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 14 观墓笔记

 _冯晓晖_ 2020-09-12

提示:本文约3600字,篇幅较长,图片较多,建议在手机不欠费情况下阅读。


更正:上一篇发布的康百万庄园游记有重大地理错误。伏羲氏从天水到黄河走的是渭河而非洛河。本人地理知识薄弱,写作时本应上网查证,却因整天在内蒙古草原,网络信号太差,赶到城里已是晚上十一点。匆忙发出,才有这等大误,抱歉。


黄河流域水系图

  洛河也容易搞错。有两条洛河,一条叫北洛河,古称洛水,它发源于陕西中北部,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另一条洛河,也叫南洛河,古称雒水。洛水、雒水,发音是一样的。这一条也是发源于陕西,流入河南,在巩义并入黄河。洛河(南洛河)虽然只有400多公里,却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所谓河洛文化就是指的南洛河、黄河交汇的区域。在古代,这里就是中国的中心。

  古代中国中心城市只有一个。山南水北为阳,坐落在洛河之北的这座城市,就是洛阳(古称雒阳)。洛阳是十三朝帝都,有过105位帝王。说起历史悠久和文化影响力,北京都不是对手,只有西安能叫板。

洛阳地区的位置(Google卫星地图)

  比起常被水淹的开封,山水之间的洛阳有太多的文化遗迹,当然是河南省第一旅游热点。七月,龙门石窟、白马寺必然人头涌动。十年前笔者自驾来过洛阳,那时旅游并不火爆,又是冬天,这些著名的景点没几个游客。这回再来洛阳,不用去挤热门,可以找点安静的地方。

  我的学生都知道,如果冯老师到了什么城市,不用约,只要站在博物馆门口等着就成。

  这回河南之行,开封闭馆,郑州的省博物院是个临时的,若是洛阳的看不到,可就真失望了。还好,洛阳博物院开着,它很大,也很新,造型像个称量用的斗,为了表现丰收富足?好像不太对。

洛阳市博物馆

  走进去看,大楼在中部被分隔,使得这建筑的外表虽然庞大,但内部的前厅却很压抑。迎面摆着篮球场那么大的现代洛阳市的城区图。挺奇怪,洛阳博物院应当展示洛阳地区的历史文化,搞这么多高高低低有机玻璃楼房模型干什么?这又不是售楼处。放个洛阳地区的地形图都比这强,这种沙盘应当放在城市展览馆。

博物馆大厅

  博物院的展厅有不少。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展厅是河洛文化馆,此外还有陶俑、石刻、书画等展馆。这回来到洛阳博物院,最关心的当然是河洛文化部分。

  河洛文化的中心是洛阳地区。以现有的考古挖掘,洛阳以及周边的三门峡等地是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遗址最为密集的区域。这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偃师市(隶属于洛阳)二里头遗址,这一遗址从1959年开始挖掘,至今仍有惊喜出现。这回出发前,听说二里头准备建立遗址博物馆,但若等到开放,还要好几年呢。

二里头绿松石随葬  有第一条中国龙之称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成果甚丰,然而引起的争议也很大。很多人认为,二里头是夏朝的都城,从此可以证明关于夏朝的一系列传说。

  笔者第一次看到在二里头出现的那只青铜爵也被震撼了,这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至今在世界主流历史学界并不被承认的所谓的夏朝,即使存在,按照年代划分,也只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史前时代而非文明时代。青铜器具的出现标志着青铜时代的来临,中国历史上进入青铜时代的第一个朝代是商。

二里头青铜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明的标志有三个:文字、城市和国家制度。现在的二里头考古,很多考古学家反复向大家说明这里已经有个庞大的宫殿了,因此具备了城市和国家制度。然而,没有文字。这个坎可就过不去了。因此再怎么宣称,也就是哄哄那些不懂得基本常识的国人而已。

  后来才意识到,其实我们看到的各种信息,是由某些传播者有意将一部分传递给你的,这些信息仅是意见的某一方或者事物的某一角度,但你就会认为这就是主流、正面。就好比当年建三峡大坝,亩产一万斤等等。

二里头发掘出的陶器

  偃师二里头的同位素测定在公元前1750年~前1500年间,商朝开始的年代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为什么二里头要算成夏都而不是商都?因为前者更好听,后者就算是有学者坚持,但报道上不会出现反对的声音。仅仅是为了民族自信心的宣传?其实更大的因素是传媒的接受者想听到这些。这就好比上面那只绿松石摆出来的“中国第一龙”,凭什么说它是龙?有人爱听。反正我没看出来,没爪子也叫龙?

