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集团该如何夺取天下?

 写乎 2020-09-14

作者必看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9年第一版)和征稿选题

作者:乘风破浪

(刘备)

一、功亏一篑的枭雄刘备

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里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中,以刘备集团成员的遭遇最使我们同情。不仅仅是我们,据苏东坡的《东坡志林》中有一篇《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讲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自古至今,大多数人的感情都是如此。

为什么会如此,一个原因是我们都有同情失败英雄的情节,另一个原因就是刘备兄弟那历尽磨难,百折不回的精神让我们感到钦佩。刘备一个草根,出身贫苦,没有家族的势力可以凭仗,虽说有个汉室宗亲和皇叔的头衔,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期,却没有什么实质的用处。刘备只能依靠的是自己的能力。

刘备自桃园三结义开始,团结组建自己集团的班底,在中国的大地上辗转奋战。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不同,刘备是一位曹操所忌的枭雄。青梅煮酒时,曹操直言不讳的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对手的评价才是最公允的评价。

(关羽,刘备和张飞)

我们从一个小节就可以看出刘备的领导才能。刘备集团是三国时最团结的集团。且不说关羽千里走单骑,在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多次败逃,连妻子都不能保全。可他的部下一旦知道他的下落,就去寻找追随于他。在汉江边刘备自叹命窘,请部下们各奔前程。可大家宁可掩面而涕,也依然不离不弃。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直贯穿于刘备集团的始终,最后终于造就了三分天下的功业。

经过长期的征战,刘备屡战屡败,从中原转战到荆州。在曹操南下占领荆州时,刘备通过和孙权联盟于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这才迎来了事业的转机。接下来刘备率军收荆州,取益州,战汉中,进位汉中王,使自己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可惜好景不长,紧接着东吴败盟,经过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的惨败,刘备将自己的大部分老本败个精光。兴复汉室的希望破灭,刘备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悲剧英雄。

(诸葛亮)

二、刘备为什么失败?

刘备最终没有能够夺取天下,自然是有着他的原因的。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刘备出身低微,没有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的家族势力加成,被门阀士族所鄙薄,在高级人才的争夺上极为吃亏。最后刘备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虎将,却没有高级的知识分子人才辅佐。文武部下搭配不平衡的症结一直困扰着刘备集团。在袁绍、曹操谋臣如雨的情况下,刘备没有自己的高级智囊团的缺陷就越发显得突出了。

第二、刘备集团的性格问题。一个集团有它的性格,这主要是由它的主官的性格决定的。刘备出身平民,在笼络人心和从基层将士中选拔将领都得心应手。但刘备集团和门阀士族有着一种相互排斥的态度。刘备集团中尤其以关羽的表现为最。这使得士大夫阶层纷纷逃避刘备,严重影响了刘备的霸业。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才有了自己的高级幕僚,组成了自己争夺天下的完整的班底。但这种轻视士大夫阶层的恶果一直遗留了下来。

第三、在中原争夺混战时,刘备一直没能建立自己的稳固的根据地。由于刘备过于高调,不能屈居人下,造成了他成为各派的众矢之的。对根据地建设也不重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审时度势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寻找建立自己的根据地。选择在四战之地的不可能建立根据地的徐州立足实为失策。当屡屡被人轻易的夺去根据地的时候,又表现得毫不在乎,把流浪作为常态化。这一切使得刘备最后被逐出中原,被迫南下依附刘表。

第四、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

刘备、诸葛亮在三顾茅庐后便以《隆中对》为战略蓝图,开始了自己的争霸天下之路。我们现在平心而论的看待《隆中对》,不可否认的承认它有着自身合理的一面,但也不能不承认它有着自己失误的一面。

按照《隆中对》的合理的一面行事,刘备集团终于走出了困境,最后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可由于《隆中对》自身的失误,也使刘备集团的成功昙花一现,走向了失败。

(庞统对话刘备)

《隆中对》合理的一面是,它正确的分析了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的现状,对两个集团提出了一拉一打的策略。同时指出了刘备集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占领荆州和益州作为立脚点。这个目标通过赤壁之战和荆州益州攻略战,基本实现了。

但《隆中对》对下一步的战略方针却是模糊不清的。诸葛亮在这里只是含混的说等待天下有变的时机,内修政事,外结孙权,两路进军中原。诸葛亮这种不确定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在三方实力改变后各个集团的利益诉求。同时自己分散兵力,犯兵家大忌的分兵关中和荆襄两路进军中原。这是《隆中对》中最不合理的地方。按照这个方针,关羽刚开始进军就遭到曹操和孙权的联合进攻而失败了。随之而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刘备丧失了夺取天下的机会。

(赵云,长坂坡)

三、刘备该采取什么样的方略夺取天下?

