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主学习的孩子,父母都深谙时间管理这3条底层逻辑

 chenholly1 2020-09-14

眼瞅着已经开学了,神兽们终于回归传统课堂,不用再隔着屏幕学知识了,这让老母亲可算是放下了一半的心。

还有一半的心仍在悬着:一个特殊的“悠长假期”过后,孩子们,还好吗?

学习习惯还有吗?

学习的主动性还在吗?

拖延症又犯了吗?

磨磨蹭蹭赖赖唧唧了吗?

今天又需要贴身监工吗?

……

ps:好了好了不问了,我已经透过屏幕看到有的爸妈焦虑到薅头发了

开学伊始,如何让孩子有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这其中,最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相信不少人都读过三篇两本阐释时间管理的文章书籍,也都能就着时间管理的技巧对策聊出点真知灼见。

之前我也和大家分享过很多做好时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但,还是有很多童靴说,看了再多理论知识,用了再多方法工具,眼睛脑子手都说“我学会了”,但实践在娃的时间管理上,总还是会有差池:

▪ 轮番试了好几位状元的作息表,怎么娃依然没条理?

▪ 无微不至面面俱到安排好,结果娃还要人催,一点没长进?

▪ 因为时间安排,娃三天两头和我吵,是不是逆反心理?

▪ 为什么越给娃做时间管理,越觉得自己身心俱疲?

这是因为,在“时间管理”的各种技巧和方法背后,隐藏着这3个更关键的底层逻辑。

想清楚它们,再好再多的技巧和方法,操作起来都会出问题、都没效果。

底层逻辑一:谁管谁的时间?

“谁管谁的时间”?

乍一看,很简单;但仔细一想,会发现这真的是一个太容易被理所当然模糊掉的问题。

后面那个被管理的“谁”,相信每位家长都很明确:我们的宝贝疙瘩孩子

而前面那个实施管理的“谁”,就会有分歧了:

时间管理,究竟是家长来管,还是孩子来管

可以先肯定的是,我们都是希望孩子能管好自己的。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孩子能够自觉自律自主对自己负责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得充实高效、井井有条,想想都要感动得哭出声。

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胆试试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一天的时间,酸爽的画面可能都不忍想象:

呼呼大睡到日上三竿;

顶着乱糟糟的头发边看动画片边吃冰激凌;

和小伙伴满小区疯跑玩到满身脏乎乎;

回到家也不洗澡,抱起ipad开始打游戏……

作业?那是什么?

提高班?那是什么?

练琴?那又是什么?

孩子,仿佛天生就是一种管不好自己的生物,缺乏对时间足够的掌控感,也少了达成特定目标的内驱力。

内驱力不够,只好靠外驱力补足。不少爸妈选择全权管孩子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日程表的每一个细节,只等着娃照表填空,娃搞不定的部分,甚至“越俎代庖”帮孩子完成,却感觉越帮忙、越使不上劲儿

08:00-喊娃起床,10分钟后还在被窝里发呆,只好一把拎起来套上衣服裤子;

12:00-让娃吃饭,挑挑拣拣数着饭粒儿,只好一勺一勺喂进嘴里;

16:00-叫娃背单词,咕哝半天还停留在第一栏,只好全程陪坐,带着拼读;

19:30-娃的游戏时间,过程倒是挺顺利的,只是散落一地的玩具图书迟迟不能归位,只好打发孩子去刷牙洗脸,自己代劳收回原处;

21:00-该睡觉了,娃呢?推开洗手间门一看,得,握着把牙刷正等着你来催呢。

看看孩子还是磨磨蹭蹭、满不在意的老样子,家长只能团团转干着急,在内心深处咆哮:

这个时间表,莫不是给我排的!

所谓的时间管理,莫不是管我的!

