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誉为“通往古琴浩瀚星空的密钥”,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三苗网 2020-09-14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精装)

专门收录古代和近现代关于古琴谱字指法的单字和词条的指谱乐符字典,是对中国三千年来的古琴艺术在演奏技术方面的全面总结,是对隋唐至今的琴书文献和琴学研究的系统梳理;所收条目分为单字条目、多字条目(复词条目)与图画条目(乐符条目)。上至先汉文字谱符,下至现代古琴家作曲时新创谱字,均在收罗之列。  

编著 | 王德埙              

出版 | 贵州人民出版社

扫码购买此书

古琴

文化

乐谱

珍贵

质谱

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我国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上古时被称为“国之乐器也”。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古代,琴艺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左琴右书”之说。

但是,现今能够见到的古琴曲六百多首,其中五百多首因为无法解谱而不能弹奏,能够解谱并演奏的只有一百首左右。

《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的价值特色

第一,集中展现了数千年来蔚为大观的中国古琴指法谱字体系,是对古琴艺术宝藏的挖掘与保护。

中国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典型,宋?陈晹《乐书》认为:“琴者,乐之统也。”中国古琴艺术是“古代极美丽的花朵”(陈毅题辞),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传承数千年而延续至今,在世界各民族中实属罕见。她是中国文人音乐和俗乐的典型代表,如已故黄翔鹏所言:“属高文化范畴。”他将中国上古音乐分期为“上古琴钟乐时期”,从而显示了古琴音乐在先秦音乐文化中领军的地位。

至于中古,则上古音乐之传承几乎全赖古琴界了:“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杂弄。”《旧唐书·音乐志》的这句话道破了被重重迷雾遮盖的历史真情——原汁原味的古乐保存在琴乐之中。可见,发掘古琴艺术宝藏,是进一步消除“哑巴”音乐史误解的必由之路。

蔚为大观的中国古琴指法谱字体系是中国历代古琴艺术家的杰出创造,他们将汉字提炼为一系列古琴指法,以古琴指法为基础创造了古琴音乐的记谱体系,使中国历代的音乐珍品赖以传承。琴僧、琴宦、琴妃、琴帝、男女琴人、达官显贵,无不为之呕心沥血,矢志不渝。藩刻手抄,言传身教。

《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则是集腋成裘,聚沙为塔,缀断简残编,将无序的散珠碎玉,加以有序化编列。这个有序化编列能够让人们一一破解如天书”一般的古琴字谱乐符。 

第二,对现代辞书学也是一个新领域的拓展和贡献。

《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研究者也可以提供参考。例如,嵇康《琴赋》中的“心闲手敏”的“敏”,根据本字典,就可以知道“敏”是中古古琴的指法术语,有着明确的谱字内涵:“名指敏。名指按弦,左右细 ,谓之曰敏。如使跪按,多用偷吟。四弦吟、振、敏,然声异其理一同。”“敏”是七种“取声指法”之一。而这在过去则只能有想当然的解释。

本字典,除音乐界所需外,亦为文史界所需。例如,《红楼梦》及明清文学中大量出现的“奇形怪状”的古琴谱字,不但被“才子”贾宝玉视为“天书”,受到黛玉的讥笑,怕有些“红学家”也不甚了了。且这些谱字、指法术语,在任何字典辞书中都检索不到;最现代的检索工具如百度、谷歌等,对之也只能望洋兴叹。即使是琴学家,也大多只熟悉近现代指法而头痛于中古、上古指谱。尤其是当问题涉及古今指法的复杂关系时,多知难而退。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正因琴艺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

扫描二维码购买此书

  本文原刊于《新出版日报》,作者:李江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