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谒杜甫草堂 | 作者:任芳

 大河文学 2020-09-15

拜谒杜甫草堂

作者:任芳

对成都的向往,不只是馋涎欲滴的小吃,也不仅是玉林路上的小酒馆,更是杜甫草堂的吸引。2019年7月中旬的成都之行,我专程到位于青羊区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拜谒。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提到的便是。历史上草堂几经损毁,几经重建,1955年,新中国成立了杜甫纪念馆,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诗人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是他漂泊的一生相对安稳的时期。有亲友接济,小儿绕床,享受天伦之乐,亲近美丽的大自然,诗兴大发,写下了240余首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包括描述浣花溪优美景色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轻松自在和空灵,也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情怀。虽然远离战乱,依然忧国忧民,杜甫在这段时间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诗篇如《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走进占地约300亩博物馆,景色清幽雅致。“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荷花池里亭亭如盖,体形硕大的锦鲤自在游曳,风里透着阳光的味道和花草的清香,园林设计完整保留着明清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古朴典雅,布局工整。

草堂旧址自然是中心景点,依据杜甫诗句描写和明代复修格局于1977年重建,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三间茅草屋坐南朝北,屋顶是厚厚的茅草,竹耙做挡,黄泥抹墙,四壁皆透光,家具极简陋,诗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汲取浣花溪赋予的灵感,才思喷薄,大放异彩,真乃“诗圣”也。
当年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便是“花溪”了。今天的花溪,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有游客在此诵读诗句,上传抖音视频;更多的人在这里驻足留影。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柴门”,是一个低矮简陋的院门,门上匾额“柴门”二字为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这里每一处都是珍贵的文物和宝贝。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梅园位于杜甫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自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呼应,透过月洞门,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可惜这个季节里梅园青青,不见梅花吐蕊,想必冬天时,满园花开,香气四溢,别有一番意境。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直到临终前,杜甫仍希望回到草堂,这个给他留下太多美好回忆的地方。往事如烟兮,不可追,今日之中华盛世太平,倘若诗人穿越千年,生在今朝,该不会再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情了吧?


作者简介:任芳,笔名浅秋。赋闲在家中年女子一枚,爱生活,爱阅读,文笔生涩,然感情真挚,请多指教。

▼▼

责编 |王芳    编辑 | 王世杰   图片 | 网络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 "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