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洋排苗寨是黔东南州凯里市湾水镇湾水村的一个自然寨,也是湾水专业打铁的寨子。当你从凯里踏入湾水村界内,最先听到是“叮铛叮铛”的打铁声,经久不息,仿佛在用高贵的乐曲迎接亲人的到来。他们继承祖辈传下来的“基业”,凭着双手抡起铁锤,在“叮铛叮铛”中经营铁具走向致富路。同时也从古老手工打铁转变到机械打铁的发展过程。洋排铁制品品种从单一到多样,工艺从粗糙到精细,铁制品从湾水走出凯里,在黔东南地区赫赫有名,最后畅销省内外。 洋排苗寨打铁有悠久的历史,据老辈们回忆,因洋排地处偏僻,经常遇到灾荒和兵灾,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为了生计,大约在清朝中期,寨子一位名叫吴够两的老前辈,那时他还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外出到湖南打工与一位姚姓青年人相交甚好,于是拜为异姓兄弟。这位姚姓的青年人是铁匠世家的后代,自己掌握一门精湛的打铁手艺。他与吴够两友谊笃厚,难分难舍,在吴够两要回乡之时,他也相随来到湾水村下洋排,在这里经营起打铁行业来,最后在洋排苗寨安居,于是就把自己的打铁手艺在洋排苗寨流传下来。 在苗寨内,拜师学艺程序很简单,就是带几斤肉、几斤酒到师傅家吃顿饭,师傅看拜师人的平时表现和为人处世等,如没有太大劣迹便可收为学徒。学徒跟班学习,边打边学,待到手艺学成,师傅则打造一套打铁工具相送,便可以另起新炉,自立门户。所以在洋排苗寨铁业发展很快,解放后不久就发到了30多户,到1989年时发展到了254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打铁专业村寨。顾传有口号:洋排打铁生(苗语:Yax Bax diub dlet niul) 1966年,为了搞集体,搞合作社,政府便将全寨的打铁户组成了铁业合作社,称为“湾水铁业社”,第一届社长是吴国风,有社员62人。铁业社效益很好,一年需要多少产品,就能打出多少产品,并且是独家生产经营,产品不愁销路。加之铁业社以工厂的名义存在,社员也就是工人,户口为非农业,吃饭等各方面都有保障,社员的社会地位也就比其他寨子的人高,湾水方圆几十公里的村寨都非常羡慕。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原来的大集体,加上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市场信息和中介服务体系,铁业社多是在边打铁边摸索发展的状态,到了1988年时,原来的经济机制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终因难以维持而解体,转变成个体经营。 洋排加工铁制品的种类繁多,主要有菜刀、镰刀、柴刀、十字镐、马掌,锄头,铁铲、斧头、凿子、火钳,铁锤、铁瓢、铁钉等,可以说只要是铁器,除了工艺精致的大型的由国家机械制造外,其余大多数村民需要的铁制品均可打制,不同的品种,独具特色,如斧头制造多种多样,轻重不一,轻的则1斤多,重的则4斤多,根据用途而定,由于加钢量合适,具有易磨耐用之效。在各种铁制品中数菜刀最为有名,工艺讲究造形美观、经久耐用、价廉物美,享有“湾水苗刀”的美誉。 以前交通甚为不便,打出的产品全靠人力肩挑背扛运出去卖,也只能赶场湾水、龙场、重安、谷陇等比较近的几个乡镇。后来随着铁路公路修通,才通了车,得以运往岑巩、台江、施秉、麻江、都匀等黔东南各县城,以及远到云南、广西、湖南等省外销售。 苗刀——武术刀 铁制品的工序繁多,不同铁制品有不同的工序。仅以菜刀制作工序为例,就有切铁、锻打、加钢、吃水、修整、打磨包装等工序,且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在哪个工序上出现差错或不到位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吃水工序,虽看似简单却非常讲究,是关系到刀刃锋利与否的重要环节。“湾水苗刀”能闻名省内外的原因便在于此。由于洋排的铁制品加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工序复杂,所以打造出来的铁制品具有造型美观,质量过硬,经久耐用的特性,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 长期以来,洋排打铁主要靠传统手工制作,工具有炉堂1个,风箱1个,铁垫头1个,铁锤大小各两个,铁钳若干,因加工类别不同而专用的工具也不同,如加工斧头和马钉也各有专用工具。