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列颠博物馆呈现了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史

 昵称69584090 2020-09-15

近日,我们随海南旅游同业考察团,造访了闻名遐迩的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中心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希腊复兴式建筑。

气势壮观的石柱廊是大英博物馆极具辨识度的标志,设计者斯莫克爵士采用了44根高45英尺、直径5英尺的爱奥尼亚式石柱(Ionic,爱奥尼亚式为古希腊建筑的代表柱式之一,柱子顶端有涡卷状的纹饰向中心靠拢),并用八根石柱组成一个门廊,形成整个建筑物正立面的中心。

大英博物馆占地75000平方米,拥有94个展厅,一年内接待的参观人数可达682万。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它最初是建在布鲁姆斯伯里区的一幢17世纪的大楼——蒙塔古大楼,这里也是现今博物馆的所在地。

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

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走进大英博物馆,超级壮观的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映入眼帘。

大中庭建在原图书馆的位置,是博物馆中1997年来公开的扩建项目,

采用了3312块钢化玻璃建造成的屋顶,不仅为大英博物馆甚至伦敦增添了一个独特的标志,

也让这个占地2英亩的公共区域成为了全欧洲最大的室内广场。

位于中心区域的建筑就是圆形阅览室。圆形阅览室于1857年5月2日对公众开放,该阅读室是大英图书馆的前身,在1997年前一直担当着大英图书馆的角色。

萧伯纳、列宁、柯南道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人物曾在此学习过。

圆形阅览室也是当年马克思为《资本论》收集资料和写作的主要场所,如今仍有许多参观者慕名来寻找马克思当年常坐的座位。

资深旅游达人、领队安哥为我们讲述了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古玩家汉斯·斯隆爵士(1660年–1753年)的遗愿。

斯隆爵士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一生中共收藏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自己在去世后它们还可以完好地保存。

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将所有的收藏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回报是给他的继承人20000英镑。

国家接受了他的赠品。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

这是萨顿·尼科尔斯作于1728年的描绘博物馆原址的《Montague House》。

1823 年,英王乔治九世捐赠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

开馆以后的200多年间,继续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藏品主要是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

英帝国在向世界扩张的过程中,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

数量之多,大英博物馆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

博物馆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

早期的大英博物馆主要以自然历史标本为主,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1824年,博物馆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代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

1900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外,博物馆一直都对外开放并逐渐延长开放的时间。

大英博物馆称古代中国藏品与古代希腊、埃及收藏一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作为大英博物馆最富盛名的收藏,埃及文物馆是博物馆最大的专题陈列馆之一 

分为木乃伊和埃及建筑两个馆。

这里展有大型的人兽石雕、庙宇建筑、为数众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五首饰。

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 5000多年以前,

藏品数量达10万多件 ,

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其中包括19世纪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国王拿破仑手中夺取的古埃及艺术品。

埃及文物馆的罗塞塔石碑,被称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798年到1801年,拿破仑征战埃及,随军带了100多名研究埃及文化的科学家和考古学家。1799年,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个名叫罗塞塔的小村庄里,士兵们在修筑工事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个高1.14米,宽0.73米的黑色断碑。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是三段分别以不同的文字刻下来的话。

随军的考古学家断定,这块石碑不同寻常,运到开罗并做了拓片进行研究。1801年拿破仑的军队就被英军打败。根据战争协议,法国无条件交出了在埃及发掘的所有文物。最终,罗塞塔石碑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石碑的题签上还写着“不列颠军队的战利品”的字样。

罗塞塔石碑其实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诏书。石碑上可以清楚地看见三段不同的文字,自上而下分别是:古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古希腊文。它们是同一份诏书的不同语言版本。

这块石碑在1400年后重见天日的时候,它独有的三语对照写法成了破解古埃及象形文的关键。就在当时,这种大约起始于公元前3300年的文字体系,已经失传千余年。在罗赛塔三语字典的帮助下,它终被成功破解。

