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黄开才的随笔《无限深情——姑父张英维周年祭》

 黄石新东西 2020-09-15

      2020年9月15日,是姑父张英维去世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我和我的亲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他,在我的心里,也无时无刻不在打着这篇祭文的腹稿。

2019年9月15日,这是我和姑父张英维最后告别的日子,这一天的早上5点50分,死亡把他从我们身边带走了,尽管我有些思想准备,尽管三天前我们进行过一次长谈,但是,我仍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肝胆撕裂的悲伤,锥心锥骨的痛苦。天底下就是有这么多不能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的事实,他离我们而去了。  
姑父在鲜花丛中安详地躺着,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这是他生前的遗愿,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请求。我站在花丛边,透过满眼的泪水,凝视着他。大声呼喊道:姑父,您不要走啊!不要走啊!您睁开眼睛再看看我们吧!  
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了,他安祥地躺在那里,脸上露出从来没有的平静。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消失了。尽管诀别的伤痛难忍,但我还是要说声,姑父,您安息吧!您带着对党的无限深情,带着对亲人的无限眷恋,带着对同事的无限情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三天前的长谈,几十年的交往,一下子全部涌向脑海,象电影一样,不断地呈现……  
姑父张英维,原黄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1937年5月,出生于辽宁沈阳,1958年9月,从冶金部鞍山第一钢铁工业学校毕业,分配到武钢大冶铁矿。1965年11月入党。黄石,成了他第二故乡,他在这里整整工作生活了62年。  

(图左二为张英维在大冶铁矿工作时的留影)  
姑父临终前三天,我去医院看他。可能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拖着疲惫的身躯,兴致勃勃地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说,我这一生有三件引以为豪的事情:  
一是,我对党忠诚,没有二心。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死后只有一个请求,身上覆盖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让我永远陪伴着党。生为党的人,死也是党的人。他还委托儿媳向科协机关党委上交了一年的党费。  
二是,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个好老伴,相濡以沫,互帮互敬,共同生活了58个年头。有一个幸福的家,儿子、儿媳,孙子,女儿、女婿、外孙都很孝顺,事业、学业有成。  
三是,我有一帮朋友。我讲义气、重感情,对朋友真诚,做了不少善事,帮助过不少人,人这一生,不能忘记朋友,不能忘记友谊,更不能忘记责任。  
听了这些发自内心的、感人肺腑的话,我泪如雨下。这是一个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光彩一生的真实记录!  
姑父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事业。共产党员的许多优秀品质,在他身上都能看得到。忠诚磊落,无私坦荡,淡泊名利,勇于担当。他是怀着对党的无限深情,离开这个世界的……  
姑父长期任职于市委组织部,担任过审干科副科长,办公室主任。42岁就提拔为正县级。又长期在市科协担任一把手。身居高位,从来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谋过一点私利。他不贪不占,淡泊名利,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姑父的客厅里,他书写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激浊扬清”,这既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人生准则!  
对党的事业,他吃苦耐劳,競競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说,这一辈子为党做了不少事,有两件事最引以为自豪。一件事参与创办市委机关刊物《飞跃》。另一件事主持筹建黄石老科技馆和黄石青少年活动中心。  
1958年9月,也正是毛主席视察大冶铁矿的那一年,姑父来大冶铁矿工作。先任技术员,后任矿党委宣传部干事,并主办油印刊物《上游快报》。在那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年代,这份小报极大的鼓舞了工人们的热情和干劲,深受工人们的欢迎。就是这张小报改变了他的命运。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机关刊物《飞跃》主编吕浩,来铁矿组稿,看到这张散发着墨香的小报,眼睛一亮,问:“谁办的”?矿宣传部长刘德举答:“小张。这个小伙子是个中专生,(那时候中专生少,己经是高级知识分子了),有文化,既懂工业知识,又能写一手好文章”。于是,姑父调到了市委机关,时年23岁。  
年轻的姑父热情高、干劲大,工作就象一团火。下工厂,进车间,白天采访,夜晚写稿。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负责校对和发行。《飞跃》当时的影响非常之大,成为干部职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姑父既办好了《飞跃》,也收获了爱情,同市委打字员,也就是我的姑妈汪兰英结成秦晋之好。  
1984年,姑父由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调任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后任主席。上任第一件事筹建黄石老科技馆。当时,全市科技人员达3万多人,专业科技团体20多个,急需一个学习活动场所,建设科技馆己成当务之急。建科技馆需资金150万元,市里拨款50万元,但必须自筹100万元。这付重担落在姑父身上。他和市科协领导班子一商量,决定向市委立下“军令状”,确保完成筹资建馆任务。  

(图为张英维在科技馆建设工地上)  
立项、选址、筹资、开建,姑父马不停蹄开始工作,风风火火到处“磕头”。有时为了一个厂家资助1—2万元,白天找不到人,晚上登门。经常是吃了上顿,忘了下顿。多次进京进省,请求上级支持。有一次,我到位于老疗养院的科技馆建设工地,看到姑父正在顶着烈日,指挥施工,全身汗流浃背,就象一个地道的建筑工人。经过2年多的艰苦努力,一个较为现代化的科技馆建成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专门为科技馆题写馆名。当年科技馆就举办了《中国人造地球卫星展览》,观众达15万人,创造了我市展览史上的最高纪录。  
说起这些往事,姑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笑得是那样的灿烂,就象当年创办《飞跃》时的那个小伙子。  
姑父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有责任心、爱心,善良之心。在他身上,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得以充分体现。他是怀着对亲人的无限深情,离开这个世界的……  

