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禁食与捍卫——狗肉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_冯晓晖_ 2020-09-12
来源:维基百科

说明:本文从生物地理学与饮食文化两个方面对狗肉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本篇较长,近6000字。考虑到部分读者的禁忌,文中不会出现屠宰等场面,如仍有引起您不快的文字和图片,敬请理解。

1. 禁食风波


现在的中国,没有任何一种“食材”引起争议的广度与深度,能够与狗肉相比。爱狗人士与狗肉爱好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近十几年内从未停息。数年前,每年夏至的玉林狗肉节甚至引发尖锐对抗,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之前,双方主要在道德层面上彼此攻讦,但在法律范围内的规范养殖、销售、烹饪与食用犬类,并不受任何限制。

然而,随着今年新冠疫情引发的对野生动物的禁食,深圳市率先出台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采用白名单的方式定义了可以食用的家禽家畜共10种,狗不在其列。以此条例,狗虽没有被禁食,但在深圳从事食用犬的商业行为将被禁止。

深圳禁食野生动物条例

不久后,国家农业部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目录》的征求意见稿,人们注意到,八类传统畜禽中不包括狗。其实按照世界惯例,猫狗是伴侣动物,不属于畜禽。对于深圳市和农业部的规定和意见,目前有多种解释,可以认为,政府没有禁食狗肉,但食用犬产业已走向了末路,狗肉将从中餐里渐渐消失。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2. 矛盾与问题


矛盾的升级基于近二十年来中国宠物产业的兴起,由爱狗者主动挑起。因此食客觉得很冤屈:我吃我的,与你何干?凭什么对我横加指责?以传统的养狗习俗,狗是家畜,主人可以善待狗,也可以养大杀了吃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更忠实也更重要,但并不影响死后被人们食肉寝皮。

2019年双十一,天猫销售猫粮狗粮达32000吨,中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并在未来两年内超过婚宴酒席市场,宠物伴侣文化已成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当猫狗成为生活伴侣时,人们当然不能忍受吃宠物的习俗在身边存在,尤其是国内还存在着盗抢和毒杀宠物的黑色产业链。

数据来源:狗民网《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

被压制者必然反弹,很多人出于各自的目的为狗肉文化进行声嘶力竭地辩护。笔者注意到,很多辩护者都是以传统文化视角展开,从周天子到樊哙,引经据典,以说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恰恰这是毫无说服力的,中国一夫一妻制才不到一百年,没有一夫一妻多妾制,很可能就没有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这一传统文化的意义要不要论证?你娶几个老婆搞个文化自信试试,重婚罪在等着你。

来源:腾讯网

传统文化必须被扬弃,否则就没有现代社会。维护狗肉文化的声音再大,据统计,反对吃狗肉的中国人还是占了多数。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立法禁食狗肉,包括中国的台湾与香港。

诚然,一个社会也不应该欺负少数人。问题可以归结为:狗肉文化缘何产生,为何在中国部分地区仍然得以保留?我们是否应当照顾少数人?

3. 我们为什么要吃肉


让我们从人类远祖时代开始,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吃肉(包括狗肉)。

即使是现代最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包括僧侣)在其成长发育期里也无法离开肉蛋奶。肉类能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优质的完全蛋白质和微量元素(铁锌钙等),植物先天不足,难以满足人类所必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如果不吃肉,我们的祖先就不可能进化成为现代人。

在早期的狩猎采集阶段,肉是食物的主要来源。在大约一万年前,随着一批动植物被驯化,欧亚大陆很多地区进入了农牧时代,中国版图的大部分民族走的是农耕路线,北部和西部则是游牧路线。

问题来了: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农耕民族如何获得充足的肉类?

离开母乳后的婴儿,很少吃肉蛋奶能否长大?答案是可以的,但要付出代价。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后由于缺乏肉类,与狩猎采集时代相比,身高、体重、寿命都有了明显下降,吃肉少了就要做出牺牲。

典型的例子是历史上因贫瘠而提倡吃素的日本,长期以来成年人平均身高只有155 cm左右。二战后推行小学生每天一杯奶,到了九十年代,17岁青年平均身高达到171 cm,一度超过中国同龄人平均水平。

肉蛋白摄入量决定了发育水平。在同人种情况下,只要观察一个地区某个年龄段成年人的体型,就可以知道当地某个年代的营养(经济)水平(见下文)。

此外,主食的类型也有较大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蛋白质含量。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面粉脂肪含量很高,蛋白质比米饭高1/3,高筋面粉则能高出一倍以上,薯类作为南方另一种重要的主食,蛋白质含量只有面粉的1/6。此外,植物蛋白的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蛋白。

常见食材每百克营养成分

可以看出,即使缺乏肉类,吃面的比吃米的营养条件好很多。稻米是人类培育的单位面积出产碳水化合物最大的作物,但仅仅食用稻米和蔬菜,必然营养不良。更不用说那些稻米产量不足,还需要薯类补充的南方山区。

