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夫之的变易思想

 QDLF888 2020-09-14

          王夫之一生著述颇丰,船山文集,厚厚的一大本。

      其中的《读通鉴论》与《宋论》,可以说是传统史学中,对历史评论很中肯的总结性的著作。

      古代的知识分子都精通易学,王夫之也不例外,他的易学著作《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考异》、《周易稗疏》和《周易大象解》等多部。可以说是一位精通易学的大学者。作为史学家,,他的历史编撰与历史评论也包含《易》的通变思维。或者说就是变易为思想,架构的评论史。

     从王夫之自己的著作找证据: 在《周易内传·系辞下》有:“读《易》者,所当惟变所适,以善体其屡迁之道。”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王夫之是肯定周易的变易乃《易》道本质属性,而且让读《易》者要“善体”之。

    正是由于《易》的本质属性是讲变易,故而成为先王改制的“巨典”。从这种《易》的变易特性来解说史学,王夫之肯定史学变革的必要性。

     古人常说:“物极则反,天地之常也。”事物的阴阳之变呈一种“物极必反”律,“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阳盛则阴微,阴盛则阳微”,阴阳二者“一往一来,迭为宾主。”由于天地万物皆以阴阳为体,因此这种阴阳盛衰消长之变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以《周易》的通变思维来考察社会历史,则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历史不但是变动的,而且呈现出治乱兴衰的变动规律。

      《周易大象序》说:“天下无穷之变,阴阳杂用之几,察乎至小至险至逆,而皆天道之所以察。苟精其义,穷其理,但为一阴一阳所继而成象者,君子无不可用之以静存、动察、修己、治人,拔乱反正之道。”则进一步论述了体察《易》的阴阳之变对于修己、治人的重要性。

    王夫之的历史评论认为总结历史必须要有一种“通识”的眼光,他说:“经国之远图,存乎通识。通识者,通乎事之所由始,弊之所由生,害之所由去,利之所由成,可以广恩,可以制宜,可以止奸,可以裕国,而咸无不允,于是乎而有独断。”

     王夫之所谓“通识”的眼光,也就是司马迁所谓的“原始察终”,只有以通识的眼光来总结历史,才能形成“独断”的认识。正是从通变的观点出发,王夫之肯定历史的发展与变革。他说:“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日之道者多矣。”这就肯定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人们不可以简单地照搬古人的做法。

   王夫之还将这种古今之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认为古今不同道是“时”差的结果,“因亦一道也,革亦一道也。其通也,时也”;历史的变易乃“势”之必然,“乱极而治,非一旦之治也;治极而乱,非一旦之乱也”。纵观王夫之的史论,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以《易》的通变思维来评论历史的变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