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故乡 作者:卢新芳 走过一道岭来,跨过一道弯,前面是清粼粼的水,头顶是蓝莹莹的天。一沟沟一洼洼的核桃树,河面一条条打鱼的船。这就是我的故乡——如今的大峪镇王拐村,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王拐村北依巍巍王屋,南临滔滔黄河,整个村由三五座山岭组成。山脚下东西两条小溪,潺潺向南流去。小浪底库区建设时,村里有三分之一居民搬迁。记忆中的村子,“山坡头上土薄,风吹尘土飞过;山下哗哗水流,山上吃水贵如油。”山高路险,从山脚下挑水,来回个把钟头,村里人的饮水,全靠半山腰不知多少年前废弃的小煤窑里取水。几十户人家,百十口人,小煤窑洞里的水,不是汩汩地往外流,而是“滴嗒、滴嗒”一滴滴的往下掉。孩子们的童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每天天一亮就被家人赶到这里,一人一只桶、一个取水的瓢,待点点滴滴的水汇成一小滩,赶紧舀到自己的桶里。大家把桶排成队,先到先取,往往夜幕降临,最后一个孩子才能盛满一桶水,我们美其名曰“等水”。这让我想起库区河面上停留的水鸟“老等”,她那样安静,那样执著地站立在那儿,是不是我们这些等水孩子的化身?她在续写着我们等水的故事吧!后来政府调研到村子里的饮水困难,就号召大家“修水窖蓄雨水”。在田边路旁雨水易汇集的地方,先打窑洞再做防漏处理,至此家家户户都修筑了一两个水窖,待到夏季蓄了水,以后就敢敞亮亮的用水了。那时母亲把陪嫁的红漆柜和一对椅子擦拭得锃亮锃亮,把娃娃们的衣服浆洗得干干净净,就连爷爷喂的小毛驴也放肆地饮上小半。爸爸种的瓜、哥哥栽的秧、姐姐种的花儿都“美滋滋”地喝了顿“饱水”。再后来,政府又在村子里引来了自来水,水龙头轻轻一拧,甘甜清冽的王屋山泉水“哗哗”地流了下来。那飞溅的水花映着人们的笑脸,连山村的空气都弥漫着幸福和温暖。 小时候,村子里的老人捡山上的一种火石,在铁器上撞击溅出火花,平时他们吸烟、烧火做饭都是这样取火的。后来有了“洋火”(火柴),点燃煤油灯就方便多了。女人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缝补衣服、纺花、织布;孩子在煤油灯下读书写字。简单的煤油灯,只要有只玻璃瓶,一个铜钱,一根灯芯,添上煤油就成了,但它燃着时冒着黑烟,往往熏得人两只黑鼻孔,还带两撇黑胡子。上档次的有灯座和挡风玻璃罩,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旁边有一个可控制灯火大小的齿轮,关键是挡风,不熏人一鼻子黑。条件好的家庭,是有一台“马灯”的,马灯就气派多了。不但能挡、防风雨,而且有铁质的钢架,中间有玻璃罩,原是骑马夜行时挂在马身上的,所以它只在户外显身手,是灯中的“伟丈夫”。记得我家有个“马灯”,让之登场的时候,一定是有要事或不一般的人物出现了。有一次,我半夜肚子疼得直冒汗,妈妈急得不轻,她果断地背上我,让哥哥挑上“马灯”在前面带路,赶往另一座山上的“郎中”家。在漆黑的夜里,那一抹“桔黄色”的光,照着我们娘仨,深一脚、浅一脚前行的路。时至今日,每次看到黑夜里的亮光,都会让我心中莫名的激动。村子里有台“公家”的“汽灯”,这种灯与马灯相似,但气势更足。它点亮时,光线亮,照亮的范围更大,它只有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还有谁家里有红、白事时才亮起来。九十年代初,村子里架电线杆子,要通电了。一卡车水泥杆运到村外的大路上,村长大喇叭里吆喝全村青壮年,拉上平车,带上绳子,大家齐心协力树电线杆子。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没几天功夫,山头上、沟岔里,电线杆玉树临风。乡亲们在白炽灯的照耀下,眯着眼睛,使劲地瞧着,真想弄明白这神奇的玩意究竟是怎样发光的。 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事,就是听“瞎子说书”,看“露天电影”。先说“瞎子说书”吧,每到冬天,昼短夜长,我们都盼望着“河南瞎子”来说书。在大队部的窑洞里,早早围满了人,中间的那把椅子,是留给说书先生的。他带把二胡,一副快板,一只大鼓。“先生”眼瞎,但他仍目视前方,显“炯炯有神”状。说到大英雄出现时,表情夸张,声音洪亮,大鼓猛击一通。听者无不汗毛倒立、神情肃然;说到孤女冤情,弹拨二胡,声音嘶哑,如泣如诉,把柔弱女子半世苦命呈现出来,让人情不自禁、泪流满面;说到顽劣小童滑稽可爱之处,轻打快板,模拟童声,逗得人忍俊不禁、哄堂大笑。每当谢幕,我都不忍看“瞎子先生”那空洞的眼睛。众人散去,他摸索着拐杖,像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兵。我一直担心他会不会跌到山沟沟里、山崖崖下。 再后来,“露天电影”的出现,给我们巨大的视觉冲击和无边的知识扩展。吃过饭我们早早地就围坐在放映机旁,一束光里竟有那么多的神奇画面和人物,趁放映叔叔不注意,把手插进那道光里,顿时屏幕上有个手影。正聚精会神观看的人们都“啊”的一声叫了起来,倒吓了自己一身冷汗。印象最深的是《神奇的九寨》,这部电影好像说九寨原来是个缺水的地方,人们都被干旱所困。有个美丽的女孩为了救寨子里的乡亲,用生命跟水神搏斗,最终牺牲了生命,获得了水源,顿时有了满山遍野的绿树和红花,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那时候,我们的村子干旱的也像电影里的九寨,我每天都琢磨着山村里的水神在哪里,如果牺牲了自己,村庄也能鲜花绿草、河水潺潺,我是准备去战斗的。后来,不知怎样这一壮举也没能成行,但想到某个影片曾给幼小的我带来的无畏和梦想,还是深深地感谢那个时代的电影。 时代在变迁,我们的小村子也在变迁,变得山更绿、水更青。不变的是人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和山里人的纯朴、热情的品性。 王拐,我的故乡,我的根,你的孩子们一生都不会忘记你,你是我们灵魂最宁静最温馨的安放之处,更是我们最甜蜜最深远的记忆之源。 责编:清风۰制作:陈娜۰图片:网络۰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