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智边界的跃迁,与韬略道术修习的五个阶段

 韬略学院 2020-09-12

千里江山图局部

很多人会觉得诧异,为什么《素书》开篇大讲道德仁义礼,并在后面的章节中,以道德仁义礼贯穿始终,好像看起来并不怎么具体,显得比较务虚,为什么会被人称之为中国谋略第一书呢?简单的来说,我们任何观念和任何决策的出发点,第一依据都是来自自己的宇宙观,也就是对道的认知。所以,宇宙观的问题,才是首要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认知任何事物,都得先务虚,再务实,先抽象再具体,先宏观再微观,先战略再战术,先方向再路线,先高再低,因此,道是一切认知和决策的出发点和依据。

在我们的文化和思想里,道是宇宙的第一因,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万物演化持续不断的动力系统提供者,是一切生命的推动者和维系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加上被人所统御的天下万物,从道到物,自上而下,一共可以分为五个层级。第一层是道,第二层是天,第三层是地,第四层是人,第五层是物。 

这五层的宇宙系统,人若处于更低的层级,他的心智边界,便是这一层级的系统内壁,而看不到更高的层级,因为更高的层级会对他遮蔽。如果人处在更高的层级,看更低的层级,无论更低层级的系统内部多么复杂,站在外部看,它只是更高层级更大系统里面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如果被装在密闭箱子里,一方面看不到箱子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他无法身居箱子之内,而把整个箱子提起来,更无法操控这个箱子。因为这个箱子的外壁,对他来说,就是他宇宙观的最大的尺度和边界,他所能影响和操控的一切,也只能局限于箱子内部的事物。

这个箱子对于这个人来说,便是心智桎梏。所谓桎梏,是指心智受蒙蔽。韬略的本质是什么呢?

第一便是解蔽,跳到更高层级,站在外部看问题,寻找更高的认知体系,让自己的神智与更高的原理和法则相合。把要认知的对象,装入自己的心里,而不是钻进认知对象的内部寻找答案,这样永远都不会找到答案。因为任何系统,从内部看,都是无穷复杂的,即便是最低级的系统,从内部看都是无穷复杂的。与更高级的暗含的隐而不见的道理相符应,这是韬的学问。

跳出更低层级,跃升到更高层级,从外部和整体,对更低层级的事物,进行一览无余的洞察,并对它们进行迎刃而解般的操控和改变,根据自己的智力所符应的隐藏之道,和所见万物之情,在现实中转化万物,使其向更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和结果转化,导向对世界更适宜更美好的秩序,这个是略。

我们现在所有的认知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科学,不是跳出更低层级,寻求在更高层级认知和操控改变更低层级的事物。而是把自己关进箱子里面,再打开一个更小的箱子,然后再从更小的箱子里,打开一个比更小还小的箱子。这种认知心智,是逐次降级的,人的认知,也越来越流散零碎。所以,虽然现在的知识越来越多,人活得却越来越糊涂。

更有甚者,言必称数据。数据是比物更低的一个层级。是把物分解开,非但没有解除物蔽,还再次沦入更低层级的数蔽。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数数然的那种人。

古人讲的阴阳术数,并不是从物的层次降低到更低的数的层次。而是以天地阴阳的更高层级,掌握物的产生和变化之理。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数。

第二,跳到外部之后,才能对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转化。才能站在外部操控更低层级的系统。比如,跳到笼子之外来操控笼子,就会发现,它只是一个笼子而已,要提起它,是一件非常简单和容易的事。韬,讲的是知道以明物。略,讲的是行道以转物,理解了这个笼子的情况,这是韬的学问。把这个笼子拎起来,改变它的形态,对物进行转化,这是略的学问。

对于掌握韬略之术,进而超凡入圣这件事来说,需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能解除物蔽,方能明物御物。跳到物之外,看待物,操纵物,可以影响和塑造天下财货器物。比如天赋很高的一些企业家们,商贾们等,他们比普通的凡俗之人,心智层次是高了一级的。因为他们可以跳到物之外看待天下之物,理解宇宙在物货层次上是如何运转的。这个心智层级的最高代表,是吕不韦这样的人。

凡俗之人,之所以一辈子都是凡俗之人,是因为他终生都反被物所役使,被周遭的一切蒙蔽了心智,而不能跳出凡俗,解除物蔽,进而才能使物驭物,成为物之主。

有读者会问,为什么能够改天换地的经天纬地之道,只有道德通天的圣贤才能掌握,而凡俗之人,尽管精于算计,也难以掌握呢?凡俗之人,之所以是凡人,是因为他们无法从周遭的事物中跳出来,无法从一曲之理,一孔之见中解蔽超拔出来。而道德通天的贤人君子则不然,他们看待天下万物,是站在更高的层级,站在外部居高临下的去认知它,去操控它,去改变它。

第二个阶段,能解除人蔽,方能治人。我们看《论语》,里面通篇都在讲一个主题:知人。可以说,儒家的宇宙观,就是建立在对人的认知之上。而且儒家是跳出人的桎梏来认识人,理解人,从外部来操控人。到了这个阶段,才可以具备治人的心智,才能为天下定人伦之序。历史上那些大儒,他们做的事,都是以人伦纲常为天下制定秩序。做到这个层次,才能使人驭人,成为人之主。

像吕不韦这样的人,即便积累再多的财富,也不会给天下带来和谐的秩序,因为他不知人。

第三个阶段,能解除地蔽,才能治世。只能治人,还不够,圣贤之人,还需要理解和应对世事形势的变化,才能长久的成功。因为人要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必须得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则皆出产自大地。怎么才能让大地为人的生存,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物质产出呢,让基于物产所产生的形势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呢?所以,这就提出了比知人更高的要求,要知天地。这就需要经营人和万物、土地三者的关系,并进行综合管理和经营。物的发展,出现了形势,人怎么利用形势,就需要跳出形势,从外部理解它。

怎样才能经略大地和大地上的人和万物呢?这就需要取法于天。唯有知天,才能知地。因为真正决定物产的,是天文和气候等更高层级的系统。比如自古以来的农业生产,都依赖于观象授时。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古代辅佐君王的贤臣来说,这是基本技能。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建功立业。

第四个阶段,从知天地,到外天地。能解除天蔽,人与大道相通,才能提挈[qiè]天地。像列子说的昔之圣人以阴阳二气因统天地。像《黄帝内经》所说,古之真人,提挈天地,都是站在最高层级,统御天地。

第五个阶段,与大道相通之后,离形去知,进而与道混冥为一体。这是最高的一个层级。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我们前面说过,人的能力,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认知,能不能明物。另一部分是行为,能不能转化事物。可见,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力所能通透多少事物并进行转化。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谋略,多是具体的一事一谋,只是术的技能。这只是一种急智应变,或者是小聪明,或者是经验之谈,熟能生巧的术。而不是从普遍法则和通用原理出发,从更高层级出发,解决更低层级的问题,对任何事都能游刃有余,都能够明物转物,应之无穷。后者才是真正的韬略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