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悦读丨历史】与钓鱼城齐名的多功城到底在哪儿?

 写乎 2020-09-14

推荐:【阅读悦读丨历史】说说古代女子画眉那些趣事儿

文图/莫测

(重庆江北抗蒙遗址多功城)

【作者简介】莫光书,笔名莫测,曾任文化教员,宣传股长,文学杂志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好冷的夏天》《为非作歹》,长篇纪实文学《见证W》,散文集《朦胧月色》《巴山夜雨》,杂文集《彩虹不是桥》,所写文章先后被全国四十余家报刊刊用。重庆作家协会、散文家协会和重庆公安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说起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不知者极少,因为它与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有关,还因为它而改变了世界。可是,与它齐名的重庆渝北多功城,却被淹没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这多少留给了人们一些遗憾。

(多功城东门)

二〇〇一年初,我调至位于重庆江北区与渝北区交界的经开区工作时,“地理通”——重庆作家李政权告诉我说,经开区附近有一著名古遗址,叫“多功城”,他想找机会去拜谒拜谒,可不知详细位置。

(多功城)

我把李老师的话刻于心壁,一到经开区就开始打听多功城的情况。但非常遗憾的是,我向数十位当地人打听都没有结果。

(通往西门的石阶)

经开区,就屁股那么大一块,怎么可能藏得位一个“著名古遗址”呢?我不死心,就一边继续打听,一边利用外出巡逻之机,分片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两月之后,我还真在翠云一座山上把它给找着了。但是,它之“尊容”却令我大所失望:它坐落于一个并不高耸、也不险要的缓坡之巅。周遭全是灌木杂草,不见古迹。

(城壁一隅)

多功城呈椭圆形,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四周的残墙断壁上爬满了各种蔓藤,三五间陈旧、破烂的瓦房躲在一棵三四人才能围抱的黄葛树下。瓦房外杂草丛生、阴气逼人;瓦房内隐约可见几尊灰尘扑面的泥菩萨,墙角散落着香灰、香腊、香纸和碗筷。昔日的雄风英姿荡然无存。随着几声狗吠,几只大花鸡从竹林中窜出,多少给了多功城几分生气。

(遗存的铁门)

这就是“可与钓鱼城齐名”的多功城?我有些疑惑不解。但它的确是多功城,那石砌的围墙,那城门弧顶上清晰可见的楷体“南城门”“东城门”字样,西城门上“端明殿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安抚制置大使朱”题记的“大清光绪二十四年”,那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多功城”碑牌,那……皆证明了它的真实性。

那么,多功城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池呢?

(议事厅旧址)

据史料记载,多功城所处之地最早并非为多功城,而是一座香火缭绕、远近闻名的寺庙,名为翠云寺,建于一〇二一年。后来随着不断战乱,延续了近千年历史的翠云寺慢慢破败凋零,香火稀薄。直到宋淳佑年间,由于那儿地势特殊才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修筑起了用于战事的多功城。

(从不干涸的水塘)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从而拉开了宋蒙战争的序幕。为抵御蒙军入侵,川峡四路(即当时的四川)境内共修筑了类似于多功城的防御攻势数十处,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四川的泸州神臂岩、金堂云顶山、苍溪大获城和南充青居城。重庆有合川钓鱼城、渝中区老鼓楼衙署、江北多功城、涪陵区三台城、南川区龙岩城、云阳县磐石城、巫山县天赐城、奉节县白帝城、忠县皇华城和万州天生城等。

(拥有204年的古树)

据《重庆山城遗址地图(南宋)》称,这些攻势“构筑规模大、军事功能强……以险筑城,城塞一体,防御阵地坚固,有田池林木可供长期驻守;以城塞为点,以江河为线,形成了点线结合、网状分布的防御格局;以重庆为大本营,以钓鱼城为屏障和支柱,既有梯次配备、重点部署,又有一定战略纵深。”地形险峻、易守难攻、遥相呼应,形成了抵御蒙军入侵的铁壁铜壁。

(村民在城中栽种的蔬菜)

