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太后与德和园大戏楼的纠葛秘闻

 昵称69584090 2020-09-15

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我们慕名来到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
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

德和园大戏楼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它是晚清宫廷戏剧活动的主要场所,见证了晚清戏剧的昌盛,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清代宫廷每逢庆典都有演戏活动,乾隆以后此风愈盛,戏楼、戏台也就成了宫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物。

德和园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仁寿殿向北即是,原为清乾隆时(1736-1795)怡春堂旧址。
德和园名称源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即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从而达到品德高尚之意。

慈禧太后一生酷嗜京剧,尤喜西皮二黄,为了满足自己毕生爱好,听鹂馆内小戏台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因此另选仁寿殿与乐寿堂之间的怡春堂旧址兴建德和园大戏楼。

和园大戏楼从1891年开始建设光绪十七年),用了四年时间,消耗白银71万两,建成了这片我国最大的古代宫廷戏楼建筑群。
德和园全园占地面积3851平方米,是一个四进院落,德和园中最高、最大的建筑就是大戏楼,以大戏楼为主体,园内还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

对着德和园大门的建筑是扮戏楼,就是供演员戏前准备、更换服装道具的场所。扮戏楼的后面就是大戏楼,二者是连在一起的,方便演员们演出。从侧面走廊上的门穿过去,就来到大戏楼前了。

德和园大戏楼总高约22米,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台面四周共十二柱。第二层结构柱与首层柱对齐,但台面略小。第三层结构柱向里收缩,层高也略微降低,台面也更小一些。

戏台共有三层台面,承续宫廷戏台福、禄、寿三层之制,可供近百人同场演出
戏楼的三层台面都可演戏,每一层都有上、下场门,但主要表演区在首层中央。

戏台的南面是相连的二层楼房,其作用相当于后台的化妆室、道具间等。整个戏楼的平面呈十字形,体形有高有低,富于变化。

舞台正中天花板上设有七个“天井”,又在舞台台面上接了六块活动地板,称之为“地井”,天井、地井都可通向后台。戏台还设有翻板、贯架、辘护、滑轮和高压水机等机关。
戏台二层设有绞车架,准备机关布景使用。

舞台必须面对颐乐殿内明间(那拉氏及帝后看戏地方),也要兼顾东西厢廊(东设王公大臣座次,西设总管太监李莲英及内官座次 ),为此,舞台的北、东、西三个方向敞开。

舞台后部空间作成夹层的“仙楼”形式,楼下是上、下场门,楼上供乐队演奏,设小楼梯上下。

下层戏台底部还有1口深井,井的东、西、北三面还开挖五个边长约1米的水池,可以制造喷水效果。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使演员的声音显得格外圆润、洪亮。
演神鬼戏时,可利用内部的天井、地井、贯架、辘轳滑车等机关,制造出神仙下凡、鬼怪遁地和喷水等场景。

在一百多年前,能设计出这样演员快速上天入地、神出鬼没、变化无穷效果的舞台,真是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不已。

德和园大戏楼翘角重檐,气势恢弘,庄严雄峻。大戏楼上层匾额为“庆演昌辰”,意思是良辰吉日为祝寿而演出。中层匾额是“承平豫泰”,意为太平盛世之际,以音乐歌颂功德。下层匾额是:“欢胪荣曝”,意为欢乐的演出、光荣的献艺。

德和园的选址也极其讲究,它毗邻颐和园寝宫区,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光绪皇帝的寝宫玉澜堂和隆裕的寝宫宜芸馆的东侧就是德和园,在寝殿内就可看到高耸的三层大戏楼。

而且从德和园西侧看戏廊的北侧小门有一条可以直接通到乐寿堂的暖廊,极大地方便慈禧太后及各宫女春前往赏戏,这条通道也是慈禧太后专用的路线。

而德和园的东侧是寿膳房,方便在德和园赏戏、庆典时承办筵席。德和园又与顾和园升平署隔墙相望,方便升平暑演员出入。

大戏楼北侧正对着的是一个大殿,叫颐乐殿,是专为慈禧太后看戏而修建的。慈禧太后看戏时就坐在正中的百鸟朝凤宝座上,公主后妃们站立在她的两旁,光绪皇帝则坐在殿外临时摆放的座椅上。

大戏楼的两侧各有10间看戏廊,是慈禧太后赏赐王公大臣们和她一起看戏的地方。王公大臣们依爵位、辈分、官阶、品级依次分列两旁,一般二三人或四五人一间。

颐乐殿的后面是庆善堂,是供慈禧太后临时休息的地方。
1903年,慈禧太后就是在这里,让一位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为她画了四幅油画像。

时的慈禧太后已经70岁了。但从这幅画中人们可以看到慈禧太后面肌饱满,皮肤红润。身穿黄缎寿字纹的宽袖衣,头戴插满珍珠、翡翠的大拉翅。说明慈禧太后非常注重身体的保养,生活讲究,品味奢华。

德和园建成后,慈禧太后再没有在听鹂馆听过戏。据清宫记载,慈禧太后对德和园的工程十分满意,德和园为慈禧太后承应三百余次,

从光绪二十一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死亡这13年间,仅前11个年头她在这里看戏达262天次,最多一年中看40天次,最长一天可唱戏10余小时。

