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江千户苗寨:一座原始生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写乎 2020-09-14

推荐:图说丨二月桃花入梦来

图文/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是与西交利物浦的李元一家和王博士一行一起由镇远回青岩的途中绕道去的西江千户苗寨,说起来还都是走南闯北见过些世面长过点见识不算无知惘然的文化层面。可是,万宝全书缺只角,知识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无止境一点不错。

去西江千户苗寨的路上,在概念上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西江不是一条江一条河的水系称谓,也不是一个地名,西江是个苗语音译的发音,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苗语没有文字,语言是靠一代接一代的口口相传。

到西江千户苗寨的门口,又犯了一个低级的概念错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说的一个数量,有1000多户人家,我们偏偏去纠结这是一个地方的行政级别还是官方设置的军事机构职称。少数民族本来人数就不多,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这是一个基本知识。

长廊是进寨的通道,就给震慑了一下:倒不是过去电影戏曲看多了印象中山寨门口常见的威仪,刀枪斧戟的两边站立;而是披红挂绿戴金佩银苗族女子长长的一字排开。一水的有点岁数上点年纪,不是阿姨大妈就是阿婆老太太。都是节日盛装,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佩戴雍容华贵的凤雀银钗,银冠,银角。摇摇摆摆,边跳边唱,这是迎宾。

进得寨中,不禁被深深的震撼:不是我们通常嘻嘻哈哈认为的民族风情五彩缤纷,山寨风光旖旎怡人;而是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令人震惊的场景,我们哪见过这阵势啊,这哪是个村寨啊,这分明就是个森林般壮观的城呐!满目都是一片片吊脚木楼,如果把吊脚木楼且当成砖石,那么远远近近的一座座山几乎都是这样由山脚垒砌到山顶的,重重叠叠,吊脚木楼就这样包裹了这里的一座座山,密密麻麻,参差层叠,鳞次栉比,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据说许多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都认为这里保存的苗族原始生态文化还相对比较完整。因此,这里也被誉为“苗都”。

此事说来话长。

话说远古时候,开天辟地的5000多年前,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的部落突然之间都想发展,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要向北扩张,而中原大地的炎帝、黄帝部落要东进南下,武力冲突在所难免,而且一定剧烈。厮杀混战,最后的决战是在涿鹿地区,结果是九黎部落输了,而且大败,首领蚩尤都被黄帝擒杀了。

溃败的苗族先民退回洞庭湖鄱阳湖一带。以后尧、舜接位,继续征剿,苗人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北撤的成为“羌人”,南迁的融入“楚蛮”。南迁的这支还是彪悍,战国时期,秦灭楚,他们不屈不挠,又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公元47年,西汉朝廷派军队征剿“武陵蛮”,他们再逃,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黔东南的榕江、雷山、台江等地。而在这数次大规模的征战迁徙中,苗族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有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等,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年代已经是大约在600多年前了。

而在此之前,苗族“赏”氏族早已落户这里居住着了。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从这时算,说西江有600多年历史是比较靠谱的。

也有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的,也不无道理。其一,“西”氏族之前,苗族已经有人在这定居,是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其二,有说“西”氏这一族原出是苗族先祖蚩尤的第三子的后裔。而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也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至此可以说是安逸了。安逸的意思也是愿赌服输,不再折腾着攻城略地谋求发展的扩张了,算是在这安居乐业了。虽然从此以后难免也还多多少少有些明枪暗箭风吹草动小打小闹的风风雨雨波折,但是大的战事基本没有了。

与后面几个朝代的关系都还和睦。和睦的意思也是没有特别大的摩擦,不管是哪朝哪代哪个皇上当家做主也不管是归哪郡哪县哪州哪府的行政属地,上面对这个区域的统治都有点漫不经心不太在意,一是疏,二是懒,三是也不好惹,既没有多大仇多大恨也就没有必要赶尽杀绝,甚至都没有去直接治理,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你不滋事生非我就不闻不问;我是自理门户你别多管闲事。所以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如此倒也都还一直相安无事。

只是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过去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所以西江境内的苗族现在也是姓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等的和汉族一样了。

而千百年来的顺其自然的存在,苗寨自有它存在的理由。

比如说,一套井然有序的管理。不然不是要乱套了么?

它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由他们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比如说,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不然怎么谋生呢?

寨子座落在雷公山北麓崇山峻岭中的白水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自给自足生活,但是由于长期与外界联系甚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现在是当然也与时俱进,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而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而由于传统的承袭,他们手工打造的银饰巧夺天工堪称一绝,何止远近的四邻八乡,我们千里之外也知道,名扬四海的。

再比如说,一种别具一格的建筑。不然怎么过日子啊?

在这偏于一方的捉襟见肘之地,既要种粮食蔬菜维系生存,还再怎么盖房子呢?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这是源于上古南方民居的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都是穿斗式歇山顶结构,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阶息”,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美人靠”,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这也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这可以说是中华文明上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苗族先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就现在来看,一样还是很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去的那天,天公不作美,风雨交加,寒风习习,可是没有阻挡我们的热情,瞻前又顾后,左顾还右盼,目不暇接,也让我们流连再三。房前屋后,翠竹点缀,寨脚寨顶,枫叶掩映,村前寨后,山青水绿,田园风光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清澈的白河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都是用枫木搭成,板壁连绵成片,从河的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关键是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尤其高处往下俯瞰,真是蔚为壮观,令人赞叹不已。 

寨口等车的时候,大嫂怕冷,进门烤火取暖,与披着厚棉衣的苗族姑娘搭讪聊天,说要不把王博士留在这吧,可以吗?王博士砸吧砸吧着明亮的大眼睛作翘首以待状,配合着等回音。不料姑娘瞄了两眼,略加思索,傲慢地答道:我们这里一般不留外人,你如果人不好,寨里就没有人搭理你了。我们不禁哈哈一乐。王博士一愣,故作惊咋的娇媚一叹:“我的天呐!噢,车子来啦!”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