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青一片苗岭情——记武定苗族画家王建才

 三苗网 2020-09-14



云南武定苗族农民画家

王建才,男,苗族,生于1934年11月,武定县狮山镇麻栗棵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美术家协会、楚雄州美术家协会、楚雄州老年诗书画协会会员,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常务副校长兼狮山镇麻栗棵文化站站长,楚雄州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副主席,原云南民族画院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特约画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正在作画的王建才老师

1  
武定苗族农民画的起原

虎爪山是云南省武定县城北面一座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因山峦像虎爪般起伏而得名。

从武定沿108国道向元谋方向行8、9公里,便有一条两旁间或布有水磨和手工纸坊的小路,小路穿过田埂,蜿蜒向山里钻行。约走个把小时,路的尽头突然开阔平坦,开阔处坐落一座40来户的苗寨,汉名叫麻栗棵。寨里全居住着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结麻织布、蜡染刺绣属苗瑶语系的大花苗。他们男的穿对襟麻布长衫,腰束黑色布条,擅狩猎,短农耕,喜欢吹拉弹唱;女的穿花衣花裙,腰缠刺绣着精美图案的花腰带,人人结麻织布,能歌善舞。走进这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寨子里,鸡犬相闻,机杼声声,石磨嚯嚯,石碓吱哑。


武定县苗族文化第一村

这里与喧腾闹市只一山之隔,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震颤,歪风邪气很少刮来,民风淳朴;这里与罗婺凤氏的军事城堡凤家石城也只一山之隔,可以感受到远去的文明气息,故步自封也相去甚远;这里与滇北的基督教圣地洒普山只一箐相隔,劳作之余,人们多到对面教堂里与洋牧师信仰耶酥基督、唱诗练琴,接受西人教育,吸收西方文明。每年的农历五月端五,他们都要盛装斗牛跑马,赛装比美,祭奠屈原,民风民俗淳朴可掬。


洒普山教会牧师楼遗址

生长在这三隔三望之地的王建才,年少入学洒普山的“恩光”学堂,早早受到西洋画的熏陶,考入武定中学之后,又得到美术老师的启蒙与指点,使他自幼喜欢上画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5年,他随武定文化馆参观团到楚雄州文化馆参观楚雄州工人、农民、儿童画展,亲眼目睹了双柏县农民李加元的饲兔图,他心里受到了很大振动与启发:别人能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彩绘自己的壮丽生活,我何不能?

返乡之后,他毅然组建了“乌龙大队农民画小组”,利用农闲将附近爱好画画又有一定基础的年轻人招集在一起,采取流动的方式来切磋绘画技艺,共同探讨农民画。为了方便管理,不久后,他将这个流动的农民画小组固定在了虎爪山上,以便他早早晚晚荷锄握笔。在上级政府的准允和支持下,1982年,王建才自筹资金,在承包来的六分山地里盖起了两间石棉瓦房,正式挂牌成立了“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

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

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的成立,是楚雄州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事情,王建才就是这所不寻常美术学校的不寻常校长,也是这所不寻常美术学校的不寻常教员。不寻常,因为校长是农民,教员是农民,学员全是农民,而王建才又是楚雄州第一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以一个农民的身份蝉联了楚雄州政协五届兼职副主席。

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内的部分作品

2  
武定苗族农民画的发展

农民业余美术学校成立之后,为了唤起更多的农民来参与农民画的创作,王建才不怕苗岭的山高水长,亲自翻山越岭,走村入寨,他到过武定、富民、禄丰、禄劝、嵩明、元谋、昆明西山区90%的苗族村寨,将自己和学员的绘画作品拿去搞画展,吸引群众,宣传苗族农民画,及时发现和招收有一定绘画基础的青年农民;与此同时,为了配合美术学校工作,提升武定苗族农民画的层次,县文化馆还多次派专职美术老师孙国柱亲临美术学校指导。


王建才老师正在画壁画

美术学校自创办以来,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坚持每年搞两期的美术培训或美术创作班,学员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不分县市,他们自带行李和口粮来到学校学习。

