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文彬与潘遵祁的书画交易

 苏迷 2020-09-12
《姑苏晚报》2020年09月07日 B06版

  沈慧瑛

  贵潘是苏州的名门望族,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实力都相当强劲,同时他们热衷书画艺术。状元潘世恩的堂侄潘遵祁在祖父潘奕隽、父亲潘世璜收藏古籍书画等的基础上,继续丰富藏品,成为当时苏州著名的收藏家。然而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以及家庭人口的增长,潘遵祁的经济状况远不如以前,开始与顾文彬做起书画“生意”,出售家藏名家书画,宋代扬补之的《四梅图》、唐寅的《黄茅小景》从三松堂流向过云楼。

  三松堂内庋藏名物

  潘遵祁(1808-1892),字觉夫,又字顺之,号西圃,别号简缘退士、抱冲居士等,工画花卉,诗文俱佳,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和书画家。祖父潘奕隽是安徽歙县大阜潘氏迁苏后的第一位进士,多才多艺,其诗词与书画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且有幸参加鹿鸣宴与琼林宴,著有《三松堂集》《三松堂书画记》《三松堂墨刻》等。父亲潘世璜乾隆六十年探花,一门科甲鼎盛,人才济济,且以传统文化养育后人。潘世璜崇尚理学,在官场历练四年就回归家庭,侍奉老父,是出名的孝子,死后入乡贤神祠。潘遵祁继承祖上良好的读书基因,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得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可谓前途无量。在京城的官员们的眼里,潘遵祁“才望既崇,门第又盛,佥谓跬步公卿,指顾间事”,但他好像只是到京城考个试,掂量一下自己的能耐,并没有在官场拼搏的宏伟目标。不久,他就辞职返乡,并刻了一枚“四十归田”章,自此不再复出,他也是潘奕隽一支中为官时间最短的一个。不做官,就做一名传道解惑的老师,同治、光绪年间潘遵祁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年,选刻课艺教材“十有七编”,诸生中得鼎甲者三人,其余入玉堂、登贤书者数不胜数。

  潘遵祁与乃祖乃父一样淡泊名利,追逐潇洒自在的林泉生活。夫人汪氏与他志趣相投,同样钟情山林之幽寂,夫妻商议之后在太湖之滨的光福邓尉筑香雪草堂,潘遵祁有诗曰:“老妻亦解幽居乐,催促移桡共入山。”早早归隐山林的潘遵祁在春秋佳日之时,青鞋布韈,在湖光山色中逍遥自在,恍若天外神仙。

  潘世璜的岳父陆恭(1741-1818),字孟庄,号谨庭,举人出身,精于鉴赏,收藏古帖名画,著有《畊砚田斋笔记》《墨林今话》《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嘉庆二十三年(1818)九月二日,陆恭向潘世璜出示王蒙的《竹石》小卷和扬无咎(字补之)的《四梅图》,其中《四梅图》是“以二百八十金得之外家顾氏,盖神品也”。陆恭的后人并没能守住《四梅图》,此图一度流到海外,被苏州人程桢义以“番钱三百枚”收藏。潘世璜经常拜访岳父,回家后就将观赏字画古玩的情况记录在日记中。潘遵祁将父亲日记中有关书画碑帖等的记述摘抄出来,略加鉴别汇编《须静斋云烟过眼录》。《四梅图》从程桢义家流转到潘遵祁手中,他特地在香雪草堂西边构筑四梅阁。清代画家戴熙与其交好,为他绘制了《山居图》《四梅阁图》《湖山偕隐图》三幅画,艺术地记录了潘遵祁的精神生活。潘遵祁著有《西圃题画诗》《西圃集》等传世。

