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深圳有华为和腾讯?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阳光大路 2020-09-12

深圳作为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以科技创新勇立潮头

构筑40载荣光与梦想

40年波澜壮阔,无数企业在此崛起

其中有世界500强的华为、腾讯

也有创新企业大疆和云天励飞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深圳?

深圳又是如何成就了他们?

今天,尹昌龙老师做客云尚书房

为你揭示深圳奇迹的密码!

作者

尹昌龙

深圳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深圳阅读联合会会长。

收听

▾  点击收听  ▾

分享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尹昌龙。感谢福田区图书馆的邀请,让我们在“云尚书房”相会。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新书,就是海天出版社推出的《为什么是深圳》一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为什么是深圳》,这个题目是我取的,那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呢?今年是特区建立四十周年,深圳从特区建立之初的两个多亿的GDP产出,到现在两万多亿的GDP产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最大的一个大都市,这个成绩在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当年特区建立本地居民才五万多人,现在发展到两千多万的这个规模。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如此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确实创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几个特区当中,像汕头、珠海、厦门,也包括海南,没有一个特区能像深圳有这么快的发展,这么高速的、高质量的增长,确实是一个奇迹。

那么今天在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之际,我不是仅仅的赞扬和歌颂,我们要找到深圳为什么能成功的理由。那么这种追问的意义何在呢?第一,如果是好的经验,我们把它总结出来,未来我们再出发的时候,我们把这些经验传承下去,变成我们这个城市非常优秀的传统。另一方面,如果把深圳经验总结得好,那么对全球其他地区,特别是后发达地区推动城市化、推动城市发展、推动经济特区的事业,都非常有启发意义。那么这样深圳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深圳,就会有全球意义。

陈启文老师讲了几个方面,包括深圳敢为人先、先锋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效率意识,还有人才战略、创新思维、包容的品格、读书的氛围,通过对深圳四个特别耀眼的、光彩照人的四大高科技公司进行解剖、解读。

这本书是从点推到面,他选取了四个点:一个是华为、一个是腾讯、一个是大疆、一个是云天励飞。这四个企业当中,像华为,几乎全中国全世界都在讨论华为问题。通过这四个点来解读深圳,我觉得有特别好的设计。

第一,大家知道深圳是高科技城市,高科技从产业、从人才战略都对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拉动作用。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这个角度入手,更能反映我们高科技城市的特点。

第二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那么通过企业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第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的企业家成为公众人物。你看书里面讲任正非、马化腾、汪滔和陈宁这四个著名的企业家,也是我们社会的公众人物。我想有一天人们不知道这个书记是谁,市长是谁,但一定知道任正非是谁,马化腾是谁,他已经变成很多年轻人的偶像级的存在。所以他们企业家的人格,企业家的精神,会对城市产生非常大的一个激励、示范和引领作用。所以从企业家的视角来观察一个城市庞大的人群,我觉得这个角度也特别好。从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特别有意义。第一点,我看中的书中讲的就是包容,什么是包容?就允许多元文化在深圳碰撞,像一个企业发展,这当中也讲了很多案例,是一个不断的试错的过程,很多路走不通,那你不走怎么知道路走不通,所以要允许试错,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没有这一份宽容,就不可能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所以如果解读出原因,我觉得宽容是第一位的。只有你宽容,你才有大的格局和大的胸怀,各种创造性的力量才能在这里汇聚。

你像书中讲的,像汪滔、陈宁都是被吸引到深圳,深圳有高技术产业发展非常好的土壤。其实实事求是讲,我们从物质条件、从硬件,我们没法跟美国比,但是深圳为什么吸引他们呢?就是深圳有这种宽容的土壤,属于企业的事政府绝不越俎代庖,让企业自主选择空间,自主去成长发展。所以政府做的就两个字:服务。

还有一种就是学习能力,作家陈启文先生在这个书里面多次讲到深圳是个热爱读书的城市,讲到中心书城就在我们城市客厅的位置,图书馆也在我们城市的最中心的地带,这个城市永远把最好的地用来建图书馆,用来建书城。深圳从当初被谓为是“文化沙漠”,到今天因为读书带来满城的绿色,草木葱茏。这种文化发展的气象与我们这么多年倡导读书有非常大的关系。深圳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这就是这个城市的价值观念。所以我们选择读书作为重要的一个抓手,来逐步推开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这是深圳眼光高人一等的地方。因为一个城市只有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在未来面对未知的事物,面对一些新的现象、新的信息、新的技术,我们才能有不断吸纳、借鉴的本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变化这样一个才能。

本书作者陈启文

然而有一点虽然没有直接概括,其实书中也多次提到深圳能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深圳人能吃苦,深圳人有一种“豁得出去”这样一种拼劲。

我记得年轻的时候读鲁迅的文章,有一句话非常好,鲁迅一辈子在批评、批判中国的国民性,批判国民性当中愚昧的、落后的这些成分,但是鲁迅对这个民族并没有失去自信心。他讲过一句话:“我们从来都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这些人是这个‘民族的脊梁’。”这个民族之所以没有垮下去,之所以能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在于这样一种精神和这样一种“脊梁”存在,担当起这个民族,传承这个民族的文明。

像我们这个书中讲到这个四大企业和这个四大企业里面这一批企业家群体,哪一个人不是吃苦耐劳的典型。很多时候你越是原创,越要自己去钻研,越要自己去研发。巨大的劳动,艰苦的努力在成就深圳企业的辉煌。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讲:“一个企业成功,最后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企业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灵魂灌注到你所经营的这个业务上去。”我觉得陈启文老师这里面写的哪一个企业家不是这样的选择,真的是把自己的灵魂贯通下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企业家,把命都豁出去了,推动这些企业成长,然后这些企业成长带动整个城市的成长,我觉得这是特区精神的灵魂。深圳是中央给政策,但是有政策你并不能发财致富,你并不能就成长起来,还要靠你自己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而这批企业家就像鲁迅讲的,是民族的“脊梁”。

深圳著名企业家:任正非、马化腾、汪滔、陈宁

这本书是让我们向深圳这批伟大的企业家致敬,向这些伟大的灵魂致敬。在特区四十年之际读到这样的文字,它是有温度的,甚至是一个滚烫的文字。背后有多少创业的激情和创业的艰辛。每读一次都被这些文字感动,每读一次,都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而骄傲。现在有个说法就是我们是深圳主义者,我们都深深地热爱这个城市。我们这些都是外地人,外地来到深圳,但是这一片土地让这些外来的人深深的为之感激,而且让他们深深地把根扎下去,就是因为这片土地我们付出得太多,这片土地让我们沉浸的东西太多。所以这本书在四十年之际推出来更唤起了我们的这些感情。

我们再读这些文字,真的就是重温深圳的创业史。重温我们这个城市走过的四十年伟大艰辛的岁月,我想我们作为深圳人也好,哪怕作为深圳主义者也好,我们爱这个城市,也爱这个城市相关的这些温暖的文字,也希望这些温暖的文字,温暖我们的人生,激励我们再出发,激励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创造这个城市更美好的明天。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为什么是深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