慈禧太后几乎每次来园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必来看戏。不仅每逢来园避暑就来德和园听戏,而且四次在德和园庆祝自已的万寿庆典。直到她死前的35天也还在这里看戏。

当年的杨小楼、谭鑫培等这样的京剧名角经常被召入宫中,在德和园里登台献艺。
陪慈禧太后听戏,虽然有面子,但是苦差,尤其是满洲命妇,侍立在旁七八小时,最难忍耐,所以一接到“请柬”,就设法生病来避过一劫。

陪太后听戏,凡入座听戏的人,不论什么大官,一律不能高座堂皇,只许坐在大红垫子上,盘起双脚。等到一出戏演完了,自有太监领到外边休息一下。

有一则轶闻,说是某年因边疆问题,召固原提督雷正绾入京备问,恰遇慈禧太后生日,雷正绾的烟瘾极大,每隔一个钟头就要躺下来吞云吐雾一番。他接到“入座听戏”的通传,便请教老行尊规矩,知道一坐就七八个钟头,吓到面如土色,这不是要他的命吗?
有人教他求救于太监,言明每小时递茶一杯,和以烟泡,以八小时计,每杯一千两银子,听戏三日,共犒赏二万四千两,戏票之贵,可谓破世界纪录矣。

文化程度不高的慈禧“治国之余”喜欢看戏听曲,不过她的戏瘾都带着浓烈的皇家气派一一她不但不许别人提到自己的名字,甚至连属相也不能提及。
慈禧是属羊的,所以剧目名称里带“羊”字的戏一律不能唱,唱词中也不准出现“羊” 字,凡有“羊”字一律改为其他。
著名武老生王福寿在宫外跟人合伙开了个羊肉铺,本来和唱戏无关,可这也照样犯了忌讳,慈禧吩咐不许给他赏钱,原因是:“他天天剐我,我还赏他?”

慈禧不只避讳属相,连性别也避讳,譬如说她绝不允许唱词中出现辱骂女人的话。有一次伶人正唱着,慈禧突然下令停止,让人把戏提调传来责问,原来是唱词中有一句“最狠不过妇人心!
只挨了一顿骂还算是走运的,净角麻穆子就比较倒霉了。一次他老老实实按本子唱了句“最毒莫过妇人心”,惹得慈禧勃然大怒,被重打了80大板。

此外,在慈禧面前唱戏,尤其是在慈禧生日前后,“杀” “死” “亡”一类不吉利的字眼更是大大的忌讳。至于改的唱词是否符合剧情,她是压根不管的。

慈僖看戏时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一边看着台上的演出,一边拿着剧本对唱词,有演员唱错一句,或者有一个地方荒了腔走了板,甚至一个眼神不对,全体演员的赏钱就都没了。
慈禧甚至在剧本上详细注明了演唱所需要的时间,防止艺人偷工减料,如果没有唱够时间,也要受到重罚。

在在清宫升平署的档案里,人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剧本和戏词本,它们一律用白皮纸书写,外面用明黄纸做封面、封底,封面上贴红色纸签,写着戏名,专供慈禧太后翻看,称为“安殿本”。
这安殿本共有两种,一种是慈禧早年用的,尺寸小,字也小,宽窄和现在的稿纸差不多。另一种尺寸加宽了不少,字也放大了许多,是供太后晚年老眼昏花时使用的。

有专家指出,正因为慈禧太后的“高标准”、“严要求”,客观上也使京剧走上了精益求精的艺术道路。

更有意思的是,慈禧戏看得多了,又进一步“培养”出了改戏的雅兴。
慈禧大约觉得自己极有剧作家的天分,心中得意,便添了乱改戏词的毛病。她经常心血来潮地把剧本改得半通不通,然后命令伶人演唱,以此为乐。

有一次,她把《混元盒》中的一段昆曲改得面目全非,不但无辙无韵,句子还长短不齐。拿到剧本的伶人个个面面相觑,冷汗连连。幸亏主唱王瑶卿脑子转得快,边编腔边唱曲,居然还能唱得有板有眼,因而受到慈禧的奖赏。

慈禧太后过足了编剧瘾,再下来自然是要过演员瘾了。慈禧演戏,自然不会去演路人甲、小丑乙、农妇丙之类的角色,即便让她演皇帝、皇后之类的,只怕也不会过瘾。而既然凡人不能演,那唯有演仙人、超人了。

慈禧信佛,所以,晚年的她便经常以扮观音菩萨自娱自乐。通常,她会头戴毗罗帽,外加五佛冠,手持柳枝净瓶,立在颐和园昆明湖盛开的荷花丛后,身后是山石和竹林,大总管李莲英则在慈禧身边扮韦驮状。慈禧扮观音的瘾奇大,有时她会一天换几个造型,还让身边的侍从都扮成童子、护法陪她一起演观音戏,一时间,颐和园成了一个闹哄哄的大舞台。
现在人们还能看到不少慈禧扮成观音拍的照片,足可为证。

专家指出,过去的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风尚或某些事物的兴衰。

古有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近有慈禧太后嗜戏如命,直接推动了京剧的大繁荣、大发展。京剧能有后来的地位及影响力,慈禧是功不可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