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楼遐想🍃 🍂 🍃 作者:李翠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知道黄鹤楼,是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所得。去年四月中旬,我们一行二十五人到达武昌,去参观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的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根据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是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在长江边的夏口城建此楼,起瞭望预警作用。三国统一于晋后,黄鹤楼的军事意义也逐渐淡薄,慢慢演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因其能登高而望滚滚长江东逝,遂成为众多迁客骚人文人墨客的抒情咏志之地,“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黄鹤楼东方“楚天极目”、“帘卷乾坤”;南方“南维高拱”、“势连衡岳”; 西方“气吞云梦”;北方“北斗平临”、“云横九派”。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看着百舸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岸在前的情景,才真正理解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含义:“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只剩下一点影子,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舟随行,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站在黄鹤楼上,我想到了岳飞,想到了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我不知道岳飞后来有没有:“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但他的爱国情怀却深深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尽忠报国”已成为中国人激励自己和教育后代的典范;“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抗战期间,《满江红》以其低沉雄壮的词曲,感染了中华儿女,使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站在黄鹤楼上,我又想到了爱国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我可以自豪地告诉陆游:新中国成立了,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治的局面,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中国不仅空前统一,而且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你们的爱国精神,是激励后人努力奋进的动力! 站在黄鹤楼上,眺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才理解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乐观情怀和壮志豪情! 桥是建筑,也是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既要有实用价值,更要有历史意义。回溯千年,“中国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曾长期经历着“独孤求败”般的“高手寂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独占绝巅、俯视万千后辈。时至今日,仅在长江干流上,便先后有135名“小兄弟”与武汉长江大桥守望相助;而放眼全国,一座座大桥早已翻山越岭,穿江过海,变昔日天堑为今日追梦之坦途。 - E N D - 责编:清风۰制作:陈娜۰图片:网络۰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