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校长是农民,教员是农民,学员是农民,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业务经费,多年来,校长王建才千方百计,不断克服生活、学习、教学和创作中的困难,创造性地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民业余美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路子:在生活上,八方求援,得到三五百元经费以补助油盐钱,学员自带行李、口粮、蔬菜;在教学上,教师授课与学员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在创作上,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在艺术风格上,他们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这条生存、发展之路还集中体现在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作风上。

多年来,校长王建才就是用这种作风自勉和教育、培养美术学校的一批批学员,让学员在美术学校得到美的熏陶,养成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有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有钱要办班,无钱也照样办班,不管上级给不给经费,美术学校都坚持每年办两期的培训和学习,无钱的时候,颜料、画笔、纸张由王建才私人出钱买,伙食全部由学员自带,做饭用的柴火,学员和老师一起上山去拣了背回来,师生轮流煮饭,蔬菜在王建才的菜地里拔。

王建才对每一位学员都一视同仁,认真传授技艺。为了让学员勤学上进,美术学校象征性地一人收一块钱的学费,美术学校还建立了严明的奖惩制度,激励学员上进好学,把上级领导来看望大家的微薄经费用做奖学金,对优秀学员给予奖励。

在美术学校学习和创作的学员中,潘兴德、张文学、王盛德、张盛文、王义芬、龙菊花、王盛祥、王晓花、成绩最大。由于学员大多是苗族,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多是反映苗族农村生活,因此,也有人称武定农民画为“武定苗族农民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副处长高焰考察美术学校

原云南省委副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

丹增视察美术学校

中央民族大学苗族教授张恩耀考察美术学校

与王建才老师一家合影

3  
武定苗族农民画的艺术特点

武定苗族农民画,以浓墨重彩的工笔苗族人物画为主,兼有少量的风景油画。

武定苗族农民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讲究现实与向往相结合的创意,有鲜明而又朴素的民族特色,有继承而又发展的创作技巧,主要艺术特点有四:

一是苗族的。大多学员从小生活在苗岭,对山区苗寨的生活十分谙稔,他们没有冷眼旁观生活,为了苗族的幸福生活,也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不懈奋斗、不懈努力、不懈挣扎,每一幅画,无不是苗族自身真真实实、实实在在的生活反映。

二是本土的。由于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更多的知识只能靠后天的学习与天生的睿智来获得。他们生活的天空很窄,也很纯,仅限于苗岭——苗山的风、苗山的气息、苗山的树、苗山的花、苗山的果、苗山的歌、苗山的舞、苗山的太阳、苗山的月亮。因此,他们的画无不透出浓浓的苗寨乡土气息,这种浓得化解不开的苗寨乡土气息曾被原楚雄州政协主席杨成彪说成“苗族秀美”,恰倒好处。

三是生活气息浓郁的。武定苗族农民画,着力表现本乡本土的苗族生活,尽量把苗族浓郁的生活淋漓尽致给表现出来。不管是表现众多人物的《迎新娘》和《窥新郎》,还是表现单个人物的《苗家兰彩》,都无不带着苗族浓郁的生活气息。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赶嫁妆》和《求索》,更是这三个方面完美结合的精品力作,从而更好地讴歌苗族生活、讴歌祖国的苗寨,达到了极高艺术境界。

《赶嫁妆》,表现苗族姑娘出嫁前,母女俩赶嫁装时的复杂心理。整幅画面用了两种反差极大的线条来表现:背面和地面上的苗锦,完全用直线条来表现,渲染出一种繁忙而有序的准备工作;人物则完全用曲线条来表现,母女俩面对婚期的临近,其繁忙的准备工作和复杂的临阵心理,就完全表现出来了。而母女俩全神贯注的相互配合,就更好地突出了一个“赶”字。另外,在颜色的运用上也是恰到了好处:母女俩“赶”嫁装的焦急心情,已被紫蓝的脸色映衬得淋漓尽致,而出嫁的喜气无不渗透在画面上的大红颜色。整幅画面又是用了中国传统的对称图案来构图,可以说,这是一种大胆而成功的创意,颇具匠心与眼力。

《求索》,又名《苗家热爱紫荆花》,整幅画面以典型的方块图案的苗锦为背景,11个苗家女围在一起,共绣一面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画面给人一种极大的俯视感。11个苗家女个个盛装,却又人人装束各异,突出一种庄严感,一种求索与期盼感就不言而喻地跃然纸面。