  再来讨论,这只青铜爵怎么来的?没看过挖掘与研究资料,无从分析。只是提出一个看法:二里头遗址也是一代代堆积的,和前面提到的开封一样。假设有夏氏族——注意不是国家——的遗迹,可能之上还有商的废墟和坟地。这就好比咱们现在挖一座清代的坟墓,发现墓室里有只雪津啤酒瓶,应当怎么理解?注意,就这一只。

  洛阳市博物院里的东西不少,但总体给我的感觉并不惊艳。这里的地下有那么多宝藏,博物院内却并没有几样精美的器物。包括郑州的省博物院也是如此。这个能够与陕西比拼的文物大省,坟里的好东西哪儿去了?被北京要走了,盗出来卖了?

  是因为穷?也可能,看看上海博物院就知道,两千年前那儿还是大海呢,现在里面值钱漂亮的多去了。

战国铜齿轮(车用)

  能长见识的地方也不算多。馆内多是陶器的殉葬品,看到几个猪圈,才想起来,咱们前辈的厕所是建在猪圈上的。别觉得恶心,和咱们农耕生活最接近的畜类——猪和犬——都是吃排泄物的。其实除了人,几乎所有动物都吃那东西。

汉代陶猪圈

汉代陶猪圈

  至于博物院的其他展馆,比如陶俑馆、珍宝馆、石刻馆等等,就是河洛文化展的扩充,并没有太多新鲜东西。

  洛阳的文明过了唐宋就戛然而止。很多省级博物馆也都是这样,仅仅展示自己的精彩与辉煌,若有衰败就无视那段历史。从一个地区的文化挖掘和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而言,这样做真不好。

武士俑

  离开洛阳博物院,考虑去哪儿转转。关林没去过,这时候也不想,天太热了,怕被那帮想发财的人挤死。就想找个冷僻的,查攻略发现有个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名洛阳古墓博物馆。有意思,博物院里东西不都是墓里的?那就去看看古墓是啥样子。

  古墓博物馆在市郊,路上也没什么标识,若不依靠导航,离近都可能错过。到了门口,收五块停车费,进馆免费。出于对博物馆的支持,且因为自己这方面知识储备不足,花了二十块租了个讲解器。后来发现,这决策挺好,讲解器介绍得很专业。

  这博物馆的建筑很陈旧,看上去是八九十年代建的,之后再没钱翻修了。博物馆的占地面积不小,也有些园林的风格,审美还是三十年前的。这地方晚上很适合拍鬼片。

博物馆大门

  博物馆的展厅都在地下,坟墓么。

  展厅很大,是回字型结构,核心部分是四条长长的走廊,像是个战备防空洞。走廊两旁都是门,墓门,有些很矮,需要弯腰钻进去。里面就是墓室了,有棺椁、有人殉、遍地金银财宝,时而传出凄厉的尖叫。

  当然没有,我在瞎编。里面基本上都是空荡荡的。

古墓展区

  这里有二十多座墓。上至西汉,下至宋金。其数量种类之多、年代之久,可能是世界第一。所有墓室都是真的,当然没可能一千多年的墓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这些墓室全是从洛阳各地整体搬迁过来的。

  这些搬迁来的墓室,不仅墓砖按原样复原排列,甚至其中壁画亦能保留,实属不易。当然,里面少量的棺椁、墓志铭、随葬品等都是仿制的。因此看这些古墓,主要是了解壁画、石刻、建筑、形制。

汉墓

  来这儿参观的人当然不多,零星有些散客。在里面转了两个小时,只遇到一个团。看来很多人还是介意这个。比如我家媳妇就坚决不肯来,也不让女儿跟我,说是怕被吓到。其实这儿一根骨头都没有。

  我媳妇是西安人,过去总损她:你们西安人,就是靠祖宗坟赚钱。

  这话难听点,也是事实。且不说兵马俑,偌大个陕西博物馆,里面的珍宝,哪几个不是坟里挖出来的?中国建筑几千年来都是砖木结构,比不得古希腊的大石头块,因此几乎见不到唐宋以前的地面遗留(除了石刻佛像),早期能留下来的也就是咱们祖先的坟。

