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8讲:无分别识与分别识的比较

 ycswzr 2020-09-14


多闻微讲堂·听明如老师讲《大学》

系列讲座第18讲

无分别识与分别识的比较

内容提要

1、观察无分别识的认知方式

2、观察分别识的认知方式

3、观察随念分别

4、从“根境识及了境方式”来对比分别和无分别识

5、从认知“如不如”及“有无认定”来对比分别和无分别识

6、从认知“尽不尽”及“有无轮番”来对比分别和无分别识

7、分别识和无分别识协作了境

8、本讲总结

1、观察无分别识的认知方式



         

前面说过,眼耳鼻舌身这前五根识与意识中的无分别意识,构成了心的无分别认知系统。也就是说,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对境与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相对之后,就会形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随后这五根识立即就会流入意根成为无分别意识。到此为止,无分别识的认知过程就算完成了,再也没有其它了。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参见附图。


                                           

需要注意的是,无分别识的认知,需要两个刹那才能完整——也即第一刹那五根识了知,第二刹那无分别意识了知。如果只有眼识的了知,但是眼识在第二刹那没有流入意根形成无分别意识,这种认知就不完整,此时就会有“视而不见”的感觉。眼识只有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形成无分别意识,此时心就会清晰地了知眼根前的对境。耳根听到声音也是如此,若不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就会有“听而不闻”的感觉。鼻舌身这三根也是如此,在嗅到气味、尝到味道、触到冷热等,如果没有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就会有“嗅而不香”、“食而不知其味”、“触而不知冷热软硬”的现象。

有人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无分别识的认知不完整的呢?答:是意根不专注根识造成的。所谓意根就是第七识(也就末那识),第七识的特点就是专注根识,只有在意根专注根识的情况下,前五根识才能成为无分别意识。《大学》中也提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句话中的“心”是指“七心界”中的意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意根不专注眼根所对的境,就会视而不见,如果意根不专注耳根所对的境,就会听而不闻,如果意根不专注舌根所对的境,就会食而不知其味。

所以,心体的无分别认知,需要两个刹那才能完整,只有前一个刹那五根识的认知还不完整,还需要第二刹那的意根参与,形成无分别意识之后才能完整。

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前五根识和无分别意识一起形成的无分别认知过程。心的无分别认知就像一面镜子,当鲜花显现在镜子面子前时,镜子立即就会将鲜花的模样,没有任何走样与加工地呈现出来。这个比喻有两个要点:一是、鲜花在镜子前出现的时刻,与镜子呈现鲜花模样的时刻,这两个时刻虽然有先后,但在这两个时刻之间,镜子对认知鲜花这件事没有做任何主观的准备,或有任何动作;二是、鲜花是什么模样,镜子就如实呈现什么模样,不会有任何走样,也就是说,镜子呈现鲜花模样的时候,不会增加一些内容,也不会减少一些内容,也不会扭曲一些内容。

我们的无分别识认知“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对境时,也是像镜子一样。首先,鲜花呈现在眼前时,无分别识不会去做什么准备的,只是如实照见而已。从鲜花呈现在眼识前的那个时刻,到第二刹那无分别意识了知鲜花的那个时刻,这之间无分别识不会有任何主观的准备和加工。其次,眼前的鲜花是什么模样,无分别识的认知就是什么模样,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也不会扭曲眼前的鲜花。

在佛教因明学中,将无分别识的这种认知方式称为“显现”。也就是,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偏差与减损,在时间上没有任何间隔,前五根前来什么对境,就如实呈现什么。

例如,当一朵鲜花呈现在眼根前时,就会形成眼识,如果此时意根是专注在眼根及其对境之上的,眼识在第二刹那就会变成无分别意识,通过这两个刹那的过程,心体就对眼前的鲜花形成了完整的无分别认知。

又如,当声音呈现在耳根前时,就会形成耳识,如果此时意根是专注在耳根及其对境之上的,耳识在第二刹那就会变成无分别意识,通过这两个刹那,心体就会对耳根前的声音形成完整的无分别认知。