这可不是一般的喵星人,而是代表着古埃及的战争女神巴斯泰。其身上有不少首饰与附身符。其外表经过2000多年能保存得如此之好,令人称奇。

官宣出示的X光扫描照片,显示其内部清晰可见的大裂痕,也可看到其头部多亏了内部支撑才不至于脱落。

这一座巨大的圣甲虫雕塑,有着柔和的线条和弯曲的腿。

还有一座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前1304年—前1237年在位),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据说正是此半身像启发珀西·比希·雪莱写下了《奥兹曼迪亚斯》这首诗。

大英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

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等。

关于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咱们稍后另写专文介绍,此处不再重复。

18号展厅的帕特农神庙雕刻是大英博物馆展品中的佼佼者,这些美丽的中楣横条和雕塑曾经是雅典卫城帕台农神殿的一部分,该神殿于公元前447到438年之间建成,是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

该神庙的规模之宏大,装饰之奢华,展现了这座城市在其帝国鼎盛时期的实力和财富。

帕特农神庙的历史悠久而曲折。大约公元500年,这座神庙被改造成基督教堂,大量浮雕装饰以及神像被移除和毁坏。1460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希腊大陆,帕特农神庙又被改造成清真寺。1687年,神庙被用作火药库,并不幸在的一场爆炸中严重损毁。自此,昔日辉煌的神庙沦为废墟。

至1800年,仅半数帕特农雕像幸存,英国大使额尔金爵士在获得奥斯曼政府批准后,从1801年开始,陆续自费将半数幸存的雕像运回英国,此后它们便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雕,但是大英博物馆对它们的所有权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议。

1816年,博物馆以 3.5万英镑把雕刻从额尔金伯爵手中购得,并于1817年起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神庙装饰有大量精美的大理石雕像,也是由菲狄亚斯设计并监督完成的。排档间饰及三角楣饰的雕像取材古希腊神话,包括了著名的月亮神塞勒涅的马头雕像,伊利索斯河神像以及半人马和拉皮斯之战高浮雕。腰线(frieze)处的装饰则主要表现了雅典人民的宗教信仰。

雕塑上迷人的马头,眼珠凸起,面颊上血脉贲张,它拉着月神的战车飞过夜空,已经筋疲力尽。

 41号展厅1号展柜的萨顿胡船葬亦是一个看点

这艘于1937年发现的盎格鲁-撒克逊船只年代可追溯到公元600年左右,在其中发现了惊人的王室珍宝。

它长达88.5英尺,堪称考古学家的梦想,里面装满宝物,包括黄金首饰、拜占庭银器、一个宏伟的棺木和铁头盔。它可能是某个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的墓地。

展出的器物工艺精美,并且能够告诉我们许多有关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事情,仿佛诗歌中那些宏大的宝藏、史诗般的旅行和传奇的勇士距离现实不是那么遥远。

萨顿胡船棺葬出土铁兜鍪这种造型特别的头部护具是一件罕见的出土物,已成为了早期中世纪文化的一个象征。

目前英格兰只出土了四顶完整的昂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兜鍪。在原墓室倒塌时,这顶兜鍪已被严重损毁。修复人员像对待一幅三维拼图一样,将残存部分精确定位并拼接,最终将其复原。皇家军械库还制作了一件复制品以呈现其原貌。  

这顶兜鍪由铁制的顶部、护颈、护颊以及覆面所组成。这种形制源自罗马帝国晚期的骑兵胄。兜鍪的表面以锡铜盖版覆盖,看上起光亮夺目。 

 

兜鍪的覆面部分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视觉上它可以呈现出两种造型。一种就是覆面本身所形成的人面,包括眼窝、眉毛、髭须,口鼻(有开孔以供呼吸)。眉毛部分为铜合金所制,上有错银饰和小颗石榴石。两侧眉毛的末端都以镀金的野猪头为饰。野猪在当时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用在一位战士的护具上非常恰当。覆面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种造型则是一只冲天飞鸟或飞龙。覆面上的髭须是它的尾羽,鼻部是它的身躯,而眉毛则是其羽翼。其头部从两翅之间延伸而出,和兜鍪顶部另一动物造型装饰的头部相接。 