看看,在时间管理的过程中,不厘清“谁管谁”的关键细节,就可能面临以上这些让人头疼的局面。

而“谁管谁”的问题核心,对标的就是管理模式的选择

家长管孩子”模式——家长全权负责孩子的时间安排,条理清晰,可控性高,风险较小。

局限:执行度基本完全取决于家长的参与度,所以某种意义上,时间安排同步作用于家长,变出一个家长管理自己的过程。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内驱力几乎无法提升——反正过程有爸妈管着,结果有爸妈负责兜底,没啥提升的必要。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管理过度延伸,容易变成“控制型父母”,让孩子陷入失去自我的迷茫境地。

孩子管自己”模式——孩子完全自主决定日程和行动,培养规划能力、内驱力和责任感。

局限:孩子在生理上(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不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心理上(没有兴趣、没有目标、没有信心、不想付出努力)和经验上(不懂时间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自我管理的经验)都有明显的短板,贸然上手的话,失败几乎是必然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自定的时间计划,家长很可能根本看不上,因此产生的分歧和争执,影响亲子关系不说,更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两种管理模式,代表着两个极端。我们想做到的是从“家长管”模式向“孩子自己管”模式的转变。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这两极端点之间,找到那个最适合孩子情况的中间模式

有两个维度上的平衡供大家参考:

1.抓大放小:家长负责把握方向、划定范围,孩子在范围内有自主选择权。

2.抓前放后:家长和孩子先共同商定方向和方法,之后孩子自主执行。

怎么应用呢?我来举个例子,现在,大宝每天有一小时的“自由时间”。

“抓大放小”就是:我希望大宝把精力多放在英语上,就会定下英语的方向,然后给出几种提升英语能力的方式,比如精读三章原版书、背20个单词、做5页英语习练习题、上在线提升课,等等。

大宝在我给出的范围中,可以自己选择采用什么方式,具体到读哪本书、做哪本练习,都可以由他定。

“抓前放后”就是:我会和大宝商量,这一个小时用来学什么最合适(当然我会给出建议)。假设选择了英语,那我们会继续讨论,哪种方式更好。假设选择了“读原版书”,我们还可以接着研究,读什么书,读多少页,怎么读,等等。

定下计划之后,大宝自己按照计划来执行就可以。

其中“大、小、前、后”的水平(家长定的方向有多细?给孩子的选择有多少?前期商量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及时调整,基本可以覆盖到孩子99%的时间管理需求。

两个方法,相辅相成,形成了“家长-孩子联合管理”的良好局面,既发挥了家长的引导作用和把控能力,又让孩子获得了选择权和参与感。不用担心娃计划得天马行空又没干正经事,也不需要从头到尾一直把爸妈捆绑在旁边了。

底层逻辑二:管什么?

管什么?管孩子啊。

管孩子的什么?

孩子的时间啊。

错了。

时间是孩子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这点是没错的。毕竟,时间有限,稍微一不注意,就哗啦啦从手心里溜走一大片,娃还在原地无知无觉。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时间,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资源了,每天就是固定的24小时,1分不多1秒不少。

因此,时间是不能被管理的,我们的种种管理行为,不可能带来任何时间增值的效果——毕竟,怎么管,一天都还是24小时呀。

其实,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目标管理。我们平时提到的“时间管理”,也是在说“如何合理安排有限的时间,最大程度达成目标”

所以,先别忙着抄别人的计划书了,那都是人家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做的私人订制款,很大可能根本不适用于其他孩子。现在的机会成本如此之高,千万别盲目追逐成功经验生搬硬套。

当务之急也不能急,要好好思考下这个问题:

娃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我给娃定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目标是“享受自由,无忧快乐”,那就多安排一些体验游戏、户外运动、探索发现的活动;

如果目标是“在学业上追求极致”,那就把大块的时间用在听说读写、算数练习上,保量更保质;

如果目标是“要会学,也要会玩”,那就均衡配比,学习上下点功夫,娱乐上也花点心思。

目标孰优孰劣,没有定论,坚定地相信自己、一以贯之就行。

最怕的是,成年人,一会儿觉得这个目标棒,一会儿觉得那个目标妙,最终决定:我全都要,我还要全都好。

这不是定目标,这是在用矛和盾的问题刁难孩子。

请再次确认一件事:时间是孩子最宝贵的、稀缺的、有限的、固定的资源,而投入多少资源,获得多少成果,是有定数的。

所以,无论是我们帮孩子做、还是孩子自己做的时间管理,都是一个有限时间资源配置问题,致力于通过合理分配时间以更好地达成既定目标(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一些目标)。

