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有生---科技战线上的有心人\王来宝

 太行文学l苑 2020-09-14

在我们流山沟村,一打听郭有生,人们就会告诉你,那是个有本事的人。他怎么有本事,本事从何而来?让我一一把这个谜底给揭开吧!

他1962年毕业于林县第十二中学,尽管成绩十分优秀,考高中十拿九稳,可是他却有自己的想法:当时家里十分困难,人口多,兄弟姐妹五个都象他们的父母一样,个个长得身高树大,每天能吃饱饭是他们的最大奢望。他决定不再继续深造,留在村里,多挣一些工分,好养家顾口。况且他觉得,即使考上了,家里也没钱供他上完三年高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劳动,他又感到:一直这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死受,也不是办法,自己上了那么多年的学,不能白上,必须用知识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和农村的落后面貌。

他从小就喜爱科技,受大哥的影响,对电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他想起前年还和发小郝方学搞过电的实验。他根据学过的切割磁力线会产生电的理论,找来两块舌簧喇叭上的磁石,让方学两手相对各拿一块,他拿一块铜片在磁石间转动,观察是否有电火花出现,结果失望了。他就又想:是不是转速不够?是否得用铜线圈代替铜片?于是又找来铜线绕在母亲纺车的锭子上,然后让方学用力转动纺车,他用双手在线圈周围摆好磁石,结果一碰,电火花出现了,试验成功了!

(大哥赠给的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在焦作煤矿上班的大哥那里。大哥1952年出来做工,后来考上技校,回矿当了一名电工,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在那里成了家,已经有了一大家子人。大哥总是为自己没有余力帮助家里的父母兄弟感到内疚。知道三弟脑子灵,学习好,肯钻研,便把自己上技校时心爱的《电工学基础》、《电动机修理》、《怎样修理无线电机》三本书赠给了他,劝他把眼光放远,看到祖国大发展的美好远景,好好学学这三本书,将来一定会在电力方面有所作为!并领着他参观了矿区电气化的新面貌。

(大哥赠给的书)

得到哥哥的赠书,他如获至宝。这书编得通俗易懂,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再加上他有好的文化基础,其中的理论,他读过两遍已基本掌握。特别是哥哥鼓励的话语,使他下决心要在电力方面有所作为。

公社住村干部郭天吉,曾当过通讯兵,对电力很有研究。转业后,曾被县里派往四方脑搞成过风力发电;1958年大跃进时和公社机械厂的技术员们造过土汽车。如今,他和老郭成了忘年交,晚上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在一起聊机电的问题。一个有实践经验,一个有书本知识,互相取长补短,弄透了很多问题。老郭很赞赏这个年轻人的人品、智力与学识。也许是缘分使然,老郭成了他后来进入公社电力部门的引荐人之一,二人成了同行,分别为小店的电力发展做出过不少贡献。

因为他根红苗正,口才好,肯钻研,办事能力强,成为村里的培养对象。四清后,他成了村里的团支书,不久又入了党,1969年成为党支部副书记。老支书对这个有成力、有文化的年轻人很器重,对农村电气化很支持。因此,村里的有关电的事,就指派他去负责。

1969年冬天,县里在一中举办电工等培训班,就派他去参加培训。回来后,他针对村里抽水站烧坏电机的事进行仔细分析。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他认为主要是电压过低所致。当时农村电力事业刚发展,本基点七个村合用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各村电压都很低。他建议本村搞线路升压,并在抽水站旁再安一台30KVA的变压器。他有理有据的分析使村干部们心服口服,一致支持他搞升压改造。这样做过后,有效地提高了电压。他又主持了对水泵电机的维修,先去鹤壁买来标准的漆包线,又按照书上介绍的缠马达方法,缠好后,水泵正常运转起来。四支渠上的几十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说实在话,六十年代会修电动机,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郭有生的电压改造和修复电机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传到十里八乡。