多功城之城墙长约五百米,厚达三点七米,高有六米。此地势并不巍峨险要,也无关隘屏障,但它的位置特殊。除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之外,翠云镇从元代起,还有一条官道通往合川。那是古时候从合川到钓鱼城,再由钓鱼城通往多功城、连接嘉陵江、直达重庆城的必经之道。附近的翠云镇不但政要墨客云集、贸易繁荣,而且军事价值十分明显,所以此地具有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等多重意义。倘若合川失守,蒙军就可以长驱直入重庆城,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四川。因此,多功城不但担负着钓鱼城的兵援、物质供给,而且是谁时准备迎敌的“第二道重要防线”,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只因钓鱼城十万宋军将士的顽强抵抗,才使多功城“稍逊风骚”。但是,由于多功城是钓鱼城的战略基地与坚强后盾,所以它对钓鱼城的胜利仍起到了声援、牵制、策应和助威的积极作用。说多功城在抗击蒙军中“功不可磨”,应该毫无夸张之意。

(孤独的古树)

除此之后,多功城还有另外的历史价值。

三十六年后,随着合川抗蒙战争的结束,多功城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可就在它快要从人们的记忆中被淹没之时,张献忠的入川称王,多功城又一次显示了它的军事地位,又一次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时,四川局势错综复杂,张献忠想独霸四川困难重重。一方面是他滥杀无辜,激发矛盾,民怨加深;另一方面是皇朝拉帮结派,各自为政,搅乱了局势;还有就是清军领命出击,围剿张匪,气势汹汹;以及李自成残部的不屈不挠,奋力抵抗,致使张献忠三方受敌,四面楚歌。

(当地补大娘指示当年读书的校园)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张献忠心里非常清楚,必须首先稳固重庆。因为重庆是矗立于入川要道上的战略门户,即咽喉要道,唯有将其堵住,才能确保四川安稳。为此,张献忠果断地作出了扼守重庆的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第一步必须扫清通往重庆的障碍,即驻守川东的明军参将曾英所部。此部尽管人数不多,但占据地理位置重要,士兵战术素养较高,且与周边的李占春、于大海、张天相等形成了遥相呼应的强大协防体系,对张军入渝构成了巨大威胁。张献忠将此重任交给了刘文秀,就是想借用刘文秀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之优势战胜曾英。

(偶有行人城中怀古)

刘文秀率精兵三万,兵分两路(陆路攻佛图关,水路自嘉陵江而下),直抵重庆,向曾英部发起进攻。并一度攻陷合川,占据多功城。

曾英得知情报后,先将老弱难民送往涪州,只留下精锐部队,准备与刘文秀决死一战。他以于大海防守嘉陵水路,在沙坪龙门设防,张天相防守佛图关陆路,并再三叮嘱这两路不得出战,任务是把刘文秀牢牢钳制住。随后,他亲率五百轻骑兵,绕道潜入多功城,打了个刘文秀措手不及,一举拿下多功城,并凭借多功城之天堑,断了刘文秀之后路。曾英以多功城为大本营,沿嘉陵江急行,与于大海合击刘文秀主力于沙坪龙门。余大海以竹笼装卵石,沉入江中为堰,并以竹索、铁链横截南北,隔断嘉陵水路。曾英率水陆军在石矶和两岸设防抵抗。刘文秀至此后,顿兵不下。曾英遂伪装大西军,从背后突袭。于大海则趁机以水陆两路夹攻,致使刘文秀大败而逃,舰船损失殆尽。

(政府授予的文物保护单位牌子政府授予的文物保护单位牌子

曾英随即又挥师击败陆路大西军于亭溪。次日晨,与大西军战于南岸,生擒两千余人,大西军溺死无数。这是张献忠军自入川以来,遭受到的最惨重的失败。

刘文秀多功城之役的失败,是张献忠最终失败的关键一战。此战之后,使张献忠元气大伤,最终走向灭亡,多功城也因此而成为重庆人民的骄傲。

(正在垮塌的城墙)

推荐【阅读悦读】四招,就可以拿到《阅读悦读》的广告分成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