北魏墓志铭

  想不通为何有人对这种事儿介意。其实很多人也未必明白什么道理。举个例子,唐三彩是在洛阳修陇海铁路时被发现其价值的。据我所知,这东西很早就被发现了,但没人觉得它有什么好。唐三彩是低温陶釉,毫无实用价值。农民们挖出来立即砸碎,唐三彩是随葬品,既无用也不吉利。因此,笔者以前看到人家客厅或者酒店里放着唐三彩(还有兵马俑)的模型,总觉得怪怪的。

  有更大的经济价值的又能怎样?博物馆里那么多青铜器是干什么用的?把玩着汉玉的人,想过那东西是放在尸体哪个位置,上面的颜色怎么来的?

  不再恶心人了。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很值得探究,只有它是相对完整保留下来的,在厚葬到薄葬的发展进程中,这一制度的各个方面都深刻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变革。若觉得别扭,别说这古墓博物馆,任何历史博物馆都不要进去,里面全是坟墓的气息。

汉代壁画

  从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角度,来一趟洛阳古墓博物馆很长见识。比如,笔者在很多博物馆中见过无数唐三彩,到了这儿才明白这些陶俑是如何摆放的:镇墓兽当先,其后是武士文官,再其后是侍女和胡人拉骆驼。唐三彩的马,都放在墓室的另一侧。

陶俑的摆放

  曾经注意过,那些靠着坟里的东西支撑展览的博物馆,比如陕博、洛博,到了宋代以后就没啥东西。在这古墓博物馆看介绍才明白,这是由于从宋代开始,丧葬习俗有了重大改变,富人们的墓室建得更加精致,比如仿住宅的斗拱、绘制精美的壁画等,但随葬品转为纸扎,封闭墓室前烧掉。是不是这么多年以来,人们也意识到,厚葬未必能带给墓主人阴间的享乐,反而引起盗墓贼的觊觎,而墓室和壁画总是难以移动变卖。当然他们想不到,咱们现代人什么都能做到。

宋代仿住宅结构古墓和壁画

  博物馆第二个展区就是从墓里揭出来的壁画,宋、明的有不少。咱们这些可怜的先人,怎么做能躲得过呢?中国传统文化最重孝道,将亲人剁碎了喂秃鹫或者一把火烧了丢海里,那都是外族的习惯。

汉代女娲像

  再来说墓里的壁画。从汉代开始,壁画(或砖石刻)就是高等级墓地的常例,汉代描绘的多为神仙,唐宋则更多的是仆人,与俑的性质相同。墓室壁画毕竟是工匠活计,艺术性和精细性也不会太高,但其所记载的文化价值却极为重要。在中国的历史遗留中,更多记载的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下层阶级的生活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人偶和壁画则不同,记载的是老百姓的模样。

金代砖雕

  古墓博物馆的壁画层次很高,有些令人惊叹的东西。一年前曾经去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壁画馆,那儿全是国宝,更大也更精美。与之相比,洛阳的逊色了些,但好在不收门票,只要花一块钱买个鞋套就行。陕博壁画馆的门票可是260,真不便宜。

明代歌乐侍女图

  古墓博物馆的第三个部分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墓——景陵。博物馆就是依托着这景陵建成的。我猜测这儿就是个考古研究所,因此才不收门票。
  景陵早就被盗掘一空,现如今只有封堆、四十多米的甬道和空荡荡的墓室。

北魏宣武帝景陵

  这是第一次走入皇帝的陵墓,感受有两个,一是墓室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二是里面真凉快。这一天洛阳的气温大约39度。

  或许也是因为贪图这阴凉,墓道的尽头滞留着几位年轻的姑娘,大学生模样,唧唧喳喳地聊天、自拍,我在墓里转了一圈离开,她们还不走。

  总觉得这情景在哪儿见过,电影里?若是姑娘们都换上白衣,这儿的光线再暗点,效果就更好了。

景陵墓道

  唐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邙山位于洛阳以北。邙山墓葬群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多达24位。皇族、大臣的墓地有上千座。古墓葬总计有数十万。

  来洛阳,看看古墓,挺不错的。


后记:

  停了好几天,这一篇居然用了三天才写完。原因之一是旅途有些变化,坐车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白天没时间码字儿,从早到晚都在城市里奔波,回到住处,多已是10点以后。

  其实还是一口气,松懈了,就很难回过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