心体对气味、味道、冷热等触形成完整的无分别认知也是如此,先是有鼻识、舌识与身识,然后在第二刹那鼻识、舌识、身识流入意根,形成无分别意识。

无分别识的所知境也称为自相、实体、物。因为对所知境没有任何改造和扭曲,所知是外境自己所具备的相状,所以叫“自相”;因为无分别识的所知境在外面真实存在,所以也叫“实体”;因为不是分别心虚构,所以称为“物”。

2、观察分别识的认知方式


心体所形成的分别意识的认知,虽然与无分别意识一样是在意根进行的,但认知方式却与无分别的认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无分别识的认知是“由外向内”式的被动认知;那么分别识的认知则是“由内向外”的主动认知。这里,“内”特指意根,“由外向内”是指五根识的认知流向意根形成无分别意识,“被动”是指五根识的形成以及向意根的流入,都是不由自主的程序化的自然过程;“由内向外”是指由意根发起的对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境的认知,“主动”是指认知具有完全的主观性。

随境分别意识(也即计度分别)在认知外境时,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心体已经对这个外境形成了完整的无分别认知,如果这个无分别的认知尚未形成,则随境的分别意识就无法形成。

随境的分别意识在认知外境时,心需要完成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就是意根在无分别意识的认知范围内进一步选择一个分别意识的认知范围;第二次选择,就是在分别意识为意根第一次选择的认知范围内选择一个“边”,形成一个执取式的影像认知。下面详细观察这两次选择。

意根的第一次选择:在无分别意识的认知范围内意根为分别意识选择一个认知范围。例如,眼根对准一片草地时,此时这一片草地的眼识就会流入意根成为无分别意识的认知。此时意根会进一步在这片草地上选择范围,例如,选择其中的一朵花,这就将这朵花从这片草地的完整显现中选择了出来,形成了“花的范围”的粗略认知,有了“花的范围”的粗略认知,就同时会形成“花以外的范围”的粗略认知。要注意的是这种范围的选择是意根完成的,也就是说,意根为分别意识选择了认知范围。

分别意识的第二次选择:分别意识在意根所选择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边”加以认知,形成一个执取式的影像。例如,意根为分别识意识选择好花的范围之后,分别意识可能会选择“花的颜色”这个“边”来执取,也可能选择“花的质地”这个“边”来执取,也可以选择“花的形状”来执取,也可以选择“花的显现”这个边来执取,也可以选择“花的空性”来执取,也可以选择“花只是光蕴”来执取,等等。总之,只要分别意识愿意,可以在意根为其框定的范围内选择无数的“边”来执取,而且分别心每次只能执取一个“边”,不能同时执取两个以上的“边”。

分别识形成一个“边”的认知之后,还会进一步将这个“边”的认知强加给无分别识前的自相境,也即将这个“边知”与自相境混为一体,认为自相境的本体就是自己所选择出来的“边知”。

所以,总结一下,分别意识对外境的认知需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1)无分别意识形成无分别认知,其所知境称为自相,这个自相的范围是由意根框定的;2)意根在无分别意识认知的自相境之上进一步选择认知范围;3)分别意识在意根所选择的范围内选择“边”,形成“边知”;4)分别意识将自己选择出来的“边知”与“边知”所对应的自相耽著为一体,也就是,认定自相就是边知,边知就是那个无分别识所认知的自相。

经过上面四个步骤,分别意识就完成了一次对外境的完整认知。就这样,分别意识一直在一个接一个“边知”中切换来切换去。分别意识认知的形成过程见附图。


关于分别意识的认知,古人有不少比喻。其中一个就是“弼马温”的比喻,“马”比喻意根,马所在之处比喻意根为分别意识选定的范围,马背上的猴子比喻分别意识,猴子只能在马背上跳来跳去,比喻分别意识只能在意根选定的范围内选择一个一个的“边知”。

另外一个比喻就是猴子在一棵一棵树上跳来跳去。猴子比喻分别意识,一棵树比喻意根为分别意识选定的范围,猴子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比喻分别意识在意根选定的范围之内计度来计度去,每次计度都是一个“边知”。