综上,作为农耕民族的我们必须要吃肉,尤其是中国南方。

4. 吃什么肉


狗是人类最早的家畜。大约在一万五千前,狗在东亚等地被驯化,成为人类的助手和食物。几千年后,才有了羊和猪。中国传统有六畜(马、牛、羊、鸡、犬、豕)之说,六畜都是用来吃的,汉人不是游牧民族,养狗的主要目的就是食肉。

部分禽畜驯化年代和地点 来源:维基百科

然而,到了唐宋时期,狗肉的地位却开始下降,在很多地区的餐桌上逐渐减少。

这是由于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而养狗的经济价值越来越低。

首先是鸡,鸡最早在东亚等地驯化,而且能够在汉民族所有生存区域被饲养,它是汉人最基础的动物蛋白来源(尤其是鸡蛋)。在中国所有地方菜系中,鸡都是最重要的食材。

其次是猪,它是仅仅用以食肉的大型哺乳动物,而且养殖的料肉比最高。所谓料肉比,是指饲养的畜禽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猪的料肉比可以达到2.5,即2.5公斤饲料长一公斤肉。与之相比,鸡低于2,牛羊高于8。

再来看别的驯化动物。养马的目的不是吃肉,农耕民族大多禁止或不提倡吃牛肉,羊可以提供奶和皮毛,草饲虽然生长缓慢,但养殖成本低。

各种肉食来源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的利弊

狗的地位就尴尬了,肉料比是猪的两倍以上,瘦巴巴的也没多大油水。而且,作为杂食动物的狗必须吃人类的口粮,你总不能把狗赶出去吃草。从实用角度,看家护院养一只就够了,多养了就是浪费。

综上,随着人类畜牧养殖水平的提高,别的动物要么肉料比高,要么可以给人类提供更多肉食之外的价值,养狗吃肉的经济性太差。

5. 狗肉地图


既然这样,为何到了近现代,狗肉文化依然盛行于某些国家和地区?

在全世界范围内,吃狗肉习俗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地区:亚洲东南部、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等岛国、南美洲土著。有些国家地区因为法律和宗教的因素,在近几十年内革除了吃狗肉的习俗,例如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同属东南亚饮食圈的菲律宾、印尼(伊斯兰教禁食狗和猪)等国家。

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狗肉文化区集中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国部分汉族区域、朝鲜族区域、百越族(苗族、越族等)区域,中国、韩国、越南占据了亚洲狗肉90%以上的消费量,亚洲东南部狗肉圈见下图。

亚洲东南部狗肉文化区

在中国,东三省和两广是主要的狗肉区。在东三省开狗肉馆的多是朝鲜族人,因此它属于朝鲜半岛的饮食文化区(满族人忌食狗肉),且东三省的狗肉消费量远远低于两广。

两广只个泛指,也包括周边的海南、贵州等省份,代表性的有:贵州中西部(花江狗肉)、广东客家及西南部(梅州狗肉、雷州狗肉、阳江和茂名狗肉等)、广西(以玉林为代表)。

在国内,除了上述比较集中的区域外,还有一些特别强调狗肉文化的零星地区,多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打造的特色饮食。比如江苏沛县所谓的樊哙狗肉,江西乐平白切狗肉等。局部地区不在本文的分析范畴之内。

6. 必须吃的狗肉 


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人们必然选择蛋白质含量更丰富,经济价值更高的肉类,其它则是可有可无的调剂。如果某个地区将狗肉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就说明该地区很难获得其它料肉比更高的肉类。

南美洲印第安人没有驯服任何大型(成体100斤以上)哺乳动物,畜禽只有狗和火鸡,两者的料肉比都很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由成百上千的个岛屿组成,传统的驯化动物是猪、狗和鸡,甚至很多岛屿只有其中的一两种。

这些区域的人们,主食(稻米、玉米、薯类)中蛋白质比例很低,不吃狗肉就难以生存。很多研究者认为,以波利尼西亚的毛利人为代表的食人族,吃人肉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肉类蛋白。

毛利人——食人族的代表

让我们回到亚洲狗肉文化区,首先看朝鲜半岛和越南。为何在历史上这两个区域只是短暂地被华夏文明统治?除了距离过远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环境差,当地的物产不足以支撑占领者的消耗,移民困难。

别看现在流行什么韩国烤肉,历史上的朝鲜半岛的食物极度匮乏(尤其是南部),日常就是米饭配个酱汤,也没什么白面。

再来看越南。中国狗肉文化圈是汉民族在南方扩张地盘最后的区域,如果假以时日且没有法国人干涉,越南就是下一个广西。理解广西人为什么吃狗肉就能懂得越南。

7. 生物地理决定论


以广西玉林、广东雷州为中心的狗肉区域,其生存环境在中国南方是最恶劣的。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多是山峦丘陵的瘴疠地带,层层梯田占据了草地林地,没有养殖更多牛羊的空间,在口粮紧缺且瘟疫难控的情况下,任何禽畜的养殖都难以形成规模化。

