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了解古墓中的《老子》《周易》,就难以学好传统文化

 心慧文化 2020-09-12
最近,我在相关的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结果当然是有人点赞,也有人批评。

首先,我要感谢自媒体平台,给了我一个发布自己文章的机会,也要感谢广大的读者网友们,能够阅读和评论我的文章。其次,我非常欢迎大家都来参与交流讨论,在学术问题上产生不同见解,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不同的观点,理当进行相互的学习和沟通。


总结一下批评我的原因,有这么两种,一种是指斥我篡改了传统文化的经典,另一种是痛斥我对原文进行胡乱解释,说我“错得离谱”、“自误又误人”。
对于第一种批评,我承认的确有这么回事情,因为我的《老子》版本,并不是社会上流传的通用传世版本,而是根据众多的出土文献,经过考证之后的版本,而且我也详细的注明了所依据的版本以及考证的过程。

对于第二种批评,我也承认我的很多解释,不同于社会上的通常说法,也不同于百度百科以及很多著名学者权威们的说法,这是我根据《说文》、《康熙字典》、《古代汉语字典》等众多工具书,再经过逐字逐句的考证理解而得出的结论,而且我也详细的注明了我这些解释的依据及推理过程,虽然我的很多解释从未在什么书上出现过,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随意瞎说。至于我的这些解释是对是错,就请广大读者网友们,像老师对待学生作业一样的批改指正。

为什么我要采用经过出土文献考证过的版本,而不是直接采用通用的传世版本?是因为,我发现通用的传世版本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如最有代表性的《老子》、《周易》,在二千多年的传抄过程中,难免会有笔误,更由于古代通假字、省略字、古今字、异体字的使用,不可避免会出现误通误假、误省误抄等情况,造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传世版本,早已经被改了不少字了,使得部分句子的意思也完全两样了。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以前,我们能够看到的《老子》,也有不少的版本,最常见的有傅奕的古本、王弼本、河上公本、敦煌本、赵孟頫本、严遵本等等,虽然这些版本的文字句子略有不同,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尽管在读解上颇有牵强之处,但对于版本的校对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以后,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马王堆帛书《老子》就有甲本和乙本,而且甲本和乙本的很多文字还不一样,这就给帛书的校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著名学者高明先生就花了很大的时间精力,写下了《帛书老子校注》,为学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仍有不少文字无法完全确认。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的战国楚墓当中,又出土了《老子》三篇,使得问题更加复杂,郭店楚简的三篇《老子》,其内容却不是整篇的《老子》,看上去更像是《老子》的语录或者摘抄,而其中的文字,尤其是一些关键字,更是怪不可辨,尽管有当代国内的顶尖权威对文字进行了隶定,但也给《老子》的版本带来了更多的困惑。

2009年的时候,又有海外人士捐赠给北京大学一批西汉竹简,再由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进行整理出版,其中就有一本西汉竹书《老子》,这就让原来复杂的《老子》版本问题,更加复杂纠结。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越来越清楚了,就是对照更古老的出土文献,完全可以确定包括傅奕古本《老子》在内的各传世版本,有很多的文字句子是错误的,是在二千多年的传抄过程中被改动过的。

大家应该能够相信,在古代是没有复制粘贴的,全靠手工抄写,要印刷也是手工制模,笔误是难免的。更由于二千多年来文字的演变,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不统一,两汉时期文人们用字的宽松,通假字、省略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大量使用,使得传世的《老子》版本,在很多地方面目全非,特别是一些关键字句的改动,更加让意思严重偏离。

拿着一本连文字都不正确的《老子》,而希望能完全读懂老子的意思,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也是很困难的。

也曾经有人这样说,事情没这么严重吧,就算《老子》有部分文字句子是错误的,但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吧。如果按照你的说法,在马王堆帛书出土之前,自唐宋到现在,怎么多的文人学者,就没有人能够看懂《老子》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理解。


虽然《老子》这本书,不见得人人都能看得懂,但对于《老子》书中的道理,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你我,或多或少都会懂一点!谁不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呢?还有不少人,虽然没有读过《老子》,但也能从生活中领悟到了无我、看清、做对、双赢这个道理,这样的情况不是也挺多的嘛。
而且,《老子》这本书里面,反复讲述了道的体和用,还不厌其烦的讲述了如何才能效法道的空灵,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看懂其中的一条讲述,也是可以领悟老子的意思的,也是可以运用的,若能再多看看其他的讲述,也只是加强影像、增加理解而已。