选了“自由愉悦”的目标,那学习的投入就一定会少,相应的,获得的成绩也一定会小

选了“追求学业”的目标,那就意味着看动画片和玩游戏的时间会被大幅压缩,肯定会损失快乐

选了“全面均衡”的目标,那就意味着什么都能有所发展,但哪一项都不会特别拔尖

所以,别这么让孩子为难,挑战“一秒钟掰成两半儿、一个人一分为二”的世界奇迹;也别这么让自己为难,定出个貌似两全其美的目标,实际上因为矛盾而无法实现,最后薅头发吞苦果的,还是自己。

目标管理,就是做选择,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淡定点接受这个事实,选,就行了。

大目标选完,还有小目标:是更多地提升数学思维?还是专注于锻炼语文写作能力?亦或是把琴技精进一下?

小目标的选择和制定就相对灵活一些,可以当做是短期的发展方向,根据长板短板、完成情况和实际需求阶段性调整。

但是,也要记得,是阶段性调整,不是随时调整,小目标的开花结果,也是需要时间资源叠加的

把大小目标的选择,投射到每天的时间安排之中,就是大家夹道欢迎的日程计划表了。

其实,我不是很赞成做时间精确的计划表,限制太强,主动性和灵活度不够,容易因为规定时限将至而造成压力,万一完不成,孩子可能还会有负罪感,影响执行时的热情。

而且即使是孩子的日程表,也经常有一些变化和调整,需要做一些排序和取舍。

时间管理理论中,有一个四象限法则,我觉得挺适合用来给孩子制定日程的。

四象限法则设定两条坐标轴,一条是紧急性,一条是重要性,把平面空间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紧急且重要:高相关性、不能回避、必须立刻去做的事,比如学校功课、试卷改错、专项提升练习;

第二象限-紧急不重要:突然发生、但与目标和需求关联较小的事,比如邻居家的小朋友来访,想借一本书;

第三象限-重要不紧急:与需要处理,但并非要立刻完全解决掉的事,比如学习书法、乐器;

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紧急:其他闲杂事项,比如完成游戏里的每日任务。

但我在实践中发现,用“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来区分孩子要做的事,有些复杂化了。

斯蒂芬▪柯维博士的超级畅销书《高能效人士的7个习惯》中,提出的第二个习惯“要事第一”,说的就是在面对位于4个象限的不同事件时,要养成先做紧急\重要的事情,“先做事再享乐”的习惯。

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要先写明天就要交的作业,因为它既重要也紧急;有小伙伴来借书,虽然不重要,但是比较紧急,所以也要把作业停下来先做;然后,再练钢琴,因为它很重要但不紧急;最后有时间了,就可以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了。

孩子理解“紧急”不困难。开学前一天,作业没做完,他肯定着急,玩命地补。难得是让他理解“重要”,因为他们和我们在判定事情是否重要上,标准可能完全不同。比如,我们认为练琴很重要,他却觉得和小伙伴玩最重要。

所以,相比教孩子时间管理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帮助他懂得选择(可能家长本身也需要学习)。回归本源,选择的依据还是目标,这件事重不重要,就看它跟目标的关系有多大。

底层逻辑三:为啥管?

和大家讨论了:孩子的时间管理是“谁管谁”“管什么”。最后,还想多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做时间管理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但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孩子可以获得长足的成长。我觉得,父母之心,所期所盼,应该都差不离。

成长,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其中,有两个方向上的成长,值得更多的关注。

其一是,效率的成长

前面已经提到过很多次,时间这个资源,很稀缺,也很公平。

每天,孩子吃饭、睡觉、洗漱、通勤、上学、写作业的时间,都是普遍而必需的,除非,哪位虎爸虎妈舍得让孩子少吃一顿饭、每天只睡6小时。

我们可以称这样的时间为基础用时。正常情况下,除掉基础用时,每个孩子每天剩下的空闲时间,其实都差不了太多(如果上下学交通耗时、完成学校任务的用时占比过大,那家长应该优先考虑的是家校适配度的问题,时间管理无法有效解决)

在这种情形之下,时间利用效率的高与低,就成了拉开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想让孩子提高时间利用率,获得效率上的成长,两个行动可以帮上大忙:拆分累积