(图为姑父张英维和姑妈汪兰英合影)  
姑父张英维,和我及我的夫人一家,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一家胜似一家。这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我的岳父,15岁只身从武穴来冶钢做工,他的师傅正好就是姑妈汪兰英的父亲。看到岳父孤苦零丁,年龄又小,便收为义子。这样,岳父便同姑妈汪兰英兄妹相称。岳父在黄石没有一个亲人,姑父姑妈一家就成了最亲的亲人。  
1969年5月,我的岳母因病去世。走时还不到40岁,丢下一女两男三个孩子。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岳父悲痛欲绝!不知以后的生活如何过下去。  
姑妈姑父一边安慰岳父,一边跑前跑后,帮助料理后事。三个年幼的孩子,又是姑妈的母亲和姑父姑妈,帮助照料,一手一脚地把他们带大成人,两家的感情非常深,走得非常密,就象一家人一样。  
姑父为人善良厚道。对我的一家给予了极大的关爱。有几件小事,使我至今难以忘怀。我的女儿出生后,姑父对她疼爱有加。每次去他家,都把最好的东西给她吃。从女儿呀呀学语开始,每次去,都给她量一次身高,一直到大学毕业。在姑父家的门框上,至今还留下了姑父亲手刻下的印痕。这些印痕,既是我的女儿身高的印记、成长的印记,更是姑父的一片关爱之心。如今,姑父人去了,印痕依在,她永远永远刻在了我们全家的心中。  
每逢节假日,我们必定要去看望姑父姑妈的。特别是春节,我都要自编自写一副春联送去。这个时候,姑父特别地开心,总夸奖我,今年的书法比去年又有进步了,春联的内容也写得更好了。他“恭恭敬敬”地把去年的春联,取下来,折叠好,保存起来。又“恭恭敬敬”地把今年的春联贴上去。我看到,姑父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显得非常地“虔诚”,不是说我的春联写得有多好,而是姑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看着他亲手保存的这一叠叠春联,我不禁潸然泪下。春联还在,人却没了。  
2017年中秋,照例是要去看望两位老人的。但中秋节过了,也不见我们的人影,电话也没来一个。姑父着急了,预感有什么事。忙叫儿子张革打电话。得知我生病住院了,姑父姑妈赶紧叫儿子儿媳开车,来医院看我。在他的心里,总是惦记着我们。  
姑父关心着亲人,怀念着故乡。来黄石有60多年了,很少回故乡。2019年5月,在一次体检中,姑父的肝胆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没在意,觉得80多岁的人了,免不了身体有毛病。又不想麻烦子女,也就没有及时去医院治疗。到了7月,姑父潜意识中感到,好多年没有回故乡,也该回去看看了,也许,他已经感觉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回故乡。在子女的安排下,驱车4400多公里,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见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给逝去的父母烧香磕头。他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宿愿,弥补了过去的遗憾。没承想,这是他最后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姑父是一个讲义气、重感情的知心朋友。凡是接触过他的人,凡是和他共过事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信得过、好相处的朋友。他是怀着对朋友的无限深情,离开这个世界的……  
姑父一生对亲人爱的深沉,对朋友披肝沥胆。为朋友做了许多好事、善事,帮助过不少的人。但他从没有求过回报,从不想麻烦别人,在他病重期间,多次说不要麻烦组织,不要告诉他人。  
临终前,反复交待,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通知他人。很多人都是从报纸上得到消息赶来的。姑父的一位同事,跟他开过多年车的司机小华,得知姑父去世,连夜从外地赶回。我看到,他站在姑父的遗像前,痛哭流涕,常跪不起。他说:张主席就象他的父亲一样,给予了他和他全家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小华从部队退伍后,是姑父把他从西塞农村,招到市科协,并留在身边工作,象对待自己的亲身儿子一样关心照顾他。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过节,我们请姑父姑妈来家里吃饭。吃完后,姑父说要带一些饭菜走,我问带给谁?姑父说,司机小华节日加班没饭吃带给他。这就是姑父,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对一个下属,是如此的关心,连没有吃饭这样的小事,他都记在心里。怪不得小华哭得象个泪人一样,怪不得说张主席就象他的父亲。小华能遇到这样的好领导真是他的福气。原科协副主席张卫平,说起姑父,也是泪流满面。他说:“是张主席一手一脚帮助我、教育我、培养我,把我推荐到重要岗位上锻练成长。可以说,没有张主席的培养教育,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是啊!姑父真是一个对朋友、对同事、对下属当有情有义的人。当得知原市科协主席王宗栾因病去世,他特地和姑妈一起去殡仪馆,为王宗栾送最后一程。实际上,姑父此时己染上重病了,但他总想着别人的好。姑父有个记日记的习惯。在2019年5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王宗栾为人善良,乐于助人。2006年93岁高龄的岳母去世,他给予很大帮助。他对科协老干部工作很重视,做了不少好事。尽管我们都是80多岁的人了,仍然坚持去殡仪馆为他送行。人,不能忘记朋友,不能忘记友谊,更不能忘记责任。”姑父说得何等地好啊!从这篇日记中,我们看到了姑父对朋友是如此的真诚,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纵观姑父的一生,我以为,对党的无限深情,对亲人的无限深情,对朋友的无限深情,构成了他83岁人生最亮丽的色彩,成就了他83岁人生最动人的篇章!  
姑父,您没有走!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姑父!  

                            2020年9月15日  

[今日头条]杨晓波市长的骨灰今日安葬于武汉石门峰文化纪念园,黄开才的散文《晓波市长二三事》

黄开才,大冶保安人。奔七路上,不断前行。蹉跎一生,五味杂陈。当过兵,务过工,从过政。退休前,写点新闻,聊以安身。退休后,写点散文,得以怡情。出过几本小集,慰以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征稿启事:

1 、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收藏、书画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