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醒大家:4个部位出汗,或暗示身体大问题,其中一个是中风前兆!

 zjshzq 2020-09-13

秋凉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仲秋前后冷热交替,出汗在所难免。然而秋天也是中风的高发时期,大家必须提高警觉。

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废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但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有不正常的出汗现象。

而这个地方出汗,可能代表中风悄然而至!

先来看看,人为啥会出汗?

有两种情况,人会出汗:

第一种,是正常生理情况下的反射活动

在运动、劳动,或处于高温环境时,体内产热大量会增加,汗腺就会分泌汗液;汗液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

在大夏天里,汗腺就像人体自带的“空调”,是咱们散热的主要渠道。

此外,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也会冒汗,大家经常说的“捏了一把汗”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是身体出现问题发出的信号

汗液还是咱们人体的晴雨表,一些异常出汗信号往往是身体发出的警告!

4个部位出汗,身体可能出问题了!

一些异常出汗,往往暗示着身体可能出问题了。

1、头部出汗过多

通常表现为只有头部和脸部出汗特别多,其他部位正常。

①脾胃湿热

表现:头部出汗比较多,恶寒发热,小便不顺畅,舌苔黄腻。

这种情况多是脾胃湿热的表现。

2、手脚心出汗多

①湿热

表现:手脚出汗,没有食欲,疲乏困倦,小便黄,舌苔黄腻。

②阴虚

表现:手脚心发热出汗,咽喉干燥,口干(睡后明显),肚子饿但是食欲,大便干结不畅。

3、颈部后大汗淋漓

颈部出汗特别多还可能是低血糖的信号。

糖尿病人由于胰岛功能的异常,低血糖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有意外发生。

所以,一定要尽快识别低血糖的信号:出汗(尤其是脖子和发际线处大量出汗)、心慌、手抖、饥饿感、无力等。

4、胸口出汗,可能是中风前兆

如果糖尿病的人群血糖控制不好,会使调节汗腺分泌的神经出现问题。此时,上肢或胸部出汗会增加、出汗部位不对称,也可能在正常的室温下大汗淋漓。

糖尿病可以引起中风。高血压与中风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型)多半患有高血压。

糖尿病人群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并发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表现。

关于汗的3个小疑惑,今天说清楚

1、出汗到底能不能排毒?

不能!

出汗好处多,但排毒它真做不到啊~事实上,汗液人体正常的代谢产物,汗液中99%都是水分,剩余不到1%是组织代谢的废物。这下你该明白了吧,这出汗啊,排的是水,而非“毒”。

2、吃饭出汗多,是病吗?

吃东西出汗也是一种生理现象,叫味觉性多汗。

因为舌头上的味蕾有很多感受器,这些感受器被美味食物触及,就会向大脑发出汗信号。不过,如果是糖尿病人,以前不多汗,短时间内出现局部多汗,吃饭时汗淋淋,就要小心是否出现自主神经问题。

3、睡觉时老出汗,是咋回事?

如果室内温度不高,睡觉时老出汗,很可能是——盗汗。

此外,盗汗还可能是气虚、肾虚的表现。

分享个调养小方法

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医圣张仲景首创了补肾祖方——肾气丸,这个方剂堪称是中医补身的祖宗,而且这个方剂更为奇妙的是,加减一味、两味,就大有乾坤,有可能在功能上发生巨大变化。

肾气丸这个奇妙的方剂,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一共出现四次,每次出场所治病症不太一样。第一次出现,是在“血痹虚劳”章节里,即“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这也是肾气丸最原始的作用,主要调理虚劳疾病所致的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这一系列症状都是肾虚虚劳所致。

第二次出现,是在“痰饮咳嗽”章节里,即“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里的气短而咳,其实主要的问题根源在于脾肾阳虚,所以张仲景认为,可以用苓桂术甘汤,也可以用肾气丸,其实这个应该辨证地来看,如果脾阳虚偏重一点,用苓桂术甘汤,如果是肾阳虚偏重一点,用肾气丸。

第三次出场则是在“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章节,即“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水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这里是消渴病,以小便多为主,也就是下消,下消多责之于肾,所以用肾气丸,也是很合适的。

第四次出现是在“妇人杂病”章节里,原文是这样说的,“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这里说的是在怀孕期间小便不利的情况,原文中明确说到“饮食如故”,说明问题不在中焦脾胃,是下焦的气机上逆所致,而用肾气丸振奋肾气,使得气机复常,小便自然就通了。

这是张仲景创始肾气丸的初衷,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调补肾气。那么,肾气丸究竟有哪些中药组成的呢?原方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炮)”八味组成的。

此外,若在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

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