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诊了一位冒虚汗冷汗的患者,我说:“你这...

 我篮有虾 2020-09-12
接诊了一位冒虚汗冷汗的患者,我说:“你这要温补阳气。”她说:“我这该怎么补?”

我给患者开方: 制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

她说:“你这山茱萸是什么药?怎么比其他的多那么多?”

我说:“山茱萸是君药,是专门针对主证,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果不用这么大的剂量,就不可能快速的扭转局面了。”

她说:“大夫,没想到你还挺注重效率的。”

我说:“我之所以要尽快见效,是因为你的阳气实在是“丢不起”了。”

她说:“这是什么意思啊,我之前看过的医生都没这样说过啊?”

我说:“那你之前治疗都有效果吗?”

她说:“我吃过玉屏风散、桂枝汤这些,但就是不见好。”

我说:“那就不要纠结,你把这方子先拿回去用,看看效果。”

结果,一个周期后,患者自述怕冷、畏寒、冒冷汗等现象完全消失。

其实在生活中多汗现象很常见。虽已经入秋,但依然有人受汗症困扰。在这其中,要注意,冒冷汗、虚汗是不容忽视的。

有人会说,冒冷汗和阳气有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阳气,有固摄肌表、温煦肌肤的能力。阳气不足,固摄失常,所以津液外泄,化汗而出。阳气不能温煦肌肤,体内津液更失于蒸化,故而汗出而凉。

我又是如何判断患者阳虚的?

患者脉象沉微,细而无力,舌体淡胖,苔白,四肢、皮肤不温,心悸,汗出发凉。显然一派阳虚之象。

那我为什么说患者的阳气要丢不起了?

首先要知道汗为阳气之贼。平时适当出一点汗可以。但要是冒汗太多、太久,那就得注意,阳气会随着泄露出去。

这是因为,汗液作为体内津液的一种,本身有“载气”之能。就患而言,她多年久汗,屡治不愈。汗作为津液,可以载气。气随汗泄。你伤气日久,必然伤阳。而阳虚的问题,又促使她多汗。这是个恶性循环。

所以说我必须要给她温补阳气。

那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重用山萸肉?

我其实也考虑了很久,因为药确实下的重。那之所以最后决定用量,是有两方面因素,其一是要加强固表止汗之功,其二要峻补肾阴肾精,固摄先天之本,为峻补阳气,短期内改变状态,辅助铺路。

最后,我知道对中医治病的评价有好有坏,因为这个辨证的的确确很考察中医的技术,就像上面患者而言,要是辨证方向是错误的,那不管多少汤药都没有用,并且还耽误了病情。其实这样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但也只是少数的。

但是其实并不存在高手,谁都是从一个小小的感冒都能辩证错的中医,一步步从错误中,坚持再坚持,积累再积累,再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总之就是看谁能坚持,谁能善于总结。换句话就是,从来没有天生的高超,只有知错就改的心态!

虽然有人说,中医看病,靠的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但我却认为,中医看病,靠的是审时度势、见微知著。这也是检验我们的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