拆分,是指对目标的拆分。

在初步提出一项目标的时候,其概念是庞大而抽象的。比方说,“坚持学英语”,简简单单五个字,却引发了小朋友的很多问号,因为以他们的理解能力来说,根本不知道“坚持”是什么状态,“学”是什么行为,“英语”是什么内容。

这个时候,家长们就要先帮孩子做第一步拆分,也就是让目标落实到真正的任务上。

“坚持学英语”落实下来,可能意味着三项任务:每天早上10分钟背课本单词,每晚做两篇阅读理解,每周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命题作文。

第二步拆分,就是具体到某一项任务时,再拆分出步骤。

我们选“每晚做两篇阅读理解”这项任务来拆分:

第1步: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词语、句子等;

第2步:查阅注释和字典,并做标注和分类;

第3步:精读全文,找出关键句,掌握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

第4步:整理学到的词句、语法、知识点等。

拆分,其实就是化大目标为大任务,化大任务为小任务。跟着步骤一步步脚踏实地,实操性更强,孩子更好上手。

累积,是指时间的累积效应。

把长远的大目标拆分成可行的小目标后,就又需要依靠时间资源的投入了。

回忆一下娃娃们刚学走路的笨拙样子,再看看如今正在你身边奔跑蹦跶的机灵小毛猴,然后,请算一算这个变化发展,用了多长时间。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我们陪伴孩子做的那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反复练习,坚持练习,积累练习的时间和经验

别觉得每天十分钟半小时太少,别觉得七八天一个月没进步,时间的累积,就是以不断叠加的量变换得最终的质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生常谈的励志名言,却也是最最实在的真理。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吃得太多可能还会噎出心理阴影。所以爸妈们呀,千万不要打着“着急”的旗号,把压力一股脑地推到孩子身上,怪ta为什么比不上别人,怪ta为什么不多学一点,怪ta为什么没有进步没有成长。

孩子有自己的步调,也一定是在伴着时间前行。我们要做的,是欣赏ta在一步一步向前走,在ta绊住的时候伸出援手,支撑ta把走出的每一步都踩得结结实实,最终积攒出经年累月的长远距离。

其二是,能力的成长

这个能力,不单指获得的学术本领、艺体造诣,更是自觉自律自主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毕竟,我们终将放手,孩子也终会长成大人,“过好自己的一生”是爸妈们最大的心愿。

能给到家长的建议是,孩子面对的任务环境较为单纯,试错成本也相对没有那么高,趁着这种时候,让孩子自己上手,多做时间管理和日程规划的尝试

孩子可以先从较为简单的一日计划表入手,家长从旁分析利弊、给出建议,但还是要孩子做最终决策。在实施计划表的过程中,就算遇到困难,咱们也要尽量做到不插手,让孩子自己体会计划表的不合理漏洞带来的影响,承担相应的结果。

一日的行程做完了,别忘记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复盘总结。家长与孩子一起坐下来,重新过一遍流程,讨论哪里做得好,哪里考虑不周,有问题是好事,越早发现越好,及时吸取经验,调整策略,做出优化,让下一次的时间管理,总是比上一次更卓越、更熟练。

时间管理的权杖,最终应该交给孩子。

当他能够善用这个权杖时,他就成为了一个自律的人。

当然,离孩子真正把“时间管理”内化成一种本能习惯和内驱动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注定会遇到各种门槛,需要我们的帮助。

而我们的耐心陪伴,将会是给予他们力量的最强后盾。



川妈说说


最近看到一句话,觉得挺逗但又很有道理:教养很难,因为都是反人性的。

想想也是,人天生追求自由、随心所欲,我们却要时刻管着孩子,要他们听我们的话。人的大脑天生不爱学习、爱享乐,我们却要压着孩子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没日没夜天天学。

自律、专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自然的,需要我们自我约束、难为甚至强迫自己去做。在大学有段时间,我知道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但内心其实不想,于是硬压着自己每天早起晚归地学,学是学了,但是心里很难受、很焦躁。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真的喜欢上自己的专业(不是我高考的第一志愿),也从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时,那种焦躁感才逐渐消失。才开始能够真正平心静气、淡定专注地学习。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历类似的曲折,所以尽可能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帮助他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最起码减轻他必须去做某些“不那么喜欢的”事情时的压力和难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