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陂味道 | 岁末冬至,豆丝味浓

 印象黄陂 2020-09-13

季节,赋于食物生机;时令,赋于食物内涵!走南闯北的百转千回中,总会在特定时节挂念起故乡特定的食物。

立冬已过,明日小雪,岁月的轮转,迎来黄陂乡下冬天里的味蕾。一碗萝卜汤,一锅热气腾腾的粳米饭,总能叫老家人在严寒冬日增添许多暖意。那些冷的雨、硬的风,也尽在时节流转所带来的食物更替里变温、变软!

此刻的黄陂老家,各家各户在获取一整年的收成后,在那硕果累累的喜悦里休养生息,静蕴来年的希望!说是休养,老家人又哪里闲得住,勤劳的他们,趁着阳光,趁着微风,泡了大米、黄豆,着手制作那极具地域特色、极具“黄陂味道”的豆丝。


一定年龄的黄陂人,几乎都会做豆丝,可一份上等豆丝,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出的。从原材料大米、黄豆等的选取,到磨浆时水分的控制,以及烫皮时的火候、厚薄的掌控,甚至灶膛火势的把握,无一不考量着豆丝制作者的手艺。

每年黄豆收获后,各家主妇便开始精挑细选,把那些颗粒饱满,色泽光亮,澄黄如金的豆子晒干收藏。要做豆丝了,这些豆子终于派上用场,它们会在做豆丝的前日,被老家人用清水泡上一整晚,随同浸泡的,还有自家出产的早稻米。

一颗颗黄豆、大米,在盆里或桶中张开嘴巴,畅快地吸收着水分,让身体最大限度地膨胀,静候着它们的豆丝之旅!浸泡后的它们水灵、剔透,你若用拇指和食指捏上一颗,稍稍用力,细腻、鲜嫩的粉浆便从指间滑过,慢慢流淌!

磨好的浆,洁白一片,浓稠合适,大有“多一份水则浓,少一份水则稀”之境。灶膛的火,已红苗扑腾,不温不旺;灶前人,拿了丝瓜瓤子,蘸少许油水混合物,擦了前后锅,而后用大大的蚌壳舀满浆水,在锅沿划一圈漂亮的弧线,又用蚌壳底部顺着锅底方向把浆摊薄摊拢。

盖上锅盖,洁白的浆便在温度的烘烤下,凝结成晶,幻化成薄厚均匀的皮。揭开盖的那一刹,雾气翻腾,缭绕了整个灶屋。灶前人那双不惧热气熏蒸的双眼,紧盯着锅内的皮,寻找着最适合的下手部位。

眼到手到!只观那一刹,灶前人已然出手,双手轻捏住皮的边缘,顺势起锅,那块薄薄的,却又无丝毫破损的皮便在空中翻转,盖在了早已伸到灶前的筲箕底部。手持筲箕接住皮的人,不敢停歇,三步并做两步,小跑进堂屋,轻轻翻转筲箕,那皮便在空中又翻了面,只听得清脆的“啪”一声,各部位几乎在同一时间落到案板上。

待案板上的皮摊凉,卷皮人便细心的、轻轻的将皮对折。如同伺弄着自己心爱的珍宝,深怕将皮弄碎弄破,反复折叠多次后,最终成卷。那一卷卷的皮,被摆到切豆丝人的砧板上。切豆丝的人,刀功极好。只见她们左手指并拢,倾斜着轻按住卷,右手手起刀落,只听得砧板“噼噼啪啪”一阵脆响,再看那卷,眨眼间成了宽细均匀的豆丝!

老家人做豆丝,往往清早就开始。接近午时时分,在所有人的齐力协作下,豆丝终是完成。此刻,往往是大家最为期盼的,这期盼,不仅仅只是因为完工,更因为,可以现吃现做的豆丝!


当所有人都开始休息的时候,灶前人依旧在忙碌。她在锅里撒上油,等油温升高,把之前做好的皮平摊进锅内,于是“嗞啦嗞啦”的声音响起,香气四溢!待一面煎得金黄,翻面继续煎!

时间,在很多时刻总是太过漫长,比如此时。大人们还好,小孩则老是嚷嚷着问好了没有……终于差不多了,灶前人端来一大碗腌菜,铲了些放在皮中间,而后用锅铲左一下、右一下的把圆圆的皮叠成四方块儿,起锅入碗!

轻轻咬上一口,那厚重的黄陂味道便钻入口腔,浓浓不化。油香、豆香、米香、夹杂着腌菜的酸味,久久弥漫!

走南闯北的跋涉里,时常在这个季节念及黄陂豆丝。有时也会想,这豆丝真就那么美味?

也未必尽然……或许,只是因为吃得少,物以鲜有而美味;也或许,只是豆丝承载过我们的童年,更有我们童年的欢乐;再或许,豆丝记忆了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家人俱在、其乐融融的年代!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恋恋城邦  倚阁守望

投稿 | 联络:zshp2015@qq.com

邦主微信(qq同号):230908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