在佛教因明学中,将分别意识在意根选定的范围之内选择一个“边”来加以执取的认知方式叫作“遣余”。“遣余”,就是“遣除其余”的意思,与“选择”是一个意思。就像盆子里面有十个球,选择其中一个,也就等于遣除了其余九个,“选择一个”与“遣除其余九个”是一回事。

分别意识遣余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边知”,“边知”所知的“边”,也称为“反体”。这是因为“边”一定是二元对立的认知,所以叫“反体”。选择了一个“边”,就有“非边”同时诞生了。如《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声音的有记别和无记别、前后等等,都是分别心遣余的结果,分别意识只要遣余了其中的一端,另外一端必定就会产生。分别意识不遣余,这些二元对立的所知在无分别识的所知自相境中根本就不会产生。又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圣人只是用无分别识做事、教化,没有分别识去计度遣余,这样即便做成功了也没有分别识遣余而有的成功的“边知”,所以也不会有分别识的“失败”的边知。

分别意识的所知境,也称为总相、反体、非物。因为不是境所具备的自相,而是分别心的执取相,所以称为总相;因为具备二元对立的特征,所以叫反体;因为不是真实而有,所以叫非物。

3、观察随念分别


不随境的分别意识(也即随念分别),不是缘无分别意识所对的自相而有的,而是过去无分别识在第八识中留下记忆的唤醒,也就是说,随念分别无论看上去多么离谱或不着边际,但其内容一定是过去记忆的提取或片段组合。

随念分别虽然不是缘实有的外境而起,但仍然具备遣余的特征,其所对境仍是总相、反体与非物。此外,分别意识在随念分别的时候,也不会将自识前的总相与一个自相混合,并耽著为一体。

在分别意识认知的过程中,不随境的随念分别和随境的计度分别是交替而有的,但不管怎样,分别意识的特点就是遣余,其所对境就是总相、反体或非物。

4、从“根、境、识及了境方式”来对比分别和无分别识


分别识的根是意根;无分别识的根不仅有意根,还有前五根。无论是无分别识还是分别识,其认知范围的大小都是意根决定的。

无分别识的所知境是境之自相,而分别识的所知境是分别识自己遣余出来的总相;无分别识认知的是远离二元对立的实体,分别识认知的是二元对立的反体;无分别识认知的是实有之物,分别识认知的是虚构的非物。

无分别识包含前五根识以及无分别意识;分别识就是分别意识。

无分别识了境的方式是显现,也就是如明镜般如实照见,不加改造。而分别识的了境方式是遣余,也即通过遣除其余,选择一“边”加以了知。

5、从认知“如不如”及“有无认定”来对比分别和无分别


无分别识的认知具有如所有性,也就是说,外境是什么样子,认知就是什么样子,认知与对境之间不会出现偏差或走样。

无分别识的认知则不具有如所有性,只是通过遣余而虚构出来的影像。例如,眼前的一朵鲜花,无分别识认知的时候,可以如实照见鲜花的样子,但分别识认知的时候,每次都只能认知一个遣余出来的“边”。

此外,分别识认知的“不如”还表现在其所知境具有“常、一、自在”三性,而无分别识的对境则不会有这三性。

所谓“常”,就是在时间上有持续存在性,也即存在是不随时间变化的,且可以横穿时间的;所谓“一”就是泯灭自相境在空间上的差别相,认为这个对境在其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内是一体均匀的;所谓“自在”,就是所认知的具有“常”性与“一”性的对境它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与他物无关。

例如,当分别识形成一朵花的认知时,就觉得这朵花在时间上是一直存在、没有变动的,这就是分别识认知的“常”性;这朵花在其所占据的空间内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内部没有差异的整体,这就是“一”性;这个具有“常”性和“一”性的花独立于其它一切法,这就是“自在”性。

而实际上,自相境之上根本没有“常、一、自在”的属性。首先自相的真相是刹那生灭的,而且每一个刹那虽然可能类似,但绝对不可能完全相同;其次,自相内部是有差别的,并不是均匀的一体;再次,自相是相互依存的,肯定不能独有。所以,“常、一、自在”三性就是分别心的所知境所具有的特征。

