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借助沁色对玉器进行快准狠的辨伪识别?

 新用户32808405 2020-09-13

沁色是很多收藏爱好者喜欢用来作为识别古玉的主要依据。

如何借助沁色对玉器进行快准狠的辨伪识别?

这样一点沁色都没有的玉器是不是极为少见?

但是根据我整理推荐给大家的识别方法论:料、型、工、纹、沁,虽然也有很多的老师都有各自的秘籍,鉴别的顺序也不尽相同,有说工、纹、料、型、沁的,还有料、工、型、纹、沁的,总之,沁却是最后一个才会考虑的原因,为何如此?

先要了解何为“沁”?玉器埋入土中,经过一定的年代,受土里所含其他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颜色的变化。

鉴赏家们观察古玉石,往往要观察沁色,以此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规律对于鉴别玉器非常重要。

如何借助沁色对玉器进行快准狠的辨伪识别?

我们见到的都是这样的带有沁色的玉器

玉器埋在土中发生的变化与埋藏时间和地点有密切关系。

沁色受土质的影响很大,自然沁色是受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所致,依据地区的不同,玉的自然沁色也是不同的。

这些天然沁色有的浮于表面,有的深人裂缝处,只要留心见察,是可以是鉴别的。

多让大家去看博物馆,绝不是看热闹,型、纹、沁都是直观感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以前专门写过文章介绍各种沁色的特点,有兴趣可以关注,点击以前的文章,这次不重复写作,挑一些特点和案例给大家做一个说明。

在鉴赏玉器时,人们习惯于称黄色的沁为土沁,白色的为水沁,绿色的为铜沁,紫红色的为血沁,黑色的为水银沁。

如何借助沁色对玉器进行快准狠的辨伪识别?

严重的沁色对玉质侵蚀较多

但是根据考古研究发现,沁色也并不是那样变化广泛。

由于历代的玉器收藏者都喜欢玉沁,因此出现了许多的仿沁,宋代的仿制就是以沁色作为突破口,历朝历代玉器仿古,外表的沁色都是仿古的第一入门阶段。

时间久了以后,沁色的仿制也就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当然,对外行来说,蒙钱可以,乱真很难,因为太多普及和普通,几乎造假人都会,玩一段古玉的人也都会认知和识别。

这也是沁色不在鉴定元素中占前列的一个主要原因。

清代的伪古玉一般染成红色、黄色、褐色、烟色、黑色等,并非天然的沁色,使玉器庸俗化了。

就拿大家最喜欢用沁色说事的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来说,因所用玉料的不同,埋藏地点的不同,而有多少或深浅之分。

总的来说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宽甸玉与岫岩玉这三种料,即使在土中埋藏五六千年,其沁色亦较少浅,往往只在某件玉器外表的局部或原有绺纹有磕缺损伤等处有所表现,更少有被沁色整体遮盖者。

如何借助沁色对玉器进行快准狠的辨伪识别?

整体被包裹体覆盖的红山文化双联环

因此,凡用上述三种玉料制成的“红山文化玉器,若整件玉器均被钙化或呈鸡骨白色,或有很重很浓的侵蚀色掩盖者,真实性就有问题。

考古现场中虽然也有如上图一样的玉器,但是与出土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数量和种类极少,民间有这一类仿古者,用低廉的材料,长时间用石灰侵泡也可以腐蚀成此类状态,要看其他细节的综合因素。

还有一种方法是充分利用玉料的瑕斑做沁

特别是采自河流水中的籽玉,往往在未做玉器前就有天然侵蚀和皮色,一般呈黄、灰或红褐色,也有一些作品上有白色沁,少数作品上有黑色沁,其情况很似出土玉器上的侵蚀色。

这些皮色在红山文化琢玉者看来,是玉料毛病,即所谓的瑕斑,在制作玉器前,几乎都要把它全部去除。

如何借助沁色对玉器进行快准狠的辨伪识别?

这些玉料在制作前是不带有任何皮壳的,这是分辨的要点

借用玉料的土沁色做沁的方法

作伪者为使新做玉器有如土中埋藏而形成的自然土沁感,常留下一-些皮色。

因其沁色,无论受沁的天然感、受沁部位还是深浅程度等几与出土真品玉器同,故鉴定时必须要把两者严格区分。

两者识别的根本之处是其上的包浆或熟旧感的有无。

凡“红山文化”玉器留有玉料中的原沁色者,几乎都可断定为伪品。

如何借助沁色对玉器进行快准狠的辨伪识别?

沁色和皮色的分辨要学会辨别

借用古玉的残件老玉新工作伪

伪作红山文化玉器,亦见一类所谓的“老玉新工”器,即作伪者用出土的大件或残破玉器,改做成若干小件“红山文化”伪品,且大多在其上琢饰纹饰,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因这类玉器是用旧玉器改做,其上的局部沁色和包浆等与真品很相似,再加上纹图略作伪装,故其真伪一般鉴赏者很难区别。

当然,在鉴定这类作伪玉器时,如能注意纹图底部及切口处与表面的新旧包浆情况的变化、其形体和工艺细微处是否有真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往往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何借助沁色对玉器进行快准狠的辨伪识别?

后沁色与原有的皮色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