  咸丰庚申之乱,潘遵祁等人到上海租界生活,损失惨重,生活也受到影响。于是陆续将家藏书画出售,贴补生活。

  补之名画启迪后世

  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月初二日,远在宁波的顾文彬收到潘遵祁的书信,对方表示愿意将家藏字画悉数出售给过云楼,价格为两竿(即两千两银子),但有个条件,即“不减不择”,言下之意,价格不减一分,字画不挑一件,照单全收。但,扬无咎的《四梅图》并不在出售的范围内,这件作品对潘遵祁来说不仅仅是喜爱的画作,更烙着对外祖父、父亲的记忆。顾文彬认为潘氏所藏“以扬补之梅花为最,我故欲探骊得珠”,他指示顾承对潘氏藏品除非唐、宋、元真迹,其他一概不收。同时,顾文彬开出一张单子给顾承,点明要潘遵祁所藏的五件精品字画:“扬补之梅花册作四百两,唐六如黄茅小景二百两,倪云林、王叔明两轴一百两,四忠手简一百两,合千金。”千金,即一千两银子。同时顾文彬致信潘遵祁,明确提出看中《四梅图》。但潘遵祁不肯割爱,只愿意出让唐寅的《黄茅小景》,倪瓒、王蒙两轴及四忠手简四件,价格调整为“六百七十金”,比顾文彬开出的价格高了七十两。顾文彬此时担任宁绍台道员这个肥缺,可以说不差钱,爽快地接受了。

  《四梅图》何时归过云楼,没有具体的记载,但见顾文彬在《过云楼书画记》中写道“为潘西圃编修旧藏。尝以‘四梅花’名其阁,近岁始归余”。顾文彬的《过云楼书画记》“自叙”,写于光绪八年秋,《四梅图》当在光绪八年或之前已被他收购。那么令潘遵祁万分不舍、又令顾文彬心心念念的《四梅图》,到底是怎样的一幅作品呢?

  梅与兰、竹、菊被誉四君子,受到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形成大量的梅花诗与梅花画。扬无咎笔下的梅花别具一格,被范成大称“近世始画墨梅,江南扬补之尤有名,其徙效之者实繁”。《四梅图》是扬补之六十九岁时的作品,时在南宋乾道元年(1165)七月。范仲淹的曾孙范直筠(字端伯)请扬无咎为其画梅,并要求“画梅四枝,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展现梅花从萌芽到谢幕的全过程。扬无咎觉得范直筠出身名门,但“了无膏粱气味,而胸次洒落,笔端敏捷,观其好尚如许,不问可知其人也”。因此,他愉快地答应了请求,除画梅之外,还按照范直筠的要求“仍各赋词一首,画可信笔,词难命意,却之不从,勉徇其请,予旧有《柳梢青》十首,亦因梅所作,今再用此声调,盖近时喜唱此曲故也”。扬无咎填了四阕《柳梢青》,其一曰:渐近青春,试寻红瓃,经年疏隔。小立风前,恍然初见,情如相识。为伊只欲颠狂,犹自把、芳心爱惜。传语东君,乞怜愁寂,不须要勒。

  时光飞逝了两百多年,这幅作品流传到了元代画家柯九思手上,他以画竹名世,对扬无咎的《梅花图》和题词称赞不已,说“补之词翰称妙一代,此卷尤佳,其《柳梢青》四词可以想象当时风致”。元正元年(1341)十月一日,柯九思在《四梅图》题写《追和前韵》(指和扬无咎词韵)四首词,围绕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个阶段,其中写梅花“未开”的词:“懊恨春初,飘零月下,轻离轻隔。重酝梨云,乍舒柳眼,羞人曾识。已堪索笑巡檐,早准备、怜怜惜惜。莫是桥溪,挽先开却,试驰金勒。”

  光绪十五年进士费念慈也是一位书画家,他与顾文彬之孙顾麟士友善,于光绪十五年二月六日在过云楼观赏《四梅图》,并题写:“补之人品高洁,如幽岫孤云,不落尘纲,观此使人心名利都尽;丹邱书词,冷峭苍劲,似隋唐间人,可悟控引,王(王冕)、羊(羊或)之妙,不让松雪也。”

  扬无咎的《四梅图》经过元代柯九思、吴镇,明代文徵明、文彭、项元汴,清代宋荦、笪重光、梁山舟、陆恭、程桢义、潘遵祁、顾文彬等众人鉴藏,故留下了一枚枚富有特色的印章,300多枚形态各异的红色印章穿插其间,成为另一道风景,使这幅扬无咎的传世之作更具灵动之感。