所以,尽管传世的《老子》这本书中,有很多被改动过的文字句子,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还是能够理解到《老子》的总体思想的。但是,若要完全读懂理解《老子》的全文,则又是很困难的事了。

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情况就不好说了,弊端也更严重,这些被改动过的文字句子,反而更增添了读者的疑惑,反而更容易把《老子》的意思理解偏了,甚至还会造成误解而否定《老子》。

最明显的,就是造成读者对道家理论的不清晰、不透彻,要是在理论上不清晰、不透彻,就不能够达到用一个理论来包含一切,也就达不到一心不乱,达不到一心不乱就很难产生无中生有的功夫,这样读《老子》就相当于买椟还珠,太可惜了。


大家可以去看,古往今来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书,有多少人能够明明白白的说“道体虚无缥缈,道用生生不息”的?又有多少人是把《老子》误当成了具体的方法手段,当成了术来理解的?

对于一本书来说,只要有一个疑惑没有解开,就不能算完全读懂,这句话没问题吧!

非常有可能就因为这个唯一的疑惑,就推翻了其他自以为正确的理解,就如同公安部门破案,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我,但只要有一个我不在场的客观证据,就能推翻所有指向我的证据。

综上所述,对于像《老子》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我们当然希望能有一本最帖近《老子》原貌的版本,而不是继续让有着错误文句的版本“自误又误人”。

《老子》的版本是如此,《周易》的版本也是非常的复杂。

包括汉石经在内的传世《周易》的版本,其内容基本上能保持一致,并没有给校注造成麻烦。
但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的出土,《周易》的版本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除了《老子》甲乙本,还有帛书《周易》,帛书《周易》除了已经传世的经文和《系辞》之外,还有很多没有传世的《衷》、《要》、《缪和》等传文,内容非常丰富。同样麻烦的是,帛书《周易》经文和传文中的通假字、异体字等等,实在是太多了。而更麻烦的是,有时候同样的一句话中的某几个字,在帛书经文上是这样写的,在帛书的传文上又是那样写的,在另外的一篇传文上又是不同的写法!真让人纠结得不行。


1994年,上海博物馆又从香港文物市场,抢购到了大半部战国楚竹书《周易》,这又跟《老子》一样,竹简上文字的考证和隶定,也让中国的顶尖权威们伤透了脑筋,虽然经过努力有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文字得不到完全确认。

2011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发现了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据悉,墓中出土的除了珍贵的《齐论语》之外,也还有《周易》。只可惜这些出土文献,至今还未整理出版,只能静待其面世。

对于《周易》,还有一个千古之谜,就是《系辞》中的十二盖取,也请大家翻遍古往今来所有的书籍,有哪一本书上,是用同一个规律、同一个原则、同一种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若不仔细看看帛书《周易》的传文,要想解开十二盖取,那真是太困难的事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恐怕当今的学术界和广大传统文化学习者,都未引起足够重视,就是《五行》这本书,这里的五行可不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

《五行》一书早已失传了,所以传世的《五行》这本书是没有的。但是在马王堆帛书中却发现了《五行》的经文和传文,在郭店的楚墓中又发现了《五行》的经文,对照这两本《五行》的经文,除了个别句子次序不同,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

《五行》这本书能够随着《老子》、《周易》等,一起被埋入马王堆汉墓和郭店战国楚墓,可见古人对《五行》的重视,不亚于《老子》和《周易》。今有日本学者池田知久对《五行》作过深入的研究,并用中文写有《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等专著。若我们自己不对老祖宗的遗产进行好好的研究整理,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真想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认真重视对出土文献的研究,绝不能只抱着普通的传世版本,就以为能够读懂《老子》、《周易》,那肯定是非常困难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国内还没有一部真正经过考证和校正的权威版本,国外的就更加无从谈起;虽然要重新修订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老子》是无比的艰难,但有关《老子》、《周易》等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专家们的学术专著出版,网上也有很多的资料,若要真正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再利用当今强大的网络,静下心来做点功课,也是能够有所收获的,而我也非常希望能够多为大家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若有网友们发现我所引用的《老子》或《周易》,跟你们手上的版本不一样,就请先看一下我对文字的考证过程,也可以找相关资料进行核对。

我非常希望能够跟中国的学术界,跟广大学习传统文化的网友们一起,通过所有的出土文献,以及其他书中零星引用的字句,认真整理出一部真正靠谱的版本,也为复兴中华优秀文化一尽绵薄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