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生活在树上的人,也要多看看树

 泰荣林黑皮 2020-09-14
本来不想再说什么的,可是对“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的批判还在升级。很多学者,其中不乏著名教授,都出来引经据典地讨伐,各大官媒也开始上纲上线,口诛笔伐。所以,我还是得继续说几句。个人偏见,仅供参考。
今天早上的书法直播网课上,也顺便谈到了此事。起因是解释我为什么写自己不喜欢的碑帖,小欧阳的《道因法师碑》。这个碑的笔法很像《生活在树上》的句式,是我向来不喜的那种险峻刻露。可是,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其风格而妨碍客观判断,更不能因为个人偏好而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前半是今早的直播片段,后半是半年前的一次,谈到的意思相关,所以剪辑到一起。视频中有字幕笔误,郑语误作政语,请原谅):
图片就是在上面的视频授课中写的字局部
很多时候,自己不喜欢并不是因为对方不好,而只是因为自己不懂;而自己不懂,却反诬对方“装B”。像这次“满分作文”事件,有人发文说到郑渊洁的诚实,以此影射《生活在树上》的作者“装B”(下面仅贴出其文章片段的截图):

那个文章其实写的很好。浙江满分作文的高中生作者显然是读了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以及通过陈嘉映等学者的研究著作大致了解海德格尔、麦金泰尔等人的思想,所以能把这些哲学和文学的资源组织到一起,写一篇论述个性追求和家庭社会关系主题的作文。而很多批评他的网友,显然是没有读过卡尔维诺、海德格尔、麦金泰尔,但又不愿意像郑渊洁那样承认自己没有读过,所以就出现了现在的网络讨伐局面。
有人指责“满分作文”跑题。这一指责的前提是没读懂文章。其实,人家扣题还是扣的蛮紧的。关于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与个人的发展之间的张力,作者从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出发,找到基本立意,从“生活在树上”这个意象出发,论证个性发展和家庭社会的关系,都是扣题很紧的体现。
还有官方大媒体指责说: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观点,干嘛要曲里拐弯写那么多?说这种话的人,估计没写过论文。实际上,一篇好文章,恰恰是那种虽千言万语,但能一言以蔽之的文章。卷帙浩繁的马克思著作可用一句话概括:“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恩全集》是浪费纸张。《一九八四》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最好的书就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书。”
还有知乎网友考证出“满分作文”中有两句话来自陈嘉映教授的书,以此指责高中生没读原著。其实,高中生能读当代学者的研究著作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他文章的最主要引用,即支撑全文立意的卡尔维诺小说,并非出于转述。
还有人指责说,作文所用“祓魅”不是韦伯的词。其实,韦伯又何尝认识“祛魅”这两个汉字?他只说了Entzauberung。作为翻译,祛魅、祓魅、去魅、除魅都是备选项。一个高中生能有另类翻译尝试,实属难得。且祓除之祓本身含有宗教仪式之魅,更能传达韦伯思想的吊诡。
还有学者用英文材料(咋不用德文呢)论证“满分作文”对尼采“骆驼”的引用不符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前后文本义。这种指责的前提是把尼采的写作误解为尼采本人所反对的那种学院写作。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也已!”又云:“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真正的经典都是开放的,朝向无穷延伸的意义生发的,并不是封闭的。只有封闭的心灵,才读出封闭的经典。关于此点,我以前在上海戏剧学院讲过一次“柏拉图、尼采与戏剧的教育使命”,此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拉到文末,看“延伸阅读”中的文章链接。
还有人批评《生活在树上》是作文培训机构教出来的写法,更有甚者,还有人说是作文培训机构叫学生背诵AI机器人的拼凑之作,然后考生在考场上默写到卷面上的。产生这些说法的原因,都是因为没读懂,尤其是因为没有读过作者所引述的哲学和文学经典。
通过作文机器人拼凑出来的文章也好,通过教育培训机构的背诵名人名言来拼凑作文也好,都是不可能写出主旨明确、前后引用论证都能围绕主旨展开的这样一篇作文的。
知乎网友意在批判《生活在树上》只是通过陈嘉映著作来转述哲学观点的文章,也恰恰从侧面说明这个考生不是那种死记硬背名人名言往上堆砌的做法。不可能有作文培训机构带你去读陈嘉映和卡尔维诺,意在“装B”的高中生也不会去读。他们有更好用的更万无一失的装B宝典。
我不怀疑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写出貌似非常牛B的文章,但是,一个高中生在考前背诵一堆机器人写的作文,然后考试的时候默写上去,这样做的风险远远超过胡编乱造。没有孩子会拿自己的前途来开这样的玩笑。
目前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满分作文”的作者是投机分子,是故意用一种“AI文体”来博取“后现代副教授”的青睐。这种观点认为,作者知道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可以赌一把,万一阅卷老师在“一念之间”给他高分乃至满分呢?
但实际上,偶然必然的一念之间,没有孩子算得过来,没有孩子能去冒这样的风险。更稳妥的做法,是像绝大多数同学那样写四平八稳的八股文。不说满分,肯定可以得高分,那个是更合算的。个性化的写作,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会吃亏的。偶尔碰到欣赏的人,打个满分,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没有孩子去冒这种“一念之间”的风险。
他个性,不是因为算计,是因为他只会这样写。这次给他打满分的老师,确实是害了他,因为这个老师违背了古今中外的常理,即排斥个性的常理。现在网络上人声鼎沸,口诛笔伐,也都是因为这个学生和这个阅卷老师都违背了常理。这确实是值得人们借鉴的。老子万岁,孙子万岁,《老子》《孙子》万万岁。
实际上,这次满分作文事件,其实还是蛮偶然的。我感觉90%的大概率是,这样的作文会被判定为低分。像袁柳照老师那样鼓励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发展的中小学教师还是非常少的。下面是袁老师对《生活在树上》作文的点评,从中可以看到仁者之风:
一个人应该像袁老师那样保持心智的开放,注意吸收相反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看护好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否则对自己喜欢之物的喜欢有可能恰恰构成对自己的限制。这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成为更加迫切的现实问题。我在文章开头的书法早课视频中引用《国语》里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及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永远只被自己喜欢的东西包围,那么,它不但会妨碍我们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形成客观判断,也会妨碍我们真正认识和看护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个问题刚好也与今年的一个高考作文题有关,我此前也写过文章。我说的是今年的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以这个作文题为背景,我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看一看(点下面的链接可打开):
新冠上的明珠
另外,前面提到的那篇上海戏剧学院讲稿,有兴趣看一看的朋友请点下面的链接:
古典学究竟搞哪一套?尼采、柏拉图与戏剧的教育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