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红泥小炉 | 作者:多多

 大河文学 2020-09-15


红泥小炉
文/多多

在冬天,谈起红泥小炉,会有温暖的向往。红泥小炉于我,更是情有独钟,心怀满满的回忆。

初中时,一到冬天,我下了晚自习课,常浑身发冷,手脚冰凉。这时候,妈妈就让我坐在高高的灶台上取暖,温课背书。记忆里灶间总是弥散着白色的雾气,还有食物的香味。而在那团雾气里,我看不清妈妈的脸。我不知道她清秀的脸庞在岁月的打磨中,何时添了皱纹,何时又长出了老人斑。

年少之时,一到冬天,我的手就会长出冻疮,红肿得老高,还常咧开大口子,鲜血直流。妈妈为了给我疗伤,寻了无数偏方:把萝卜切成片,煮了敷在患处;用瓜篓煮水,薰泡;刚红肿时,用煮好的辣椒水泡洗等等。但种种方法,都没能让我摆脱冬季生冻疮的煎熬。此时,妈妈便会心疼地埋怨我:“都是小时候你太任性,大冷天非要趴在学校的乒乓球案上写作业,落下的这个毛病。这可怎么是好?”

长大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冻疮也痊愈了,可我总会想起漫漫冬夜,妈妈陪我读书写作业的日子。

还是上中学时的某个冬日,我崴了脚,不能好好上学,就在家歇息。那时外婆还在,她亲手纳了鞋底,给我做了双棉鞋,模样虽不好看,却是她一针一线用棉花缝制而成,非常暖和。有天,我在炉子旁不知不觉睡着了,居然把鞋子烧破了,露出了白色的棉絮。这件囧事,让我成了全家人的笑柄,也让我失去了外婆精心缝制的爱心棉鞋。

对于小火炉的记忆,平生只有一件恐惧的往事。那时家家户户都用煤球取暖,因为安上了排烟筒,晚上封了火炉,却并不搬到室外。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和哥哥、姐姐煤气中毒了。哥哥住在西屋,我和姐姐住在东屋,是哥哥挣扎着爬到门口,拔掉了门栓,救了大家一命。爸妈把我和姐姐抬到了屋外。姐姐最严重,发现时她已昏迷。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难受地只喊了一句:“我是不是要死了?”便在巨大的恐惧中失去了知觉。

最近这几年,有了空调、电热扇,人们取暖的方法越来越多,小火炉用得越来越少了。我始终喜欢用炉子的感觉,难道因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句诗吗?平平常常的小火炉,给我平淡的日子平添了多少诗情画意啊!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豪情和相知也在小火炉旁滋生开来。

一到冬天,我就会把炉子生好,炉火烧得旺旺的。因为整整一个冬日,小火炉就是我惟一的陪伴。无数个午后,我和红泥小炉相依相偎,它给我温度,我给它相守。我们已如家人,贴心又有温情。

没有阳光的午后,街道萧索,狂风拍打着落叶,我便关上店里的玻璃门,隔离了屋外的寒凉,一室温暖,一屋花香。我沉浸在自己的时间里,并不期盼有客人登门买花,只想沉溺于温润的气氛里,不想被人打扰。最爱大雪纷飞时,烧开了一壶水,手握一卷书,可读可不读;听一首曲,用心或无意;更愿意发呆,有时倦意袭来,蜷在椅子里便睡着了。这样的日子,对生意来说是无益的,但我喜欢这样的随意和恬适。我愿意这样一直发呆,坐到地老天荒。

 犹记那一年的冬日,好友丽不再打理店铺,一下子闲了下来,她便时常来我这里聊些家常,聊些往事。我们在炉子上煮上一锅冰糖红枣枸杞汤,长长的一个下午,一直聊到天色渐暗。屋内的百合不动声色地开着,我们回忆着旧日往事。那青春里惊天动地的爱恋和隐忍不说的相思,那些惆怅,在人到中年的今天,显得单纯而又难过。那时痛苦到不能自拔的旧事,如今在心里起不了一丝波澜。一切都过去了,不动声色间,流年更迭,此时炉火映红了两张桃花般的笑脸。我们还是那么要好,谁也离不开谁,这就够了,足够了——我的青春里有她,她的青春里有我,便是最好的。

 一个人时,也会在炉子上熬一锅红豆薏米水,都说薏米有美白祛湿的功效,我也就尝试着去跟随众人,好奇让我的生活在暖意中有些许诗意。有时会在午饭时间去上课,归来时已过了饭点。炉子上,他特意为我留好了饭菜,一推门,我就闻到了米香和菜香。这热气腾腾的饭菜不仅温暖了饥肠辘辘的肠胃,更为我填满了细碎的小幸福。美滋滋里,我体味着来之不易的理解、包容、关怀和宠溺。岁月静好,也不过如此。

 更如今日,隔壁邻居给了蒸好的红薯。我切了薄片,放于小炉上微烤,甜丝丝的香气,溢满小屋,勾出了味蕾上的馋虫。我随心拍图,发给好朋友们,和他们一起怀想往事,引发共鸣,也会生出两两相悦的欢欣。我就是用这样的小时光,小片断充盈着日子,丰满着记忆,给余生留些念想。昔日好友来访,我们围坐小炉,无需多言,彼此心照不暄,年轻时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是多么珍贵的记忆。无需说爱,静静地陪伴,已胜过了万语千言。

小火炉的日子快要一去不复返了。它也是到了暮年,芳华将逝。我多么留恋这些蕴含着温度的日子,让我的冬天没有一丝凉意。在我昏昏欲睡,冗长又单调的午后,它如痴心爱人,一直静静地守护和陪伴着我。

 红泥小火炉,有着一代人的记忆,安放了很多人的童年趣事。在游子眼里能生出乡愁,在诗人笔下则写成了锦绣文章,氤氲着古意;而在我眼里,它始终是爱,是暖,是家的味道。别了,旺旺的炉火;别了,带着香气的烤红薯,焦馍片,以后的日子,它也许只在记忆里弥漫着温暖和芳香。

天色已晚,大雪欲来,你我再一起围坐红泥小炉旁,共饮一杯,可否?

作者简介

尹喜梅,笔名多多,河南省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

出品:大河文学dahewenxue

大河文学,为您每日推荐值得深度思考的文章!

编辑微信:44991299

图片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