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道·23 德格印经院

 _冯晓晖_ 2020-09-12

  川藏线上排名第一的人文景观——德格印经院。本篇还是一堂平面设计的专业课。


1. 德格印经院

  下一站是德格县城。

  隶属于甘孜州的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的最西部,紧邻着西藏。

  德格县公路指示牌上写着旅游宣传口号:“圣洁甘孜、文化德格。”绿色、生态、美丽之类的词谁都可以用,声称自己有文化真要有点底气。德格是川藏南北线上人文景观最多且最具档次的县,曾经是川西、藏东康区的宗教与文化的中心,它还是南派藏医药的主要发祥地。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在德格都有祖寺和佛学院,有的学院就是该教派的最高学府。如果以汉族区域做对比,德格的地位不亚于广州。

  想象与实际总有距离。到了县城才发现,这也就是个挤在山谷中的小镇子,人口几万,相当于内陆略发达的乡镇。除了一条主干道稍微平坦点,其他道路都在山坡上弯弯绕,而且特别狭窄。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到,县城细细长长的一条,沿着河谷拉开,两边都是高山。

Google卫星地图

  在这并不适合生存发展的环境中,建设却搞得热火朝天,脚手架林立,尘土漫天,将那些高高低低堆在路边的藏式小楼弄得更是灰头土脸。从建筑的风格、藏族店铺数量和路上的行人来看,这里的藏人占比极高。

  开车在县城里兜了半圈,终于在一条陡坡旁找到停车位。拉紧手刹,下车垫好砖头才敢离开。下坡转弯就是德格印经院,这可是川藏北线上最著名的文化招牌。

  所谓印经院就是印刷厂。由于传统西藏是政教一体化,书籍就是经书,经书包含了藏文化的全部可书写的内容,所有的知识掌控在僧侣与官吏手中,因此印经院、学校也必然从属于寺庙。

  这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前的黑暗中世纪没差别,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前身都是修道院,年轻的教士们消耗大量时间在羊皮纸上抄书。他们太落后了,不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伟大的国家已经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

印经院大门

  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德格印经院位居西藏三大印经院之首,另两个是布达拉宫下的雪域印经院和甘肃拉卜楞寺印经院,两处我都去过,雪域印经院好像不在了。若以印经院所藏的印版做对比,排在后面的几个加起来也没德格多。

  原以为德格印经院是个很大的寺庙,有挺大印刷车间,干活的人忙忙碌碌,就像我曾经去过印刷厂一样。出乎意料的是,印经院并不大,建筑呈长方形,占地3000平米左右。它的建筑样式不像寺庙,更像座城堡,只有一扇对外的大门,若是封死那几扇窗口,寻常的土枪长刀也攻不进去。

  看寺庙介绍,果然这是德格土司的老宅子。当年土司在自己家庙中印经,后来逐步扩大,才成了现在的印经院。

  下午两点半印经院开门,门票50。开门那一刻,“哗啦”一声平地间冒出来一群汉人游客,其中几位披着五彩轻纱的妇人双手合十,口中囔囔,在这横断山脉中小山城里显得鹤立鸡群。这就奇怪了,川藏北线一天也遇不到几辆外省自驾车,这些人难道是乘着五彩祥云飞过来的?

  寺庙为游客配了导游。导游也没什么专业性,主要的任务是领路。在西藏的寺庙里很容易找到路径,和汉区没多大区别,而这种所谓的“宫”(德格印经院也被称为某某宫)真就是个迷宫,没有路标指示牌,不熟悉的人都未必找得到楼梯,去一趟布达拉宫你就知道了。

印经院屋顶

2. 雕版印刷

  既然导游不专业,那就自己看。我曾教过平面设计,对印刷工艺略有了解。来印经院也是为了看看传统手工艺——雕版印刷术,它是世界公认发源于中国的最古老且影响力最大的印刷技术,注意不是毕昇的泥活字。

  开始上课。

  雕版印刷分为原材料加工备制、制版、刷印、装帧等几个工艺流程。

  ① 切纸

  原材料主要有纸、墨和坯板三种,在别处备制好再运到这里。印经院一楼大门旁的几间小房子里堆满了印经用的纸,半开大小。两位藏人配合着取一叠过来铺在桌子上,以长铁钉卡宽度,再用极锋利的镰刀划断,就成了六七十公分长,约十公分宽的长条。藏经都这种横读的长版式。

裁切纸张

  手工制作的纸张厚实而粗糙,有些像汉区的黄纸,但结实得多。这种纸名叫“狼毒纸”,因其用青藏高原上的狼毒草根制成,有弱毒性,故而防蛀、防鼠害、防霉,保存时间长。注意可别蘸着口水翻藏经,记住狼毒草的另一个名字叫“断肠草”。

  裁纸的藏人们动作很熟练,但为何不用工效和成品率更高的切纸机?这就是所谓的传统工匠精神?