在现实中刘备失败了,但我们在这里可以假设一下,刘备是否有夺取天下的可能性,该如何夺取天下。

我们既然知道《隆中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是错误的,那我们就从刘备占领荆益的这个时间点来为刘备假设一下接下来的方略。

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集团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得知,曹操的政治军事实力最强,刘备和孙权两个对比,刘备的军事能力强过孙权,孙权的政治实力强过刘备。所以说,孙刘两家同盟攻抗曹操是必然的选择。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委婉的指出刘备在天时、人谋上都不是曹操的对手,即便是占有荆益,也要等待天下有变才能北伐。这个天下有变实际上说的就是曹操不能再亲自指导战争。只要曹操在,是不可能北伐成功的。曹操一去,曹操阵营就没有能够对抗刘备的人物。这就是刘备发兵夺取天下的时候。在此之前,刘备集团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有现有的果实。隐忍待机。这个时间也并不长,在刘备失去荆州的第二年曹操就死了。这个时候就是刘备出兵的时机。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孙权下的定义是可以为援而不可图。我们说,在赤壁之战前后,刘备和孙权实力相当,又有共同的强大的敌人,就当时的形势来说,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但到刘备占有荆益时,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个定义就不合当时情势了。刘备的实力在这个时候有了很大的加强,已经隐隐超越曹操和孙权的架势。

刘备的主要机动部队在益州是五万人,荆州关羽三万人,这里面最重要的部队是关羽的精锐水军。这些部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一流的。并有关羽、张飞等优秀将领率领。面对曹操,益州有山川天险保护,荆州有关羽水军对抗。对于孙权,孙权机动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刘备军地据东吴上游,水军足以对抗,步军远胜东吴。如果刘备不是按《隆中对》里的两路分兵的方略,集中优势兵力,是完全可以有为的。

那么刘备该怎么办呢?我们分析一下。从益州北进关中,路途险恶,关中屡经战乱,民生凋零,补给不易。而且,关中和曹操的根本之地距离遥远,动摇不了曹操的政权。刘备的最精锐的水军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这一路作为偏师牵制为宜,派一员独当一面的大将就可以了。刘备应该率主力与关羽水军出荆州为上策。但这样,刘备就会同时面对曹操和孙权的挑战。

这时最好的结果当然是联吴抗曹。但由于刘备实力增长,造成了东吴的疑惧,联盟的可靠度不可知。很有可能会出现东吴败盟偷袭的情况。那么,刘备在出兵北伐之前,就必须要先做一件事,那就是伐吴!这才是刘备夺取天下的关键!

如果刘备伐吴的话,汉中采取防御,有地利之助,曹军难以进攻。荆州有长江阻隔,曹操没有能够和关羽对抗的水军,只能望洋兴叹。难以对刘备的行动进行干涉。东吴集团兵力只有刘备的一半,步军又不是刘备军的对手,背后又有曹军威胁,战略处境十分危险。这是孙权集团最担心害怕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孙权不惜败盟也要夺取荆州封闭益州出路的原因。

史书上记载,在夷陵之战后,刘备战败后,驻扎白帝城。孙权闻之,甚惧,遣使请和。刘备战败后孙权尚且害怕双方敌对不解,何况刘备兴盛军力压顶之势。因此,刘备伐吴,必须要因势利导,给东吴军以重创,这样孙权必会请和。结果大可以灭了孙权,成南北朝之势,小则可压服孙权,不敢再起二心,共同对曹。然后再兴师北伐,则汉室可兴矣。

综上的分析,刘备在占有荆益之后,要对曹操采取守势,而将主要矛头对向孙权。要将主要兵力调集到荆州方面,在恰当时机讨伐东吴,对东吴实施军事和外交相结合的手段,把孙权集团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如果孙权再不服从,就一举灭了东吴。接下来等待曹操失去指挥能力的时候,再自江淮出主力,汉中出偏师兴兵北伐。

这样,刘备还会有夺取天下的机会的。

【作者简介】乘风破浪,男,工程师。写作爱好者,对文学、历史、军事多有涉猎。希望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共同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