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朝采蓝,不盈一掬

 菊斋 2020-09-15

做成布以后,比较通俗的叫法是蜡染或蓝印花布。

这种蓝色非常厉害,埃及木乃伊到中国马王堆出土的一堆蓝色麻织物是这种蓝;日本的Shibori工艺到凯尔特人脸上的图腾,都是这种蓝。我们熟悉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太熟悉的“一桶靛蓝染春川”,全是在说这种蓝。我国瑶族的一支因其生产和使用靛蓝染布的技术独特而得名"蓝靛瑶"。


在自然界中,可提取靛蓝的植物有很多,比如木蓝、野百合、蓼蓝、马蓝、路边青等——它们统称蓝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从蓝草中提取天然蓝色来染布的方法就已经被人们熟练掌握,蓝染也因此而得名。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蓼蓝、木蓝、菘蓝、马蓝、日本蓝、阿波蓝、婆罗门蓝……全部都是靛蓝相关,那么到底都有什么差别呢?

蓼蓝,蓼科一年生草本。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木蓝,豆科灌木。又名蓝靛、槐蓝、小青、野槐树。叶供提取蓝靛染料。

马蓝,爵床科多年生草本。又名板蓝。叶含蓝靛染料,在合成染料发明以前,中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都栽培利用。

菘蓝,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又名茶蓝、板蓝根 、大青叶。

▲  蓼蓝

▲  木蓝,豆科植物的特征很明显

▲  马蓝

▲  菘蓝,十字花科的特征也很明显

菘蓝和蓼蓝都是古代制造蓝靛的最主要原料之一。由于菘蓝中含有的菘蓝甙比蓼蓝中含有的靛甙更容易水解,所以在古代,菘蓝制靛比蓼蓝等其他蓝草更为普及,明代之前的典籍甚至有“蓼蓝不堪为靛”只说。到了后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制造靛蓝才广泛使用蓼蓝。

蓼蓝大约在6世纪时从中国远渡扶桑,因经蓝染后的布料不易退色,被用于染料广泛栽植,特别是在德岛县的阿波地区相当盛行,吉野川流域成为日本最大的蓝染产地,因此靛蓝也被叫做日本蓝或者阿波蓝。

而在印度,最早只有在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等级的婆罗门,才有权把自己居住的房屋涂成靛蓝来突显自己的身份,所以这种蓝又被叫做婆罗门蓝。

靛蓝这种层次丰富、凝重素雅的蓝,在全世界都久盛不衰。

印度的靛蓝之城JORDPUR,到现在还是蓝汪汪一片。

吉野川是日本知名的河流,在过去经常洪水泛滥,因此在日本德島形成了大片的肥沃土壤,并且特别适合栽培蓼藍。因而,吉野川流域逐渐成为日本最大的蓝染产地。



中国的贵州也盛产蓝草,直到现在,当地的人们还在坚持用最传统的手艺来取蓝制靛染布。制蓝染布已是当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配方、手法早已烂熟于心,阿婆传给女儿,女儿再传给自己的孩子们,只为留住手艺。

《诗经小雅  采绿》中的“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蓝,就是制靛蓝的蓝草。

周代以前采用鲜蓝草浸渍染色,所以《礼记  月令》有 “仲夏令民勿刈蓝以染”的规定。

鲜蓝草生染的颜色会比较浅些。

▲  鲜蓝草榨汁取色

到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发酵法,可以用预先制成的蓝泥(含有蓝靛)染青色,所以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篇》)的说法。

▲  发酵好的蓝泥

公元六世纪,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尽地记述了古人用蓝草制蓝靛的方法:

“刈蓝倒竖坑中,下水”(用石头或木头镇压住,以使蓝草全部浸于水中)。

浸的时间“热时一宿,冷时再宿”。

然后过滤,把滤液置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

待溶解在水中的靛苷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以后产生沉淀,再“澄清泻去水”,另选一小坑贮蓝靛,待水分蒸发后“如强粥”,盛到容器里,于是“蓝淀成矣”。

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备蓝靛的工艺操作记载。

到明代,可以制蓝靛的已经有五种蓝草,并且人们已经观察到靛蓝染后“红焰之色隐然”(《天工开物》),说明当时古人已经注意到天然靛蓝中还有少量靛红存在。

如今人们制靛的工艺还是遵循古法。

一望无际的原野里,深紫色的叶子,绽放着或红或白的朵朵小花。

每月3月份种植,7-8月份进行二次收割,采集回来的蓝草,切碎、水浸、暴晒后,蓝草会慢慢腐烂发酵,等到蓝草液从黄绿色变成蓝黑色时,兑入一定量的石灰水,它就会生成深蓝色的沉淀物。这个过程差不多需要 150 多天的时间。