正因为无分别识是如所有的,所以它的认知产生后并无认定性,也就是说,无分别识不会有一种“我看到了”的认定;而分别识则不同,由于其认知不是如所有的,因此具有认定性,也就是说,分别识在认知对境的时候,会有“我知了”、“我听到了”、“我看到了”、“外境就是这样的”等认定。

总的来说,分别识的认定可以分类为“认定有、认定无、认定是、认定非”这四种。

6、 从认知“尽不尽”及“有无轮番”来对比分别和无分别


     

无分别识的认知具有尽所有性,也就是说,一旦外境的相状在无分别识中形成认知,这种认知已经包含了外境的所有属性,没有任何遗漏、也没有任何增益或减损。

分别识的认知不具有尽所有性,既是增益,也是减损。说它是增益,因为总相在自相中并不存在,只是自相的增益;说它是减损,因为总相的内容只是抽取了自相的一个“边”来加以了知。

正因为无分别识的认知是尽所有的,所以它的认知不需要轮番,也即认知一旦形成,不需要再次去认知,以便认知到对境的一切属性。而分别识的认知不具有尽所有性,所以需要通过轮番的方式一次一次地遣余以达到尽知,也就是说,在认知一个自相时,分别识一次只能认知一个“边”,并且不停在“边知”中轮番切换。例如,无分别识见到鲜花后,鲜花的所有属性实际上已经在无分别识前没有遗漏地显现了,对鲜花的颜色、形状、质地等不会形成先后的认知,而分别识则需要轮番,例如,先对颜色认知,然后认知形状,然后认知质地等等,这样依次认知鲜花的属性,这就是轮番性。

7、 分别识与无分别识的协作了境


 

在一个人的相续中,无分别识与分别识共用一个自证识。例如,当无分别识了知面前自相的鲜花时,这种对自相的了知最终是被自证识所了知。“此是鲜花”的分别识现前时,分别识其实只能取到鲜花的总相,但是由于分别识也是依赖于这个自证识的,所以无分别识对鲜花的了知就传递给了分别识,使得分别识误以为是自己在了知鲜花的自相。于是分别识就误把自己面前的总相当做自相,与自相混为一体而取境。

“头上安头”是古德对分别识的描述,也就是说,无分别识已经很好地了知了自相,但分别识偏要继续凑上去遣余一下,将遣余出来的反体误以为就是实体。

《量理宝藏论》中,萨迦班智达将无分别识比喻成“有眼睛的哑巴”,将分别识比喻成“能说话的盲人”,把连接两者的自证识比喻成“桥梁”。“有眼睛”比喻无分别识能见到外境上真实存在的自相,“哑巴”比喻无分别识不会思惟分别,“能说话”比喻分别识可以思惟分别,“盲人”比喻分别识不能见到外境上任何真实的自相。“桥梁”比喻无分别识对自相的了知可以传递给分别识,使得分别识误以为是自己在了知。

例如,当我们看到面前的茶杯,并对他人说“把那个茶杯给我拿过来”时,此时我们心中的分别识误以为自己已经看到并了知了面前的茶杯。而实际上,分别识只能缘到茶杯的总相,但是由于分别识与了知茶杯自相的无分别识共用同一个自证识,于是分别识就“窃取”了无分别识对茶杯自相了知的成果,误以为是自己在了知着茶杯的自相。这种“误认”体现在分别识将自己面前的“总相”误认为就是“无分别识所了知的自相”。

确切的来说,万法的了知者最终唯一是自证识。分别识与无分别识的了知只是自证识了知对境的“左膀右臂”而已。

这就是凡夫心工作的基本原理,应当仔细观察思惟,直到非常清楚地了知无分别识与分别识共同协作了知对境的机理为止。这是通达凡夫心认知对境的最核心之处。

8、本讲总结


真正了知外境的是自证识,也即心体。无分别识和分别识只是心体取境的两种不同方式而已。当心体无分别地如实照见自相时,分别识却通过遣余获得总相或反体的认知。凡夫心就是无分别与分别认知并存的状态。

需要不断对比无分别识与分别识的认知,才能渐渐趋向觉悟,才能完成格物致知中的“知止”——也即下决心止息分别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