  黄茅小景唐卷第一

  明代书画家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号竹懒,浙江嘉兴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太仆少卿,他擅画山水与墨竹题材,精于鉴赏,有“博物君子”之雅称,著有《官制备考》《恬致堂诗话》等。他在《六研斋笔记》中推唐寅的《黄茅小景》为“唐卷第一”。因此,顾文彬对潘遵祁的《黄茅小景》志在必得,曾说:“此卷购得,《出山图》即使不得,亦无须恋恋矣。”顾文彬觉得《黄茅小景》与《出山图》“尺寸相仿,将来装成一对,可称双璧,搜罗至此,可算称心如意矣”。

  《黄茅小景》是唐寅弘治十五年(1502)的作品,主要描绘了“黄芦苦竹,飒然欲鸣,一人巾服徙倚绝壁下”的场景。形似熨斗柄的石峰位于西洞庭湖黄茅渚,历来被认为是太湖最奇险处,也是唐寅多次游览之地。整个画面布局上部及中间相对繁重,而下部两侧留有空白,石壁峻峭连绵,老树横斜,古藤缠延,熨斗柄突兀而起,岸边高士临渚凝视,舟系一旁,不远处帆影翩翩,水鸟飞舞。李日华评论《黄茅小景》“独写老树寿藤、烟壁沙浪于荒江之滨,是以有无映带,浓淡相发,控搏吐吞,有濯足万里之概,所以为奇”。唐寅自题七古长诗:

  震泽东南称巨浸,吴郡繁华天下胜。

  衣食肉帛百万户,樵山汲水投其剩。

  我生何幸厕其间,短笠扁舟水共山。

  黄茅石壁一百丈,熨斗湖渚三十湾。

  北风烈烈耳欲堕,十里梅花雪如磨。

  地炉通红瓶酒热,日日蒲团对僧坐。

  四月清和雨乍晴,杨梅满树火珠明。

  岸巾高屐移小妓,低唱并州第四声。

  人生谁得长如此,此味唯君曾染指。

  若还说与未游人,双盲却把东西指。

  书画家、好友张灵题引首“黄茆小景”四字,并题诗:“黄茅渚头熨斗柄,唐子好奇曾屡游。太湖绝胜能有几?还许我辈闲人收。”顾承一度怀疑《黄茅小景》是“梦晋捉刀”,但经考证确认是唐寅的真迹。

  书画鉴赏家徐守和精鉴赏,好风雅,筑有小清 阁,以示对倪瓒的敬仰。徐守和十分推重唐寅的画,称“本朝画唯唐伯虎先生最妙”,并二度与《黄茅小景》结下奇缘。万历四十七年(1619)冬,徐守和从清溪曹起莘手中“以名画得《黄茅小景图》”,其时唐寅的画因受到追捧,故出现“十作九赝”的现象。次年正月初七,徐守和和唐寅诗题诗一首,有“我癖书画润且浸,芒鞋踏破求名胜。宋元遗迹拥高估,忽得此图余可剩。六如笔法荆浩间,醉中汇思梦中心。巨区茫茫三万六,拈出熨斗景一湾……”等句。数年后,徐守和珍藏的《黄茅小景》被王越石“易去”。然崇祯七年(1634年),有人从广陵携来此卷,徐守和感叹“剑合珠还,岂偶然也”。于是,他又和张灵诗韵,再次题诗,夸奖唐寅的《黄茅小景》“寥寥数笔,已具三万六千顷之势,其气韵高古,皴法秀润……”

  《黄茅小景》对后世影响颇大,吴中画家陆恢、吴湖帆均临摹过此画。顾文彬之孙顾麟士多次临摹唐寅的《黄茅小景》,并题诗:“一人绝壁临无地,万顷太湖浮有天。苦竹黄芦写萧槭,唐生笔带鸿荒烟。”时隔唐寅创作《黄茅小景》五百多年,2014年12月,《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展出,人们得以一睹《黄茅小景》的绝世容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