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期主播丨宁语 从小颠沛流离,青年丧母、中年丧女、晚年丧夫,这个女人的一生,似乎都在和爱的人告别。 但她,却依然保持着最优雅的姿态,面对这世间五常。 她并非冷血、也不是无情。 而是在她的心里,永远有着自己的一根精神支柱,那便是——诗歌。 她就是中国伟大的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 ![]() 董卿说,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 一生与苦难抗衡,面对粗粝严酷的现实,她用温柔的灵魂,书写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启发着人们,在厄运面前,你永远可以有另一条路…… ![]() 与诗恋爱,化解人生苦难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 父亲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其母曾在女子学校任教。 书香门第里成长,她自小就对古典诗词展现出热爱。这种热爱,贯穿她的一生。 1937年, 卢沟桥事变,她亲耳听到了炮火声,看到了冻死饿死的人。 南京沦陷。此后,叶父随国民政府后迁,音信全无。 母亲带着孩子们艰难度日。从此她的诗歌多了几分悲凉: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 更不幸的是,18岁时,叶母患病,去天津动手术,却因手术感染,在火车上去世。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没能陪伴母亲去天津治病,成为叶嘉莹一生的遗憾。 24岁,经人介绍与丈夫赵钟荪结婚,随丈夫去了台湾。 好景不长,丈夫因为迫害入狱,她和女儿也受到牵连入狱。 此时的她,异常孤独。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就这样过了三年,终于等到丈夫出狱,叶嘉莹本以为苦尽甘来,但万万没想到丈夫性情大变,甚至家暴她。 也许是因为两个女儿等待她抚养,也许她在工作中找到了价值感。 她没有垮掉,继续教书为生,并坚持学习古典诗词和英文。 她的课非常受欢迎,很快便有了名气,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来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当生活的面目渐渐变得温和,她也开始专心研究的时候,没曾想正应了那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54岁那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不幸在车祸中丧生了。 没人知道她多痛,她把自己关在房内,不希望有人安慰。因为有人问,就会打开伤口。 几天后,她走了出来,重新登上讲台。 事后来看,众人眼中的坚强,很难说是不是一个悲伤母亲的倔强和硬抗。 然而,因为有诗歌,有热爱,有表达空间,她连写十首《哭女诗》,将一切思念与悲痛化作文字,表达给了女儿,也消解着自己的痛苦。 经历这么多人生苦难,旁人为之嘘唏的时候,叶嘉莹回忆时就像是在叙述他人的故事,平静、自然。 那些曾经造成她痛苦的过往,就如奔流不息的水一样,匆匆过去,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 或许,正因为在诗歌中得到表达和释放,这一切变得松弛,平和,允许。 她这一生,如同是在和诗歌恋爱,跨越时空对话,在诗中释放着自己在生活中难以言说的情绪。 ![]() 以诗为媒,跳出“我”之局限 尽管叶先生在国外非常受器重,生活也很安稳,但是,用其他语言来讲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她始终觉得有缺憾。 女儿骤逝后,叶嘉莹醒悟,“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她渴望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更大的空间,她渴望回到她熟悉的土地上,让更多的人体会诗歌之美。 1978年的一个春夜,她主动写信申请回国——这是她为数不多的主动争取的事。 当她回国的事情定下来之后,她难掩喜悦之情,写下了2700多字的长诗《祖国行》。 这一刻,她期盼太久了。 她说:“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我去美国、去加拿大都是迫不得已。我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国教书。” ![]() 她的老师顾随曾经说过,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一个人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此后,以南开大学为根基地,她的身影,活跃在祖国大地。 她对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她凭借自己的热情和专业,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她还把自己毕生积累的超过3000万的资金,无偿捐献给了南开大学,当做教育基金。 ![]() 以诗为师,成就弱德之美 回观叶嘉莹先生的人生故事,是令人唏嘘和震撼的。 她看起来的确很传统,在个人生活上甚至有些隐忍,但她同时,又是充满力量的,有一种内敛含蓄之下的坚韧美。 或许,这就是外人评价的,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在践行她提出的“弱德之美”。 “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有一种操守,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 ![]() 叶先生口中的“弱德之美”,解释了她的选择和人生态度。 她那么平静地面对悲欢离合,充满着对生命的接纳和臣服。然而,她的坚韧和个人操守,又让人极其佩服,那种看起来弱的韧劲,穿透力和影响力极强。 弱德之美外在看来是隐忍的,却有自己或许无法述说、无法被承认的坚持,它有自己的操守。 对叶先生而言,虽然她并不满意自己的婚姻,丈夫甚至多年没有工作,对此,她一边到处讲课,扛起家庭重任,一边浸淫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安抚着自己的灵魂。 她一边接受国外的邀请出去讲学,以解决生计,一边不忘记将年事已高的父亲接到身边,悉心照料。 一边化解着忽然失去女儿的悲苦,一边主动请缨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 ![]() 面对命运的曲折、痛苦,不会表现为强烈的反抗,不会想着抛弃过往去逆袭。 她不卑不亢地接受了,臣服了,但在内心,只是清楚不做无意义的消耗。 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品质状态,是人生一条崭新的通道。 ![]() “弱德之美”,一条新的通道 叶嘉莹在这条新的通道上,走的深重,值得所有人借鉴。 19岁的她曾写道: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在那个同龄人都在做梦的年纪,她已经开始看清人生。 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跳出了个人的喜怒哀乐,把一切都化掉,退掉,消融掉了。 她的朋友刘老师说:“……她把悲痛和快乐都一样处理,能够感知,但不沉溺其中。” 叶先生身上的那个“我”很小,因而也就很淡。 是的,向内求,追求精神通达的人,“我”确实就很小。 这个境界,一方面是家庭和古典诗词滋养出来的,另一方面,就是她所秉持的弱德之美。 无所依傍,有所持守。 ![]() 有了这样的境界,再来面对人生中小我所遇到的起伏的时候,就显得非常之淡然了。 人世间一切悲苦,在她面前,也被一一化解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始至终都优雅、恬静却又充满生机的叶嘉莹。惊叹于她对诗歌的解读欣赏能力,更佩服她面对人生起伏时消解于无形的能力。 不难发现,“弱德之美”身后指引的路,其实是一条承担责任,同时寻求自我的路。 人生总是起伏,与其自我局限,不如先接进手里来,敢退让。或许不被承认,但那份属于自己的坚守,是我们面对世态无常最内核的力量。 这,或许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生之路。 共勉。 ![]() ![]() 策划 | 鱼甜编辑 | 鱼甜主播 | 宁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