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信与自卑”,都会成为你变强路上的绊脚石

 老友手札 2020-09-14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其实想想,中学阶段我也是比较缺乏自信的。比如有次早上到校比较早,除了一位那时候我觉得我们是“互相喜欢”的异性外,其他同学还没到,而这次独处本是一次绝好的拉近关系的机会,但我就只是倚着栏杆、看向大门口,虽然没有跟她说话,可内心里却无比期待着她能主动跟我说话。

“其实想跟她说话,但是却不敢”,还真是挺自卑的。不过,年龄的时候脸皮薄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好了好了,看把你给笑的,谁还没点过去与青涩不是。

当然了,现在已经不像曾经那样了,但却也不是“满是自信”,而是逐渐变得“不再去计较自己是否自信”。这可能会让你有些奇怪,毕竟对很多人来说“自信”还是蛮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个“重要性”当然我也是深有体会的,不过并不只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自卑”,而也因为每周都会遇到一些询问“如何改善自卑”、“如何让自己自信”、“如何让自己拥有强大气场”等类似问题的朋友,都会听到他们讲述自己因为缺乏这些而经历的种种、错失的种种与失去的种种,以及过程中他们展露出的悲伤神态与低落情绪。

这些综合到一起,透露出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不想自卑”,而是讨厌自卑、厌倦了“不敢展露真实”、受够了损失,以及对那个不自信的自己满是恨意。

难怪当他们想要改变的时候会那么着急、那么焦虑、那么有动力想要“快些走出来”,毕竟在之前那段时间,他们不仅经历了难受与损失,还承受着持续的煎熬与消耗。

自卑,为什么会对我们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呢?

我想你会想到很多原因。但如果抛开自信聊自卑是怎么也理解不了的,因为两者其实是统一的东西。

在我们准备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会先对这件事情进行一些分析,这些分析包括了“做成这件事情需要些什么”、“这件事情的难点在哪儿”、“我自己能否完成”等方面。而“我自己能否完成”,是我们的一种预测、一种评价。

那么,当我们“觉得自己能够胜任”的时候,这其实就是自信;当我们“觉得自己做不了”的时候,这其实就是自卑。接着自信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做这件事情;不自信的时候,就大概率不去做这件事情。

我们先不说“事情究竟能否完成”,单单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至少被“只有做了才有可能完成,不去做则连完成的机会都没有”这个客观规律束缚,并且也至少需要承担“内心持续想做,但又觉得自己做不到而不去做”的纠结与矛盾,以及看到他人有收获、看到“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他人得到所带来的痛苦与后悔。

这又如何不让我们难受呢?

“我自己能否完成”,这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测,同时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评价。这个预测和评价都是我们单方面进行的,并且也是主观的。那么意思也就是,我们的预测和评价不等同于客观事实,即,有自信不代表我真的有能力做到,我可能高估自己了、没自信也不代表自己没能力做到,我可能严重低估自己了。

“那按你的意思,自信与自卑就没有用了么?”

当然不是的。就像车辆都有油门与刹车一样,当我们的预测是倾向于自信的时候,我们就相当于踩了油门,更有动力去做了。那相对的,当我们的预测倾向于“我做不成”、“我做不好”与“我不能做”的时候,刹车就会被踩下,随后就未必有相应的行为。

这时候可能你会觉得“看样子有自信更好,因为至少去尝试了、至少拥抱了可能性”。但刹车对于车辆就没有作用吗?

自卑与刹车一样,起到的是“保护”作用,即当我们判断这件事“我做不了”的时候,就相当于对未来有了一个“如果我做了,就会承担损失”的预测,那不去做就相当于“保护自己免受损失”。而这里的损失,并不是局限于经济损失,也包括了名誉、对自己的认同、内心的稳定等方面。

当然了,最终我们能否做到,并不是由自信或者自卑决定的。

不过,它们确实会起到影响作用。就比如,今天我去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参与的项目是100米短跑,但是我是被逼着来参加的。而因为我平时是一个蛮自卑的人,所以比赛的时候心理负担很重,那相应的比赛结果也就平平了。

但是这里要明确的是,虽然自信与自卑起到了影响的作用,但是不代表有了自信,就能使平时一点都不锻炼的人,能在比赛的时候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它们仅仅是对我们原本已经拥有的能力具备了一些强化或者抑制的作用。

这时候我们就将“在客观层面,我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与“我是否觉得自己有相应的能力”区分开来了,而后者就是我们的判断、就是自信与自卑。

两者都各有自己的价值,但我觉得前者更重要,因为具备相应的能力,其实就代表我们能稳定的做到、实实在在的做到,而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力、能“稳定的做到”,以及能“真的做到”。

而“自信与自卑”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它们在“我们确实做不到”的时候起到了一些对自己、自我和自己财产的保护。可如果我们换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就会发现“那些我认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其实早晚都需要能完成一些”,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才能真正的在与生活和现实的博弈中占据有利、才能真正的保护一些东西。

那想达到这种程度就肯定需要一些突破与锻炼,这时候“因为自卑而不去做”就起到了抑制成长、虽提供短时安逸,但却带来未来损失的作用。

同时,因为害怕损失,而持续的不去尝试、不去锻炼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是“保护”,但更多的是逃避、是强化自卑。毕竟,虽然我们确实会承担一些损失,但是有舍才有得,这些损失会转为经验教训、会转化为“虽然内心有担忧,但我依旧选择突破自己”的自信、会转化为可能孕育出诸多价值的人生积淀。

这么一看,自信与自卑确实在程度上要弱于“自己是否客观上能做到”,不是么?

其实我觉得,在这里并不是“重要性”的问题,因为最终两者都是有价值、有存在意义的。但两者也确实不能等同,因为后者是相对被动,前者相对主动。

当我们仍旧处于“重视自信或自卑”的时候,其实我们就等于被它们控制了,即,感觉自信的时候就去做、不自信的时候就不去做,没有多少对自己与自己人生的控制权;当我们“认清自己的能力究竟有多少,并愿意主动锻炼”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转为“能做到的我用心做”、“做不好的,我也用心,权当学习和积累经验”,这时候“自信与自卑”便不重要了,因为掌控权已经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手里。

所以,我觉得“自信与自卑”可以算是在我们不具备掌控自己能力的时候的一种生存策略,它在时序上偏前,但成长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那么,在它之后紧跟着的便是“淡化自信与自卑,主动掌控自己”的状态。

当然了,要达到这个状态需要这么几个条件:对自己有清楚且客观的认识、不惧损失、愿意尝试和突破、踏实做好需要做的事情,并从中获得“快乐”,以及自己能给自己情感上的支撑。

看起来是有些辛苦,对吧?

当然了,是选择成为这样的人,还是执着于“自信与自卑”,持续被它们束缚,都是由你自己来选择的。

这里,也就只是提供一些看法罢了。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