  ② 制版

  印经院顶楼一侧存放着很多胚板。胚板又叫板胚,是加工好的半成品,堆在顶楼是为了透气晾干。奇怪的是,切纸坚持传统,为何胚板都是木工机械制成的?听说做雕版的原木粗加工后要在粪池里沤半年,再用烟熏烘干,才能刨出胚板。我走近闻闻,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味道。

胚板

  很遗憾没看到雕版印刷中最值得欣赏的制版工序。或许这种精细的活计也不容我们游客打扰观摩。制版包括写版、雕版、校正、上油等等,对技术要求最高,是雕版印刷技术的核心。民国期间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就是因为宋朝雕印之精美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③ 刷印

  印经院二楼的中庭南向的光线最好,刷印就在这里进行。注意不是印刷,刷印是传统印刷工艺中的专用术语。

刷印

  依然是两人配合,相向而坐,座位一高一低,印版斜架在两人中间。坐在高处的那位先在墨池中蘸墨,后在版上刷墨。之后两人同时取纸一条,覆于版上,坐在下位的用包着毛毡的辊子(也是印刷术语)在纸背用力碾压一遍,之后取下纸条,刷印就完成了。

  除了长条的佛经,这里也印制大版的佛像、唐卡,看那大块的雕版和印制出来的成品,的确很精美,德格无愧于西藏第一制版中心的美誉。

  佛像一类的印刷品有红、黑二色,都是单色印刷。印象中在西藏没见过套色雕版印刷品。

  ③ 分拣与装帧

  接下来是晾晒、分拣和装帧。分拣只是个耐心活,没什么技术可言,多是妇人在做。藏文经书是毛边散页,并不装帧,封底封面书脊勒口之类的统统不用考虑,一部经书用布包裹起来就结了。

晾晒分拣

  难得在德格看到了传统印刷的晾晒和压制工艺,前者是在刷印后挂在栏杆上晾干,后者是分拣成册后用压力机压实。现代印刷用油墨,传统是水基墨,狼毒纸又厚又糙,吸水变形很严重,需要对册页晾干压制整形。

压制

  雕版印刷的工艺课就讲到这儿。


  作为西藏最大印经院,德格的生产规模比我想象的小很多,十几对刷印工匠,产量很低。后来想,藏人只有几百万,识字率可能是全国最低的,西藏对印刷品的需求量并不大。

  印经院虽是个寺庙,做活的全都是普通藏民。印经工序中,有的需要操作者的耐心,有的需要高超的技术,更多是消耗体力,尤其是刷印工序。这些藏民们,有壮年,有老年人,还有妇女,他们精神饱满,动作麻利,虎虎生风。据我所知,这么辛苦劳累却没有薪酬。藏族百姓们相信,印经是功德很大的善行,他们定期来到寺庙做劳役,不仅心甘情愿,而且乐在其中。

  在印经院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二楼北侧的印版库。房间昏暗,一排排顶着天棚的架子排满了印版。有的印版挺新,大多已用过了很多年头,手柄处被摩挲得油光发亮。这就是西藏最大的印版库?号称二十多万块印版都在这里?我不敢肯定。

  如果将印版看成一本本书,这里就是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臧文明的记忆。文化德格,名符其实。

  只有文字才能承载文明,有了印刷术,文化才能被广泛传播,正是我们的先人在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中华文明才站上了世界文明之巅。造纸与印刷的发明,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最值得骄傲之处。

 


后记:

  暂离讲台一年多了,写个教学篇,实为游戏之作,也算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怀念。印刷之前接触很少,又很久不教这方面课程,文中术语未必准确。如有谬误,请指正。

  感谢您的阅读,7月20日的旅程,还有一篇,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