传统的作坊一般2至3人,师傅1人,副手1至2人。如果是2人的,则是师傅掌钳,副手抡举大锤和拉风箱,是3人的则有1人专门负责拉风箱(多为刚来的学徒),人均日产8至12把镰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打铁户增多了,一家一个炉堂,出现了丈夫掌钳,妻子抡举大锤的奇特场面,故称之为“鸳鸯炉”。这也说明了苗族妇女由绣花向重活的转变。 2004年以前的洋排,打铁户是自己打,自己挑出去卖,三天打铁,三天赶场(六天赶一场)。产品也是因市场需求而定,什么都打,多而不精,杂而不特,没有自己独特的品牌。 2004年以后,打铁技术好的继续打铁,技术一般的改种农活或外出务工,懂得经营之道的专门从事推销,从此分成了打铁户和推销户两个队伍,渐走向具体化、合理化。自从有了专门负责推销的队伍出现后,他们便从本寨打铁户中选定,哪户打的菜刀好就专门打菜刀,哪户打的镰刀好就专门打镰刀,锄头、斧头…等,于是形成了比较专业的加工体系。铁制品已全部由推销商直接上门订购,打铁户不再愁销路,只顾打铁,提高质量。 1999年某月的一天,吴大鹏到岑巩县赶某乡场,一位退休的老同志来买菜刀,他走遍市场的各个卖刀摊点看了若干遍都没有购买。当他转到吴大鹏的摊点前,拣起几把菜刀看看刀刃,用拇指掌轻抚刀刃,又敲打听听声音,然后说:“好刀,这是好刀!”。他这样一说,周围的顾客听到这句话,就相拢过来听他讲刀质,他说“这刀造型美规、火候足、吃水得当、刀刃锋利、耐用"。之后问摊主是哪里的,摊主回答“是凯里湾水的”。又问“好像多是苗族吧!”。吴大鹏回答是凯里湾水洋排的。那买主拿了两把刀,挥了挥说:湾水苗刀好,我要这两把。随后,围观的顾客你买一把,他买一把,马上抢购一空。“湾水苗刀”的名声从此名扬岑巩,后来还传到湖南、广西、云南等外省地区。 为了解决打铁工具由“土“变“洋“的问题,铁匠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根据铁制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发明了锻打机械一一“皮带锤”,用以取代人力锻打,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皮带锤"的结构包括铁架、电动机、曲轴、曲轴轮、皮带、铁锤、铁垫头、操纵杆等部件。工作时,由电动机通过皮带带动曲轴轮转动,拉动铁锤上下运动的惯性来完成锻打工作,后来又发展到“空气锤”,有了“空气锤”,一个人就可以工作,人均日产10至16把(镰刀),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至2017年,全寨共有空气锤打铁35家。空气锤具有性能好、功率大,精准度高、便于操作等特点,从而提高了加工效率,比原始的打铁速度提高了好几倍。 按每年工作200天计算,每人每天均打12把菜刀,或柴刀、屠宰刀、斧头等,则1年可打2400把,每把卖30元计,年加工产值7.20万元,除去成本,每年纯收入3万元。全寨仅按35个空气锤打铁计算,每年营业额达252万元之多,所以打铁使洋排苗寨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寨大部分村民建了新房屋,且进寨各条小路均是水泥路面,环境改变了,大部分人家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 2007年8月16日,黔东南州领导来湾水镇视察时,专程到洋排苗寨视察铁制品加工,与打铁户的铁匠们亲切交谈,询问铁制品发展的新路子。当州委领导看到我们使用“皮带锤”和“空气锤”加工铁器时,他们非常高兴,称赞“这是打铁史的一大进步”,他们还鼓励我们要充分利用建设“旅游大州”的机遇,将铁制品开发出一些独具特色的、有观赏性和收藏性的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推动铁制品加工行业走向产业化、规模化。上级领导的鼓励,使我们更加充满了信心,下一步我们将拓宽思路,瞄准旅游市场,开发出更多精致的产品。 ![]()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分享 也许你的朋友圈正需要这样的信息 文章来源:岩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