四是根据苗族人物特点,服饰特点,生活环境,大胆运用了变形手法,讲究构图的合理性,色彩搭配的统一性,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增强艺术效果。

画家王建才的工笔人物画,最能代表武定苗族农民画的艺术成就,其中,被中国美术馆的《赶嫁妆》、《苗家热爱紫金花》和远销海外的《日月同辉》艺术成就最大。


4  
武定苗族农民画的成绩

就画家王建才个人而言,1978年起,他先后加入了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作品《赶嫁妆》、《求索》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喜做新裙》、《节日之夜》、《苗岭飞出金凤凰》、《迎新娘》等作品发表在全国各种书画杂志上,并多次获奖;《花山乐》、《春姑娘》、《苗家兰彩》入选国家级画展;《日月同辉》获楚雄州委州政府首届“马樱花文艺创作”绘画类二等奖。1982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被云南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授予‘云南省儿童画优秀辅导教师’称号;1989年被楚雄州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9年被省文化厅予‘民族民间美术开拓者’称号;2000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被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全州文化工作者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被楚雄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州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美术学校自成立至今,开办苗族民间绘画学习班50余期,发展州级会员2人。培养了苗、彝、汉、傈僳等民族的美术爱好者五百多人次;创作美术作品六百余件,作品由参加县级展出再到参加州级、省级、国家级的展出,部分作品还获国家级、省级、州级奖励,在1983年全国农民画展中,云南省入选了10件作品,这所农民美术学校作品就占了3件;在1986年的国庆画展中,武定苗族农民画入选7件;少年学员龙菊花的作品《我替妈妈背水》应邀参加“长白山儿童书画展”赛,并获得铜奖;王义芬的作品《苗家文艺队》和王盛祥的作品《辍学以后》同赴阿根廷展出;随后,王盛祥的作品《辍学以后》和张盛文的作品《牧童和羊》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5  
武定苗族农民画的作用

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的成立,让附近的苗族村民有了一个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好去处,吸引了周边进步的苗族青年,让他们有了一个学习提高、展示自己才华的好去处。通过学习,不少村民和青年渐渐从枯燥、单一的基督信仰中走出来,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业余生活,增强了自信心。

武定苗族农民画,让不少苗族群众亲眼目睹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走上画纸,并登上大雅之堂,提高了他们学习创作的欲望。在学习和创作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通过学习,有的学员走进专门的艺术学校,有的学员结业后,回到家乡,画箱箱柜柜,带动了苗族经济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


王建才老师和他的部分学生

6  
武定苗族农民画的现状

唐诗、宋词、元曲……任何一门艺术都缘于人民大众的鉴赏,都有它自己的盛极兴衰。武定苗族农民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个农民画小组的成立到农民业余美术学校的建立,在云南这片盛满奇花异卉的红土高原上花开绚丽,独树一帜,以自己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跻身中国画坛,自成奇葩,成为美谈。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大潮波及,不少有基础、基础很好的学员放弃了农民画,投身到“打工”队伍当中去,走南闯北淘生活去了。另外,不少学员成家立业之后,现实而严峻的家庭生活让他们不堪重负,最终只能放弃了农民画的创作。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寂寞的,加之登载农民画的媒体一少再少,使不少学员选择了吹、拉、唱、跳等其他艺术门类,放弃了农民画的创作。


云南师范大学在校研究生拜访王建才老师

7  
武定苗族农民画存在的问题

美术作品的创作,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可以说,它是一门富人的艺术,昂贵的笔墨纸张与没有任何经费保障的农

民业余美术学校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冲突。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画家,主要还得依靠农耕来获取衣、食、住、行,缺少党委和政府的关怀,没有绘画必要的纸笔和颜料,没有必要的媒体,没有经济扶持,只有一颗热中于农民画的心是不够的。尽管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在云南这片红土高原上曾经取得佼人显赫的成绩,但目前,武定苗族农民画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也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党委政府重视不够,管理不够,资金投入不够,严重缺紧办班创作经费;农民画不断受到其他艺术门类的冲击;农民画的队伍青黄不接。

本期责编:八十一

图文来源:王胜华、网络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三苗网的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