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东坡并立的西坡。

 菊斋 2020-09-15

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董斜川有一段点评古来诗人的奇论。他说唐以来大诗人可用地理名词概括,即“陵原山谷”。陵有杜少陵、王广陵、梅宛陵;谷有李昌谷、黄山谷;山有李义山、王半山、陈后山和元遗山;原只有陈散原。方鸿渐想加一个“坡”,即苏东坡,却被鄙视了。

其中的黄山谷,指的就是黄庭坚,可见在董斜川看来,这谷,比坡强啊。

元 钱选 西园雅集图局部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出自苏轼门下,所以合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在宋代诗歌史上,苏东坡又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学生与老师齐名,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上一次出现,是苏轼和欧阳修并称“欧苏”。“苏黄”之称足以见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并不逊于老师苏东坡——可以说他是西坡一样的存在,甚至于在整个宋代诗歌史上,这西坡的影响远超过苏东坡。 

苏东坡比黄庭坚年长九岁。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黄庭坚生于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其父黄庶是庆历二年(1042)的进士,舅舅李常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有这样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自幼聪颖,黄庭坚五岁时已能背诵五经。一天,他问塾师:“人言六经,何读其五?”塾师说:“《春秋》不足读。”黄庭坚说:“是何言也!既曰经矣,何得不读。”于是他用了十天时间,就一字不漏地把《春秋》背下来。要知道《春秋》大概有一万八千多字,黄庭坚的记忆在北宋背诵天团里,应名列前茅。七岁时,黄庭坚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诗》

英宗治平三年(1066),黄庭坚参加省试,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官李询读到黄庭坚卷中的“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二句,不禁拍手叫好,说“此人不特此诗冠场,他日当有诗名满天下。”黄庭坚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他到汴京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被任命为汝州叶县(今河南叶县)县尉,二十三岁的他从此步入仕途,开启为期三年的叶县县尉任期。

熙宁五年(1072),诏举四京学官,他考得优等,被任命为国子监教授,从此致力于诗歌创作。当时的著名诗人谢景初,读了他的诗后,大为赞赏,说:“吾得婿如是足矣。”此时黄庭坚已丧偶多年,听到此话,就去谢家提亲,于是谢景初成了他的岳父,开启了第二段婚姻。而他的第一段婚姻,同样是因为岳父的赏识而成的。嘉祐六年(1061),黄庭坚在扬州认识孙觉,凭借一番对《南山》和《北征》的议论,年仅十七岁的黄庭坚得到孙觉的赏识,后者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做了两首古风,投给当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以表仰慕。此前,苏东坡已在别处看过黄庭坚的诗,并大为赞赏,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所以他马上写了回信,还次韵和了两首,从此两位大诗人结下至死不渝的情谊,之间的诗歌唱和十分频繁,诗风虽不尽相同,但常相互切磋。 

元 钱选  西园雅集图局部

钱钟书先生曾言“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指的是宋代诗歌中典故运用的频繁,常以诗歌发表议论,体现一种思辨性色彩,这一点在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上尤为显著。

钱穆父曾出使高丽,并送与黄庭坚一支猩猩毛笔,于是有了著名的《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八句诗,句句用典,其典故涉及《华阳国志》、《水经注》、《礼记》、《易经》等十二种书籍,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这首诗借咏猩猩毛笔来说明为人处世应该有利于社会。猩猩之毛尚且能制成毛笔,有利于世,何况人呢?难怪清代著名的大诗人王士祯读完谓曰:“超脱而精切,一字不可移易。”在黄庭坚的这种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下,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黄庭坚被奉为宗师之一,其影响贯穿此后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就连南宋大文豪陆游,学诗也是从学江西诗派入门的。 

元 钱选  西园雅集图局部

除诗歌外,黄庭坚亦工于书法,以峻拔英挺见称于世,尤擅长行,草书,和苏轼同为“宋四家”。黄庭坚书法上从学颜真卿入手,对于老师苏轼的笔法更是推崇备至,从他的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而苏轼的《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

二人在书法上如师如徒,相互影响,风格虽然不尽相同,但胜在能够相融。 故而求黄庭坚作书的人络绎不绝,而他也总是欣然允诺。他替人题画题扇,分毫不取,有时是题的是即兴而作的诗歌,有时也写古人或同时的其他诗人的作品。甚至到了晚年,他寓居宜州破败的戍楼,仍然有人慕名前来求书求诗,他也尽量满足来访者的要求,用当地产的三个钱一支的鸡毛笔,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替求书者默写前人诗文,连《后汉书》中的《范谤传》都能全文默写下来。

元 钱选  西园雅集图局部

精湛的书法与高超的记忆与诗人的身份三者相结合,黄庭坚留下的书迹《华严疏》、《松风阁诗》、《廉颇蔺相如传》等成了后人临摹的范本,有的还名垂青史,成为不朽杰作。

元祐三年(1088),苏轼、孙觉知贡举,黄庭坚为参详,一起参加进士考试的阅卷工作。黄庭坚的名篇《老杜浣花溪图引》即作于此时,既是他的诗歌作品,同时又是他的书法作品。 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故衣未补新衣绽,空蟠胸中书万卷。探道欲度羲皇前,论诗未觉国风远。干戈峥嵘暗宇县,杜陵韦曲无鸡犬。老妻稚子且眼前,弟妹飘零不相见。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生绡铺墙粉墨落,平生忠义今寂寞。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黄庭坚的名篇《老杜浣花溪图引》 

黄庭坚 老杜浣花溪图引局部

黄庭坚一生极其推崇杜甫,视杜甫为师,《老杜浣花溪图引》倾注了他真挚的情感,以苍老盘曲、多骨少肉的笔法勾勒杜甫一生坎坷沧桑。、

诗中的杜甫其实是他自身的写照。黄庭坚曾和苏轼一样在在新旧党之争中徘徊起伏。新党胜,则被贬他方,旧党胜,则受诏回京。因而晚年的他总是辗转于贬谪道上,成为政治迫害的对象和受害者,其经历和杜甫别无二致。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曾召黄庭坚为校书郎、参与《神宗实录》的编订。等到新党代表章敦、蔡卞主宰朝堂,为打击旧党势力,便以《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为由,贬黄庭坚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又移置戎州,最后又因他写《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送到宜州管制。

崇宁四年(1105年),黄庭坚客死宜州。

一代文坛巨擘,从此陨落。是年,黄庭坚不过六十岁。 

▼世间 · 好物

作者:川泽妤

本文来自投稿,为菊斋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