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坟 几世情 | 作者: 魏冬林

 大河文学 2020-09-15

一座坟  几世情

作者:魏冬林

今年清明节,远在山西太原的晋保、小晋、晋朝三位叔叔和几位姑姑拖家带口,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看望自己的先人。我和家人陪同远道而来的亲人一起扫墓祭奠。鲜花、供果、糕点摆满了墓前的供桌;缕缕青烟袅袅升起,我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

小时候,逢年过节,除了给我的祖上上坟外,还要给一座陌生的坟茔烧纸、磕头。这座坟不大,矮矮的,秃秃的,没有墓碑,不知道里面躺了什么人。冬春天还好说,可到了秋天就麻烦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像整齐威武的士兵,样让人望而生畏。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划得身上道道口子才找见那座坟。问我奶奶里面埋葬的是谁,她说是我的一个曾祖。曾祖是什么,小孩子家搞不懂,也不想搞懂。后来,由于修建陵阳大道,这座坟就迁移到了村西的一块土地上。每年的春节、清明照例会有人来祭扫。

随着年龄的增长,墓主人的身份逐渐被揭开。他和我的祖上不是亲戚,但两家在一起相处的非常融洽,经常互通有无,亲如兄弟。后来,军阀混战,烽烟四起,生计实在无法维持了,这家就把女儿嫁给了南关一户人家,带着两个儿子远走他乡。后来,老父故去叶落归根葬回原籍;他的两个儿子经过不懈的打拼,在山西太原安家落户,开枝散叶。

这家的女儿,就是我的巧珍姑奶。我对这个姑奶的记忆非常清晰。小时候,她经常来我们家,每次她来,家里内外就处处欢声笑语。巧珍姑奶很和蔼,很幽默,对小孩子视如己出。她除了给我们带糖外,还给我们讲故事、说儿歌。我听得津津有味。尽管岁月流逝,但很多儿歌我仍然记忆犹新:“丫丫牌,插花来。花呢?卖了。钱呢?猫衔了。猫呢?上山了。山呢?山塌了……”我的姑奶啊!您可知道,在当时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日,她撒手人寰含笑而去。那时我正上小学。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天降大雨,暴雨如注。我向老师请了假,想送她最后一程。可由于交通的不便,最后大人们没有带我去,我一整天闷闷不乐,并为此失望、懊恼了好多天。

曾祖的长子叫君怀,次子叫君银。他们都继承了林州人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优良传统,很快在各自的行业崭露头角,在山西太原拼得了一席之地。1989年暑期,我到太原去玩,还曾到君银爷爷家,受到了老人家的热情款待。多年来,两位老人家一直有个愿望:回老家看一看。可直至耄耋之年也未能如愿。两位老人家带着深深的遗憾长眠在了他乡的土地上。弥留之际,他们再三嘱托自己的儿子晋保、小晋、晋朝一定要回老家看一看。

老家的坟茔一迁再迁。2000年前后,由于西地要建造居民小区,坟茔被迁移到了大岸下。大岸下,顾名思义,坡陡谷深,道窄难行。我清楚地记得逢年过节上坟的时候,我的父亲和叔叔总要再到大岸下走一遭。我父亲经历过一场车祸,走路腿脚不便。但他每次都要坚持自己去。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阴晴雾雪,从不间断。

2016年,我们村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所有的坟茔一律外迁。村委会选择了水磨山村北一座名叫王帽山的山坡。远远望去,此山好像是古代官员戴的官帽子,故此得名。背靠青山,面对洹河。不说是风水宝地,但先人们有了一个免受世人惊扰的清净之地。

多年来,晋保等三位叔叔和姑姑们不是不想自己的先人,只是由于山西、河南山高水长,交通不便,加上自身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成行。这次回乡弥补了多年的遗憾,而且也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愿我们的先人像这大山一样青山不老,愿我们两家的友谊像这洹河一样绿水长流。

◆ ◆ ◆  ◆ 

责编 | 远岫

编辑 | 陈娜

审核 | 凌霄

图片 | 网络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 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