当地的主食是籼米、薯类,高热量、低蛋白、低脂肪,营养结构极不合理。如前所述,如果缺乏肉食补充,将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下图为网传的2015年各省20~25岁青年平均身高统计表。

网传各省20~25岁青年平均身高统计表

在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垫底的是狗肉文化区和经济贫困区,面食区全面碾压稻米区。然而,这张表的数据来源并不明确。笔者在九十年代初学习《人体工程学》时看过四十年前的统计表,那个时代成年人平均身高很低,垫底的当然是两广福建和西南三省,记得男性末尾是四川(大约155 cm),女性最低的是广东(大约148 cm)。

岭南所能饲养的猪、狗、鸡,都要与人类争夺口粮,猪是可以吃草,但是养不肥。这里的粮食本来就不够,一家养上几头猪狗鸡,到了年节才能宰杀,平日里能获取的,常常就是山间的蛇、蛙、老鼠之类。天上除了飞机,地下除了板凳什么都吃,绝不是一种荣耀,而是极度缺乏肉食。

因此,对于当地人而言,狗肉是很少能享用到的美味佳肴,不如猪,比鸡强。本文并非在贬损岭南人的生活水平,一百年前的老百姓大多吃不起肉,南北的差距在主食的营养成分和人均耕地面积。昔日的东北,年节才能吃得到饺子和杀猪菜。

从深圳狗肉馆看两广代表性狗肉区

即使同在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物产条件更好,狗肉文化并不突出。另一个例子是海南,虽然土地贫瘠,但因为地广人稀,植被稠密,可以养殖山羊和黄牛,这里的狗肉也上不了档次。

综上,吃狗肉是当地人必然的选择。

3. 捍卫狗肉文化


近三十年来,岭南已逐步摆脱了贫困,肉类不再缺乏,狗肉文化是作为一种传统饮食习俗而存在的。

文化的形成有其必然的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否定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因为这是一种自我否定。比如玉林狗肉节,它的举办时间是夏至。在古代,居住于岭南的是百越民族,夏至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的日子,不亚于北方华夏民族的春节。端午节很可能源于夏至。

到了这个节日,家家把养了一年的狗杀掉,先祭祖先再共同享用这一道难得的美味,就如同很多地方过年杀猪。笔者认为,这就是玉林狗肉节的由来。

现在你们这帮爱狗人士跑来叫嚣,我们这延续了几千年的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就成了恶习?凭什么我要听你的?你们把狗当儿子,又不是我儿子。

面对爱狗人士的玉林摊贩与居民 来源:网易

饮食习俗最为固化。我们可以全面接受欧美的衣住行,但必须吃中餐。没人会为了坚持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而推独轮车,却少有人愿意天天吃西餐。地方特色饮食常常还是很多人的骄傲。你到了一个城市可以说这里交通拥堵,房子丑陋,但你决不能说本地的食品难吃。如果你试图站在一个更高的道德平台上去批判当地传统的饮食习俗,必然遭到强烈的反抗。

如前文所述,宠物伴侣文化的兴起才是矛盾激化的缘由,吃狗肉的人是被动地成为了对立方,被要求放弃自己的饮食习俗,其愤怒可想而知。

2013年,爱狗人士在玉林街头抗议 来源:腾讯网

9. 狗肉文化的未来


我们是否应当维护哪一方的利益?显然这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一篇文章总不能摆了这么多缘由而不得出结论,两头都不得罪的和稀泥更无意义。笔者的态度是,狗肉文化终将消亡。

首先,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狗肉能够为当地人提供更好的营养,未经检疫的狗肉更有可能传播疫病。经济性很低的狗肉是可以被替代的,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放弃吃狗肉的习俗就是例证。

其次,狗肉文化仅是一种情感的需求。好吃没有衡量标准,也最没有讨论价值,网红的那些添加剂做成的垃圾也可以好吃到排长队,之前因为异味而被排斥的饮食也可能一时流行。牛肉未必比狗肉好吃,反之亦然。

其三,现代狗肉消费确有原罪。由于缺乏国家屠宰、检疫方面的管理,狗肉消费一直是个灰色地带。中国狗肉的年消费量与养殖生产量有巨大的差额,这个差额当然来自于是非法的盗抢和毒杀。

最后,传统习俗也应当服从国家民族利益。一个典型是例子是韩国,为了消解西方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抗议以顺利召开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全面关闭汉城狗肉馆(至少是改名)。本文第一段已经指出,近期的禁食与新冠有必然的联系,为了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必须做出一定的姿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