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

 小娜cls9ddg8gm 2020-09-12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央视新闻公开课走进南开校园,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给同学们上了“开学第一课”。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也在当天进行了特别放映,纪录片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了这位“诗词女神”的生平。她一生命运跌宕,却以诗性的人生态度凝练出“弱德之美”,她说,“弱是你取一个弱的姿态,我有自己的持守,不会随波逐流去改变。”

未摘花 霍尊 - 玩乐

《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

撰文/杨瑜婷

1939年一个秋寒的傍晚,北平城内一座四合院的花园里,一个15岁的少女,看着一只伏在地上将死的蝴蝶,觉得“生命是如此之短促,如此之脆弱”。有感之下她写了这样四句诗: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这个少女,就是后来被称为“诗词的女儿”“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的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

若从现在往回追溯,叶嘉莹15岁笔下那份孤寂、清冷和美感,似乎成了她一生的注脚。




苦厄与丰盈


叶嘉莹的诗很美,但与这种美极不相对的,是她命运多舛、苦厄交杂的一生。顺着她的人生轨迹细数,不难发现,命运似乎在其人生的各个节点“以痛吻之”:年少丧母,历经战乱;离乡背井,丈夫入狱;寄人篱下,苦撑家计;及至半百,痛失爱女……

如她自己所说:“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

面对这些难关,是诗词给了她无限的力量,正如《掬水月在手》的导演陈传兴所说的那样:“她所遭遇的这些苦,已经通过诗歌,转化成一种五彩斑斓的、非常女性的美,就像电影中旗袍锦缎的那一幕一样。”

1941年,叶嘉莹的母亲忧思成疾,身染重病,去天津租界动手术,但终于还是因为手术感染,溘然长逝于从天津回北京的火车上。在母亲离开后,叶嘉莹将悲痛与后悔写进八首《哭母诗》:噩耗传来心乍惊,泪枯无语暗吞声。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叶嘉莹的姨母(左)与母亲(右)
随丈夫赵东荪来到台湾后,叶嘉莹的生活再起波澜:因为“白色恐怖”,赵东荪被捕入狱,叶嘉莹也受到牵连,警察把她和未满周岁的女儿一起带到警察局,勒令她写自白书。出来后,她已无家可归,只能投奔丈夫的姐姐,和女儿在他们家的走廊上打地铺。《转蓬》一诗所写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漂泊: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52岁时,叶嘉莹再次遭遇人生重大变故,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丧生,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字字泣血: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叶嘉莹在大女儿的婚礼上

……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话用来形容叶嘉莹最合适不过。人生的动荡、哀情、苦闷、不公,全都化进她笔下的一首首诗里,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得以被消解和安慰,“人生的流转,人生的命运,不是你能掌握的。我这个人,没有什么远大的志意,我从来不去主动追求什么,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强大的人当如是:命运把她放在哪里,她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




学生与老师


教书,是伴随叶嘉莹一生的事业;老师,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她自己也说:“古人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觉得我就是。”

制图:马泽宇
但在成为老师之前,她也是学生,也有自己的老师。
叶嘉莹天生就是个好学生,从初三到高三毕业,她一直是第一名,大学从二年级到四年级毕业,她还是第一名。
进入辅仁大学后,叶嘉莹跟随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学习唐宋诗。提起恩师,叶嘉莹这样说:“他讲诗讲得非常好,有时也教我们作诗。我从小就在家里作诗,就把旧作抄了几张纸送给老师看,顾先生看了以后对这些诗很赞赏,这更加激发了我写诗的兴趣。”

叶嘉莹与老师顾随及同学合影,顾先生后右侧一是叶嘉莹。
刚开始,顾先生还会对叶嘉莹的诗进行评点、修改,到后来,叶嘉莹交上去的诗,他只字不改,“交上去六首,他回给我六首,以这样的方式与我唱和。”
顾随曾这样评价叶嘉莹:“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由此可见他对这位学生的赏识。
因为出色的才华,等到叶嘉莹自己成为老师,亦深受学生的爱戴,无论是早年在北京执教时,还是后来去到台湾;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回归故土后。

上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台湾任教时给学生讲课。
作家白先勇谈起叶嘉莹在台大教书的时候,自己就算逃课,也要去听她的诗词课,听了整整一年;汉学家宇文所安说自己是受到了叶先生的影响,才深深地爱上了中国诗词;诗人痖弦回忆到新派诗人和旧诗人曾经互不来往,是叶先生让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吃粽子”……

很多人说她可能天生就是教书的,这话不假,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书时,她讲的课也很受欢迎,“本来这班课只有十六七个学生,我去讲就变成六七十个了。”

