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蒸 菜 | 作者:刘太年

 大河文学 2020-09-15

         

把面与菜搅合在一起,上笼蒸熟,就叫蒸菜。当然,这是河南当地人的叫法。在外地,有人叫它“麦饭”,有人叫它“菜疙瘩”等等,不一枚举。

农村人爱吃蒸菜,大概有这几种原因:一是它耐饥。冒尖的一大碗蒸菜咽到肚里,再喝点儿小米汤灌灌缝儿,只感觉肚里头实实在在的得劲。吃了这碗蒸菜,不管你是去抡撅头还是拉架子车,半晌不用再吃馍,就能顶到下一顿吃饭,没有问题;二是因为它的味道盈人。蒸菜所用的菜,一般都是时令菜或味道浓郁的菜类,有一种自然的清香。如果再捣些蒜泥,滴几滴小磨香油,那就更是爱不释“口”了;三是这些原材料都不值钱,吃到肚里,只要不胃疼,那是绝对不会心疼的;四是,蒸菜还有个潜在的好处,就是营养。不过,农村人不太在意这个好处罢了。

当今社会,国泰民安。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自然就把生活的重心从“凑合型”转移到“享受型”上来。

就说春天吧——现在的人们,一年四季里,最巴望的就是春天的早些到来。和风丽日,舒身舒心。什么春游、踏青、赏绿、看花……文人靠春天抒发诗情;墨客靠春天泼洒画意;美女靠春天展示身段。就连不认字的大老粗也会站到沟渠边,面对茫茫春景感叹一声:卧槽,这咋恁美嘞?美得没法说!(不是没法说,是不知道咋说。)

其实,以前的春天,日子并不好过。人们不是巴望春天,而是害怕春天。从畜类来说,有“三月羊,撂过墙”的俗语。说明畜类在春天没有吃的,都瘦的要命;从百姓来说,生产队头年夏天每个人也就分那百八十斤麦子,能吃到过年都已经很不错了,春天哪还剩有吃的! 下来的日子,完全靠勒紧裤带,或者是每天少吃一顿饭,来硬往麦天里熬。“青黄不接”这个词儿,就是专门给春天没有粮食吃的那段时间准备的。

好在,春天里的各类草木都相继萌芽开花,给饥肠咕噜的人们提供了做蒸菜的绝好机会。什么白蒿苗,面条菜,构絮絮,榆钱,槐花……都是做蒸菜的上等原材料。

现在的各大饭店里,都把蒸菜这个土的掉渣的吃食当成时髦,作为主打招牌菜,写到吧台的显眼处吸引客人。尽管那价格高得离谱,也不乏慷慨者解囊。

母亲在世时,与人为善。一天,她蒸了蒸菜,刚吃一口,感觉好吃就想到了和别人分享。东院,母亲叫二嫂的我的二大娘,八十多岁了一个人生活,她好吃蒸菜可没能力去做。母亲就送一碗过去,给她尝尝。

母亲端了蒸菜走到她家里,叫了几声,屋里没有应答。又叫,就听见从厕所里传来微弱的哼嗨声。母亲急忙进去一看,老太太摔倒在了厕所的地上!浑身是土,直打哆嗦。问她,连她自己也说不清在地上躺了多长时间。母亲把她抱起来,放到床上,又是擦洗又是喂饭,这才慢慢恢复。试想,如果不是母亲送蒸菜过来,我那可怜的二大娘,还不知道会有啥不测呢!

本家的桂莲婶,年龄不大竟溘然离世。孩子们悲伤难禁,出殡那天,在妈妈的灵前摆满了美馔佳肴。是供妈妈享用,也是来慰籍自己那颗孝母的心。失去老伴的全叔更是接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无情打击。白天茶饭不思,夜来泪湿孤枕。那天,全叔看见堰边的构絮絮开得正繁,便立刻联想起老伴爱吃构絮絮蒸菜的事。全叔就毫不犹豫地捋了好多。第二天一大早,做成蒸菜,调好,用保温饭盒盛上。是全叔一个人提着那蒸菜,拨开坟地里横在眼前的果树枝条,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老伴的坟前。大地风习习,遍野静悄悄:

“桂莲,我来看看你……”

“给你拿点儿蒸菜,构絮絮蒸的。”

“我知道你待见这个,快吃吧,你看,还热乎着呢!”

“医生说过,你这病,吃东西不能太咸。我尝了,不咸。”

“你还记以前,咱俩一天三晌去地干活,忙。你好吃这蒸菜,总是没空捋构絮絮,也没空做。现在我有空做了,你也有空吃了,你可要多吃点,啊,桂莲!”

“哎,想不到啊,前些天咱们还是一起吃饭,一起说话……这会儿,你咋躺到这儿啦?”

“桂莲,咋只是我说话,你咋就不吭声了呢 ! 咹?”

…………

空房冷月人西去,

思妻望断白云飞。

此时此刻,只见新坟前的这位白发长者,孤零零地面向亡妻,涕泪横流,仰天恸哭……


作者简介:刘太年,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人,曾在西安商业部门工作,担任过团支部书记、行政经理、工会主席等职,现已退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