据说手艺好的老匠人制作的蓝靛能放上十几年也不会变质,想染布的时候,取出需要的量,放在冷水缸中,再加上米酒待染缸里满溢靛蓝花的时候,就是可以开工染布的信号。

▲  缸里的靛蓝花开好了,染蓝才会有美好的颜色

靛蓝需要养。蓝染匠人们每天收工的时候,都要根据酸碱度来决定是不是需要给染水喂蓝靛,天气冷了要及时做好保暖工作,只有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靛蓝花才会开得越来越好,染出层次丰富,素雅凝重的蓝。

非洲染织师福法纳认为:“蓝染是活的,受到染缸中发酵的程度而有不同的色阶效果,而这些发酵都是细菌的作用。”

而这,和中国古人的制蓝匠人正不谋而合。

虽然只是用一种蓝色来染布,但蓝染却因为染水、氧化程度、温度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有着无穷的变化,也有着不可预测的美,就像世界上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两枚树叶,每一款蓝染自然是独一无二的。

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宫中就已设有专职官吏“染人“,来管理染色的相关技术与生产。后世的蓝染,基本上仍然遵循着最初的原始操作。蓝染的过程繁琐而辛苦,每个柒蓝匠人都有一双洗不干净的蓝色斑澜的手。

▲  布料入水,首先是绿色,然后才会呈现出蓝色

蓝染的颜色目前已可以发展出多达22色,从很轻到很暗。最轻的蓝色,就像不存在蓝色般淡,而最暗的蓝色几乎是黑色的。

除了美,蓝染还很实用,经染色后的布料纤维更为结实,这便容易理解武士的衣衬喜好蓝染的原因。而来自蓝草的天然色素还有防紫外线和驱蚊虫的功能,防虫、消臭,亦可抑制皮肤病。

▲  中国古人多著青衫

▲  而现代生活中,蓝亦是沉静优雅的象征

蓝在心理学上亦有镇定沉静心情的作用。来自自然的蓝染,尤其温厚沉静。

在过去二百年间,因为化学染剂的发明,蓝染逐渐式微。

老上海的阴丹士林布,便是由人工合成的蒽醌类化学染料染成。该系列染料有蓝、红、绿等多个色调,其中以阴丹士林蓝RS最为著名。因其颜色鲜艳,抗日晒和洗涤,自民国早期开始在中国行销后,便大为畅销,阴丹士林旗袍也成为当时许多女性的首选。

▲  老上海的阴丹士林布广告

曾经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木工、绣花、蓝染、制香、油纸伞、竹编,每一样都是以时间和专注力积累而来。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却都被不由自主地裹挟而去。

▲  染蓝后的手,都是这样沾满了洗不清的蓝液。染蓝的辛苦,也使得它成为现代不能接受的奢侈品

蓝染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人类与大自然仍和谐共处那个时代的产物。

没有大自然,人类如何自处。

我总认为,人一生的教育,仅仅来自学校和家庭、再加上社会还是不够的。

一个人一生应该有三位老师。一位授与知识。一位要授与为人处世的能力。还有一位老师,就是大自然本身。

从小家中的老人一定要教幼童的一堂课,就是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也要学会从中撷取资源用在生活中——手割伤了如何用一种森林里的树皮来止血、一种绿色的叶子可以把布染成蓝色、如何在适时的季节采摘可口的野果……等等,这些教育会像是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心中。

所以我们蒸纯露,做蓝染,夏天采来荷花做成荷花茶,冬天采来梅花做成暗香汤。所有这些不能赖以谋生的事情,都看似可有可无,或者杂乱无章。

由于不是匠人,做得的东西经常显得很拙气,与匠人熟练的工艺不堪一比。

▲  初夏乍至,我们也开始给衣衫和披帛染蓝,用古老的颜色和古人对话

它们来自中国古人。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中国古代的文人。这是一群娴熟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们。他们留下片言只语或者有趣的书,比如《秋灯琐忆》、《山家清供》、《闲情偶记》。

无法统计有多少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多少和自然相处的秘诀。

就如同终朝采蓝,不盈一掬,内中得失,惟有自知。

文字:任淡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