制图:马泽宇
到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来到南开大学授课,更是盛况空前:她的课被安排在南开主楼的阶梯教室里,没过两天,大家就闻风而来,不仅座位上,阶梯上、窗台上、窗户外面都是人,学生们“挂在那儿听”。因为人实在太多,学校甚至出动了“纠察队”。后来中文系不得已想出一个办法:持听课证入场。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们为了听叶先生的课,竟自制了许多“山寨版”听课证。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图自/@南开大学
叶先生和学生间的故事,有感念,有趣谈,也有难免的伤感。陈传兴在拍摄《掬水月在手》时,采访了很多叶先生的学生,当时有几位采访对象已经在癌症末期,“但是在谈到叶先生时,他们眼中还是闪烁着火花,让我感觉到叶先生跟他们的关系已经不只是一种师生关系,还有一种更深的、整个人生上的友谊。”
无论何种,人生得一良师,都是莫大的幸事。




漂泊与回归


叶嘉莹一生漂泊,辗转国内外多地,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加拿大,又从国外再回到祖国。无论在何地,只要有诗,她就满足,她就废寝忘食。“关起门来读书写作,成为习惯了。”

1954年,叶嘉莹进入台湾大学执教,利用暑假编写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在那个没有复印机、打字机的年代,她顶着酷暑,每天挤公共汽车去查书,找善本,一个图书馆、一个图书馆地跑,一个字一个字地抄。

后来,她被邀请去哈佛大学当客座教授。回忆起当年在哈佛大学研究王国维诗词的情况,她用“乐以忘忧”来形容:“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五点关门,大家都要被赶出去。经海陶玮教授的帮忙,我得到特别的允许,可以一个人留在图书馆,爱工作到什么时候就工作到什么时候。早中晚三个三明治,用一个烧水壶烧水喝,每天工作到半夜。我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对于读书、研究,我真的做到了孔子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制图:马泽宇

等到她正式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用英文教授古诗词又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她每晚查着英文字典备课到凌晨两点,就这样,“用蹩脚的英语把诗歌的感动讲出来了”。
中国和加拿大建交后,流转半生的叶嘉莹决定回到祖国去。1974年她第一次回到北京探亲,看到幼时常去的西长安街的灯火,她不禁感动落泪,写下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几年后,经历过丧女之痛的她突然顿悟: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她要有一个更广大的理想。她决定回国教书,为祖国的教育尽一份力量,“将古代诗人们的心魂、志意这些宝贵的东西传给下一代。”

从此,漂泊半生的叶嘉莹开始一步步完成自己回归,并最终将根落在了南开大学。




强者与弱德


在央视公开课的现场,白岩松问了叶嘉莹这样一个问题:您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是一个强者,因为一路走得不容易,那您为什么要提倡“弱德之美”?

所谓的“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本质性说法,它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凡是被传统词评家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原来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

这个阐述可能有些晦涩,但叶嘉莹用了一个故事浅显地将它的内核表达了出来:
清代词人朱彝尊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词《桂殿秋》,里面写道: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它讲的是朱彝尊的一段不被世俗认可的爱情,他爱上了自己妻子的妹妹,两人碍于伦理无法在一起。在一次偶然坐船时,朱彝尊突然记起,自己和姨妹也曾经同坐在一艘船上,可两人却只能“你忍受你的寒冷和孤单,我也忍受我的寒冷和孤单”。这种对于自己感情的节制,这种约束,这种品德,这种忍耐承受,就是弱德的美。


叶嘉莹说,词本身存在于苦难之中,而且也在承受苦难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弱”。而在苦难之中,你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就是“弱德”。
若以此来观照叶嘉莹的一生,也许可以明白她是依靠何种力量一一战胜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难——
“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




去与留


为了推广诗词教育,叶嘉莹多次为南开“裸捐”,总金额已达3600万元。这是她个人的毕生积蓄,其中包括她变卖了天津和北京的两处房产所得。

对于这件事,她并不愿意多谈,对于那些过分关注这件事的人,她也直言:“我觉得这些人很无聊,这些人眼里只有钱,他不懂学问。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但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

这是“去”

如今的叶先生,已近百岁,仍然思绪敏捷,谈吐清晰,说到正在做和接下来要做的事,她说:“我正在整理我的吟诵录音。我觉得中国旧诗的生命,是和它的声音结合在一起的。很多现代人诗作得不好,是因为他不会吟诵。我现在最后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把吟诵完成,把我们中国传统的吟诵留给后人。”

至于会有怎样的效果,她看得很开,“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现在的人不接受也没关系,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

这是“留”

部分图片和资料出自: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一条《96岁叶嘉莹传记片问世:

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

资料参考:

叶嘉莹《从漂泊到归来》

《央视新闻公开课》《面对面》

时代人物《叶嘉莹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