有时水泵出现其他故障,自己解决不了的,只好到县里专修水泵的陵阳机械厂去。这年麦收时节,他在陵阳南面的打麦场上,看到几个人在操作用马达带动石磙打场的事。他来了兴趣,经过观察受到了启发。回来后和支书一说,支书正为打场效率低伤脑筋,很支持他搞这个新东西。于是立马找人起石头塅磙子,焊机架。前头的小磙子管方向,后头的大磙子由马达带着。为了解决三根电线互相缠绕的问题,他把三个轴承相互绝缘摞在一起,吊在钢丝绳上固定好,分别引出一根电线,解决了因电线缠绕而发生火灾的问题。做妥以后,他吃过午饭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场上试“车”,谁知因转弯过猛而使磙子侧翻,他也倒地,右手吃了劲,手腕生疼。其实是骨裂了,但他全然不顾。找了条带子,挂住右臂,继续操作,终获成功。因电磙子直径大,跑得快,相当于十来套牲口碾场的效率。这一制作,轰动了整个小山村,外村也有很多人赶来参观学习。

1971年7月,公社的河西电站建成。因当时经济条件所限,设备多是因陋就简,再加上技术力量不足,技术水平低,运行了一个月,发电机被烧,给公社东部及邻社用电带来严重影响。公社领导意识到当务之急必须找懂行的人来进行管理及维修。由于他懂电,在公社小有名气,再加上已任油村电站站长郭天吉等人的极力推荐,公社抽他到社里电管所搞电力调配设备的运行与维修,确保了两个电站这一全社经济命脉的畅通。

他发现发电机砺磁机因老旧、报废,发电机又不能使用了,就抓紧了搞发电机砺磁机的改造。先由直流机变交流机,再进行整流,后给发电机砺磁。改造完成后,推广使用到两个电站,很快提高了电机的安全率与电站的发电量。他所造的砺磁机在县里长期展览,泽下的河头,河顺的庞村,任村的穆家庄等地电站也闻讯赶来联系,请求帮忙改造。同时,在他的建议下,公社专门组建了一个电器维修车间,他亲自培训技术人员,使一般问题不出本社就能解决,还承揽了部分对外业务。

1975年夏季,淅河发大水,冲毁了河西电站厂房,冲走了发电机等设备。他临危受命组织修复厂房,打捞被冲走的设备并进行重新安装调试。到冬天,河西第二电站的新建,从修砌渠道到厂房施工管理再到设备安装调试同样都是他组织电站职工完成的。

1980年,他被调到河西电站当站长。后来因为天气干旱,河水断流,不能正常发电。他及时组织员工,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他们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搞生产自救。经过他的言传身教,职工们学会了修复电机,制作配电柜,造稳压电源,逆变器。他严卡质量,所有电器比商店里出售的还高端、大气、上档次。

当年,全社线路升压,变压器需同步由六千伏改为十千伏。除了本站的变压器升级外,还把全社16台变压器六千伏都升级成十千伏,极大地促进了全社的电力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业务,林县南半县所需电器及维修都是来找他们解决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及企业打机井的很多,他发现烧坏水泵电机多是因为设备保护性能陈旧。于是他查阅资料,决定对保护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设计了起动柜。经过现场试验,此装置能在故障发生后两秒钟内就能对电机进行保护并报警。试验成功后,多家要求现场改造,干脆就叫他给装配起动柜。用户都说:“这下好了,机井有了保护神!”后来粗略统计,经他装配改造的用户就有百家之多。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十几个员工中培养出了3个有能力懂技术的乡镇企业负责人,10个业务骨干。后来他们在全市各地为我市的电力发展和维修事业都做出了不小贡献。有好几个员工还把有关技术传给了下一代。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他们都对老郭诲人不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不已!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电气化的新形势,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技术更全面,他时刻关注着祖国和世界电力发展的前沿和新成果,平时自费订阅了《电力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等多种专业刋物,还积极参加了1984——1985后半年的中国电子学校的函授,门门成绩优秀;1992年又参加了安阳地区的小水电培训班,所有这些补能充电的措施,使他的技术更加如虎添翼。之后又相继造出可控硅砺磁复砺装置和可控硅充电机等。

《河南水电》、《农村电气化》刊发的论文)

(《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录入的课题)

1992年,他亲自主持了《小水电无功补偿的研究与运用》的课题研究,这一研究成果获安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科技成就三等奖。同题论文在《河南水电》、《农村电气化》两个省级刋物上相继发表,曾录入1992年第八期《中国科技大全》。

