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装配式建筑,一只站在风口上的猪!

 well的投资观 2020-09-13

我国从2016年开始,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也叫建筑工业化。近4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5%,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平方米,占全年新建建筑面积的13.4%,计划2020年占比达到15%以上,部分重点地区20%以上,2025年达到30%以上(数据来源于住建部官网),而地方指标基本上是只高不低。

 为了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其中大部分地区都有财税补贴、减免等政策,上海等地方直接按100元/㎡的补贴,广东则提出最高200万的项目补贴,南京、海南、佛山等地方的土地出让市场,有些地块在出让合同中明确要求按装配式建筑进行建设。

为什么要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呢?

装配式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机械拼装,节点现浇锚固,相比传统的大量人工现浇做法,不仅建造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能大幅降低建筑垃圾数量、粉尘、噪音污染等,能降低管理行为、工人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质量更能得到保障。构件本身几乎不存在蜂窝、狗洞等混凝土质量问题。

简单而言,装配式建筑具有能耗低、质量好、建造快、人工成本优势等优点,在目前市场劳动力日趋短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装配式建筑,是一个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产业,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我国是工业化种类齐全的唯一国家,在很多行业的工业化水平都在世界前列。在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全球新建的144栋200米以上摩天大楼,中国就有77座,超过一半。再看另一个数据,装配率水平,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装配率都在80%以上,而中国还不到10%。

这就有矛盾了,既然我国建筑技术领先,为什么装配式发展还那么缓慢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国情有关。

几千年的男耕女织文化,造就了民间能工巧匠基因的传承。城市化建设,让一代代勤奋有手艺的农民工,凭着较低的人力成本,在建筑领域大显身手。在国家层面,则解决了上亿家庭的吃饭就业问题。只是到了今天,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老去,年轻劳动力的紧缺,人力成本优势才逐渐消失。几十年的人口红利,让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建筑市场仍不例外。

第二,市场资源配置还不到位,材料价格高昂。

在主体建安成本方面,装配式建筑在人工费、机械费、措施费和管理费上,都比现浇结构有优势,但材料费却高出一倍,综合起来,装配式建筑每平米单方造价高出200~500元。主要原因是专业的预制构件生产厂家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线标准化程度不高,异型构件越多,模具成本就越高,直接造成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此外,运输成本高,也是推高材料价格的另一重要因素。

第三,装配式技术力量还比较弱

首先,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等指导性文件,也在逐步完善中,推出时间也比较晚。如广东于2019年10月1日颁布实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其次,在设计阶段,预制构件设计时,就要综合考虑满足建筑、结构、机电、内部装修等构造要求,设计深度、专业协调性都比传统设计要求高很多。传统现浇结构后期打凿修补很常见,而预制构件则不允许。目前国内具备装配式设计能力的设计院并不多。在现场施工阶段,技术管理人员还很缺乏,哪怕有二十年从业经验的工程师,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四,市场客户的认识有误区。

2018年湖南某地推出一个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新楼盘,市场去化就非常不好,从营销人员口中得知,很多客户对装配式建筑的抗震质量问题始终抱怀疑态度。很多人觉得,搭积木堆砌起来的房子,怎么比得上现浇钢筋混凝土来得实在,这确实是目前市场的一个普遍印象。装配式建筑构件,主要是PC构件(预制混凝土)和钢构件,或者是两者的比例组合。钢构件的抗震能力最强,所以越是高层建筑,钢构件的使用比例会越高。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抗震技术处理在世界上已经比较成熟。位于地震活跃带的日本,装配率在90%以上,日本的建筑却是出了名的“抗震”。因此,客户的担心是多余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市场,在ZF的引导下正走向快速发展阶段。装配式工程师培训、BIM技术培训等业务也在火热发展中。告别了20多年来住房规模化发展的增量时代,进入求质量、讲效益的存量发展时期,建筑理念及技术的更新迭代,即将形成建筑市场的一片红海。有句话说得好“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如今风口来了,谁又能把握机遇,一飞冲天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