 

古代西亚艺术部展出有乌尔王墓出土的金制品、竖琴,亚述时期的浮雕、尼姆鲁王宫的城门、人面兽身有翼像以及工艺品等。

40号展厅的刘易斯西洋棋,来源于1150—1200年间的挪威,入藏日期为1831年。这组棋子由海象牙雕刻而成,包括正襟危坐的国王和王后、持权杖的主教、坐在马背上的骑士以及持长剑与盾牌的士卒。  
它们在苏格兰刘易斯群岛乌伊格附近被发现。推测它们可能属于一个从挪威前往爱尔兰的商人。尽管一些棋子已丢失,但从组成的棋子可以看出共有四副。它们总体状况非常完好,即使被用过,好像也没用过几次。  
棋子的造型反映了强烈的诺斯文化影响,尤其是士卒棋子,明显借鉴了北欧传说中狂战士的形象。
 

到了11世纪末期,西洋棋在欧洲贵族中间已经非常流行。这些在当时纯粹以娱乐为目的而制作的刘易斯西洋棋棋子组成了现存单体数量最多的文物群。  
按照现代象棋规则,要容纳这些棋子所需要的棋盘的长宽应设为82厘米。记录显示,这些棋子被发现时,其中的一些被染上了红色。因此可以推测当时的棋盘应该是白色和红色相间而不是今天惯用的黑色和白色。  
现今已知存世刘易斯棋子的共有 93颗,11颗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剩下的82颗在大英博物馆中。

平常我们见到的是断臂维纳斯,

大英博物馆我们见到了接上手臂的维纳斯

但人们心目中接纳的还是臂维纳斯。

了解到一则趣闻:大英博物馆曾设有“淫秽物品展柜”。有人将其称为大英博物馆的“色情房间”。其实,它有一个更为正式、健康的名字——“禁忌秘事”。《淫秽出版物法》(1857年)通过之后,这个房间于1865年对外开放。其中展示了200多件物品,被标记为“人类淫行之可耻见证”。参观这个房间需要特别许可,只有满足年龄和品德条件的绅士才准入内,不过,具体的准入条件已无从考究了。

如今,这一展厅已不复存在,但有些展品仍可见于不同展厅。大英博物馆的网站上也收录了这些展品的详细信息。

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件令人震撼的名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现代展品,这件艺术品的主体,即为放在展柜中的网状物,展示人一生中会吃下去的全部药片,数量大约两万多颗。有趣的是,创作这个作品的团体,就取名为“药店”。

这件作品有三位主创,一位纺织艺术家、一位影像艺术家与一位医生。他们挑选了一男一女两位“研究对象”,查看了他俩 20、40、60 与 80 岁时的医疗记录,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艺术手段,转换成为这份既独立又具象化的复合艺术作品。

两块长长的布上,有尼龙织成的网格,每一粒药片,都被缝在了网格的中心。在织布的两边,用照片形式,标注了两位“研究对象”的个人生活大事记,以及手写的图片说明。三位创作者,通过此别具一格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英国人是如何保持健康和幸福生活的。

大英博物馆现有馆藏800万件,而目前展出的藏品只有约5万件,还不到全部馆藏的1%。

     据说,如果每年都把展出的藏品全部换一遍,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展得完。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博物馆秉持着一个基本的实用原则——藏品向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

这种原则也基于一种启蒙思想,即尽管人类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是通过彼此的交流,它们是可以互相了解的。而博物馆就曾是这种人类跨文化研究的平台。

离开大英博物馆时,低头发现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的地板上刻着一段话:“走在这里的每一步都是漫步在知识的长河里”。

文化掠夺、抢救文物、文明浓缩展现、免费开放等关键词交织在一起,让人沉思良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