(技师证书)

这一系列的业绩,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让他转入干部系列。1992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又颁发给他技师职称,河西电站获“安阳市设备改造先进单位”,县、乡两级给的荣誉就更多了。

      鉴于他的工作能力与业绩,公社把他调到即将濒临夭折的社里大型企业——林州锚具厂任厂长。他到厂后立即进行调研,发现由于该厂建厂时间短,技术不到位,产品一直不过关,且废品多。常有用户要求退货,终止合同,造成企业严重亏损。面对现实,他首先认真学习,钻入这行之内。他带领厂里的其它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仔细查找原因,最终发现问题出在淬火环节。主要是电热炉温控系统控制的温度与标准要求相差很大,造成产品的硬度不达标。于是,他亲自动手,将4台电热炉的温控系统进行改造升级。这样,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迅速地打开了市场销路,原有的客户都回来了,签了新的合同,这样,一个濒临夭折的企业硬是让他给救活了,实现了扭亏为盈,受到了公社领导的表扬及全厂干部职工的赞誉。正当他带领全厂干部职工继续向新的征程迈进的时候,1997年7月,他被上调到林州燃气公司,他依依不舍地离开曾经战斗过一年多的林州锚具厂。

调入燃气公司一年后,由于业绩与能力突出,他升任燃气公司副总经理,公司党支部书记,在业务上主抓技术工作。

当时气源紧张,需用压缩天然气。必须有专用的卸车装置,其技术指标要求严格,且要价三十万元。经过到天津考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自行制作。征得领导班的同意,他亲自设计图纸,组织公司一班技术人员奋战多日,制作成功,为公司节约资金二十多万元。

天然气管道即将引入我市之际,他抓紧了管道升级,全部改为PE管。为此他又组织人员自制热熔焊机,电熔焊机,并制作模型,自制PE弯头,钢塑过渡,先后制作数千件,又为公司节约了大批资金。此外,还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与升级。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创新大王”!

机电工程师资格证书

1997年11月,省科技委员会为他颁发了机电工程师资格证书;2004年获河南省总工会颁发的“张玮式的创新能手”称号。

     2005年,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燃气公司的气源紧张,经市里协调,准备进行长线建设,从水冶引进天然气。异地施工,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公司把这一重担交给善于攻坚克难的郭有生身上。结果在铺设天然气管道中遇到了重重困难,特别是通过科泉一带时,这里多是石山,民风又很刁蛮,因为占地补偿和复耕一事,村民要天价,阻拦施工者有之,动手殴打民工者有之,抢吃他们饭菜者有之......弄得他这个年届60岁的人多次伤心落泪,但是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肩负林州父老乡亲的重托,他又坚强起来。经过反复谈判,讨价还价,用尽千方百计才算使问题达到解决。特别是有一家“钉子户”,天天在他家地里看着,不让焊接管道,使工程近20天不能向前进展。后来通过村支书,一方面让支书带他到安阳吃饭,一方面,趁他不在之际,集中力量,抢修工程,才使管道全线贯通。对于这次长线建设,领导非常满意,市建委党组给他颁发了“优秀党员”证书,燃气公司将他评为劳模并给予物质奖励。

可以说,林州燃气公司能有今天的繁荣兴旺,郭有生功不可没!

(退休时的郭有生)

2006年光荣退休后,仍退而不休,坚持科技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光伏发电事业。他对不同光照和角度的发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从而选择了最佳的角度,使发电效率大大提高。他还开展对“光伏板遮光与输出效率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试验,其结果是当遮光达到15%时输出的功率大减,到20%时基本不会有电能输出,经调整后,电流输出的效率大幅提高。

郭有生就是这样,作为一个科技战线上的有心人,走到那里,就把探索与创新搞到那里。我问老郭,搞了大半辈子的科技创新,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感谢现在的好社会,给有志创新者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要想事业有成,一是要有正确的向往,二是要有浓厚的兴趣。”我问他今后有啥打算?他笑呵呵地说:“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呗!”

二O二O年九月八日


【作者简介】:王来宝,祖籍桂林镇,大专文化,从小喜爱文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退休后开始写作,处女作《又到六月六》在红旗渠报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