晚,由于其生长环境的要求,至今也是在海南最适合种植。

  再来看逍遥镇胡辣汤里的另一个配料:红薯粉丝。红薯是从新大陆传过来的,明代末期才在广东、福建等地扎根。

  这么算起来,正宗逍遥镇胡辣汤——里面还有明代才进入中国的辣椒——最早只能诞生于明末清初。或许,这就是清末民国才出现的食品。

开封胡辣汤

  扯这么多不是为了翻案,或者真的想推断出胡辣汤的历史,而是说明一个现实: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美食”(注意不是馒头包子饺子之类的主食),90%以上历史不超过100年,其中很多甚至不到50年。各位回顾多年前吃过什么?那时候流行的现在还有几样。即是有,真的是原来的味道么?

  菜肴是多种食品、调料的复合体,紧跟着时代变化,传统最容易被抛在脑后。因此,我们没法复刻《随园食单》或者大观园食谱,别看都是清代的,真做出来保证没人爱吃。更别相信乾隆下江南的故事,那只是贴金,谁信谁傻。

  除了烧饼,登封另一个大众传统食品是炒刀削。刀削面是山西传过来的,炒刀削的改动无非是刀削过水后再炒。不过炒后还是汤汤水水的,没我想象得那么利落。因为只是找了个街边小店,口味并不好评价。

炒刀削

  这碗面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分量。点了个小份,记得是10块,居然上来这么一大碗,简直就是一锅。图片不好找参照系,因此看不出多少。这一碗面,我们一家三口吃还有的多。

  在河南旅游,经常有本地人述说,吃的东西太贵了。我很配合地点头称是,心想,这还叫贵,要不要来九江吃几顿试试?怪不得在九江看不到多少河南人,原来都被吓跑了。

  也是因为住偏了,只好团购了个很本地化的套餐,价格便宜。套餐有四个小碗两个大碗,再配上四个结结实实的老面馒头。

  两碗汤的名字真让人惊诧,一个叫素汤,另一个叫荤汤。素汤是甜的,主要配料为红枣。荤汤却让人没搞懂,里面东西挺杂的,反正是猪肉、面鱼儿之类的东西。

素汤

荤汤

  四个小碗中一个是小酥肉。这道菜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都能见到,算得上极为传统的北方家常菜,小酥肉裹面过油后蒸熟,因此对猪肉的部位要求不高(不需要里脊肉),因此更大众化。

小酥肉

  登封称之为酱肉的就是扣肉。这也是南北方到处都有的最解馋的五花肉做法。南方一般与梅干菜等同蒸,干菜吸收油脂,两者相得益彰。北方却少放配菜,适当保留肥油。这是由于酱肉标准吃法是将馍掰开后夹入,就是个麦当劳牛肉汉堡的样子,若是不够肥腴,反而觉得柴。

酱肉

  皮冻,河南最常见的凉菜。在之前对豫菜的总结中提到过,皮冻是灌汤包子汤的由来。凉的热的都上,河南人对于这种肉皮熬制的东西热爱可见一斑。因为气温,皮冻在南方没法流行。本次在酷暑中行走河南,有回因为餐厅空调不好,点上来皮冻不一会就变得粘答答的,简直就是一碗混沌皮都破了,馅在汤里飘,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皮冻

  一碗从未见过的东西叫“宴菜”。我看半天没整明白是啥,白菜、海带、豆腐干等等的,一碗杂烩。为什么叫宴菜?是宴席必须上的一道菜还是将宴席的剩菜扫起来一锅烩?

登封宴菜

  在登封的这一顿,是本次出行以来口感最糟糕的晚餐。并非这些菜不好吃。我注意到隔壁桌单点的,端上来就精致得多。我们家这顿是团购廉价餐,都是大锅菜,就像是吃食堂。

  然而,这一顿让我很满意。出来吃口味并不重要,而是体会文化、民俗。想想看,俺这时候是冯二大爷,在村里参加侄子二狗的婚宴。十几个亲友坐在大圆桌旁,白酒倒上来,啤酒咬开,大白馒头垒在盘子上,隔壁帮厨的二妞将大碗的宴菜、酱肉端上来,哪个不是大锅菜?哪有那么多精致的讲究?这就是本地菜,老百姓吃的宴席,多少年前,咱们除了过年,平日里没这个口福。天天吃饺子那是蒋介石。

凉菜

  从这顿宴席中能体会到什么?若是深究,多去了,本文不再展开。也就是在登封的这顿本地农家宴,我悟出了豫菜的一个奥妙。请注意,这顿饭汤和菜的比例。关于这个问题,洛阳之行再说。

登封农家菜  注意菜和汤的比例

  就这么点吃的也能码这么多字,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饮食亦应溯源,对当地餐饮的考察是文化探索重要的组成部分。百姓的吃的什么是文化,精致的美食是趣味。旅行中都应当兼顾。

  像我这么嘴馋还振振有词的人真不多。


补记:

  蒋介石天天吃饺子是个东北的梗。以前,老百姓无法想象富贵人的饮食,因此说某某人有钱有势多享受,就是天天吃饺子。这种梗在西安,变成蒋介石天天吃羊肉泡。

  对饮食的探究,应当注意历史观。清同治年间起(约150年前),中国陷入了普遍性贫困,老百姓生活之艰辛,绝非现在人所能想象。49年前后,华北、东北的普通农户人家,只有过年才能吃得起一顿白面饺子。30多年前,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过年才能做条新裤子。

  这就是笔者说的,那些所谓的百年老字号宣称的名菜典故,听听就罢了。全中国餐饮业真正意义传承至今未曾断绝且超过百年的老字号,手指加脚趾就能数得差不多了。

  若是不信,请在江西全省找一家试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