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送别诗,只有四句,感情却非常深。

 齐吕斋 2020-09-12
王勃的这首《秋江送别》,感情层层递进,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诗人有什么妙笔。
(其一)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这是诗人客居蜀地送别友人所作。
我们直接来读诗。
 
1、早/是他乡值早秋
早是,指“早已经是”。
早秋,农历七月。
我早已经是他乡之客,而恰逢早秋,要和朋友分别。
 
这一句是不是很简单?
很明显,送别的季节是早秋。
 
那么,这一句是否有隐含含义呢?
答案是有的!
 
有两个问题非常奇怪:
(1)诗人为什么要写“他乡”?
如果只是写离别之情,好像并没有必要点明“他乡”,对不对?
不管在哪里,离别都会很感伤。
 
(2)诗人为什么要写“早秋”?
早秋,是指农历七月,其实很难让人感知。
因为在南方,这时还是很炎热。
就好比我们现在,南方的朋友能感受到秋天来临了吗?
我就在南方,现在已经过了白露节气,还是感觉不到任何凉意。
 
但是诗人能明确地知道,现在不是夏天,而是早秋!
这说明了什么?
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诗人心里一直记着日期。
 
诗人为什么要记着日期?
就是因为“他乡”两个字。
 
这就很明显了,诗人客居蜀地,心里把日期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游子思乡之情。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思乡之情?
就是为了给离别之情做铺垫。
我们看下一句。
 
2、江亭明月带江流。
带,这里指连带,随着。
江亭的明月,随着江水流去。
 
不管江水流到哪里,总有明月相照。
诗人说,明月随江水流去,这也可以理解。
 
但奇怪在于:为什么特指江亭的明月?
我们知道江亭,就是送别之地,很明显诗人就在亭中。
而朋友肯定是乘船离开。
 
大家看,这很相似:
(1)江亭的明月随着江水远去。
(2)诗人站在江亭中,而朋友远去,但诗人的思念肯定也随着朋友远去。
 
这是借喻的手法。
用明月比喻诗人的思念,用江水比喻朋友。
这一句的隐含含义是:朋友已经离开,而诗人的思念随着朋友远去。
 
那么,朋友离开以后,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大家看,前一句写诗人身处他乡,心中一直有思乡之情,自然也会感觉到孤独。
但还好,有好朋友相伴。
 
而现在送朋友离开,大家想一想,诗人心中的孤独感是不是会更深一层?
正因为更加孤独,心中才更舍不得朋友离开,所以诗人离别的伤感也更深了一层。
 
这就是先用思乡之情做铺垫的妙处!
 
还不止于此!
这还为后两句做了铺垫。
 
3、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逝川,是指一去不复返的流水。
津树,指江边的树。
已经觉察到,一去不复返的流水让离别更加悲伤;又看到江边的树隐没了朋友的离舟。
 
通过上一句我们已经知道:江水已经送走了朋友,也带走了诗人的思念,诗人心中已经很伤感。
但第三句告诉我们:诗人已经觉察到,江水一去不复返,因为江水是比喻朋友,也就是朋友一去不复返。
大家看,诗人心中的伤感是不是又增加了一层?
 
这还没完!
朋友要离开,诗人无法阻拦,只能妥协。
那么诗人提一个小小的请求:可以看着朋友的船慢慢离开吗?
不行!
因为江边的树木遮挡住了视线!
诗人连这个小小的请求都无法满足。
 
大家看,诗人心中的伤感是不是又增加了一层?
而这一次感情的递进,非常明显!
因为诗人连用两个副词:“已觉”和“复看”。
 
我们来总结诗人的感情变化:
首先,诗人心中有游子思乡之情,自然有孤独感,这为离别之情做铺垫;
其次,诗人在他乡送朋友离开,孤独感倍增,更加不舍得离开,这就加深了离别的伤感之情;
然后,诗人想到朋友一去不复返,心中的伤感又加深了一层;
结尾,诗人想看着朋友慢慢远去,结果还被江树遮挡了视线,心中的伤感再深一层。
 
大家看,诗人的感情加深了三次,可见诗人心中的伤感多么深。
这就是感情层层递进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像堆积木,能不能层层堆高?关键在于每一层是否做好了铺垫。
而恰当地使用副词,就是一种做铺垫的好方法。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