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血者日征文|我那红红的“献血本”|作者:刘 朴

 大河文学 2020-09-15

我今年66岁。说起无偿献血,那是近20年前的事了。如今想来,仍然被那种“造福社会、利己利人”的亢奋和激动所感染着。

那是2001年5月。我结束了长达3个月的三峡考古,从宜昌乘20几个小时的火车回到家。回来的第二天,就听说单位正在组织无偿献血。是上级统一布置的,要求各单位都要按分配的指标,安排人参加。那个时候,人们对献血这事儿还没啥认识,有人甚至恐惧甚至抵触,所以事到临头,有人打退堂鼓了。我一听,想到宣传上说的“献血不仅惠及他人,对自己的身体也有好处”,立刻报名。可是到了县医院,一检查,血压是大压105,小压80,“压差”小,不合格。

回到单位我一琢磨,也许是我长途坐车,旅途劳顿,血压才显示不正常吧?安心地休息两天,好好睡一觉,再去试试。第三天我又去,哈,血压正常了!

那是县城里从上到下第一次大规模组织无偿献血。县医院大楼里,楼上楼下都是人。我们初选合格的,在大厅里等候;不合格的就回去了。我当时是什么心情?兴奋,还有些紧张。听着护士一个个地点着名,人们一个个进去又出来,就像什么单位在招聘面试似的。

快到中午下班的时候,终于叫到了我。我忐忑不安地走进那间四面皆白的屋子,看见戴着大口罩的护士,坐在那张舒适的椅子上,在和护士轻言慢语的交谈中献出了200毫升鲜血。我一点儿也没紧张!出了医院,我找到电话亭,给妻子打电话:“我献血了!午饭给我炒鸡蛋!”

说起当时是什么想法?看到有人打退堂鼓,我竟有些慷慨悲壮。我想参加献血,一方面证明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也想让自己的“一路成功”再加上一笔。所以,献出自己的一份热血,不仅仅是光荣啊。

大约10多天后,我收到一个印着爱心的信封,里面是简短的一封信:“您献出的健康的鲜血已经输入病人的身体。感谢您献血救人的崇高行为!”啊,我的血是健康的!我为治病救人做出了贡献!我幸福,我自豪,我快乐!

这之后,无偿献血不再由政府组织,而成了老百姓的一种自觉行为。我每年都去献一次血,每次400毫升。在献血过程中,不仅找到了健康幸福的感觉,还为帮助他人收获了快乐。

2004年5月7日,我在“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献了血,第二天就赶赴保定,参加河北省长城调查。9日下午,我们到了易县紫荆关,在拽着柴草攀爬关城的过程中,一点儿也不费劲,所以我觉得我的献血对于行动没有影响。保定市文物局的一位美女科长听说我献了血还来爬长城,赞许之余吩咐饭店老板:“煮大枣汤,给我们这位英雄补补!”哈,自豪啊!

后来,承德市中心血站办了一份报纸《承德献血》,我成了特约通讯员,经常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为他们写稿。每当收到这份装在厚厚的信封里的报纸,都会受到周围同事的赞许。

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多,我那个红色的“献血本”上的内容也丰厚起来。我把它当作自己的光荣记录,珍藏起来。

印象最深的那次献血,是在承德市中心血站。

那是个生机勃发的春天。承德市中心血站召开《承德献血》创刊3周年座谈会,我被邀请参加。开会之前我对自己说,参加这么专门的会议,必须献一次血,这是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的!

在中心血站那宽敞明亮的屋子里,我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熟练地挽起袖子,让护士把雪亮的针头刺进血管。啊,那位年轻漂亮的护士竟然知道我的名字!我更增加献血的兴趣和热情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血站领导和开会的同仁都对我现场献血的行为赞赏有加。我脑瓜子一热乎,问他们:“献了血可以喝酒吗?”他们说没有影响,于是我大口喝酒,大声说话,让那亢奋和激动持续了好久好久……

好多年过去了。无偿献血的事业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认可。县城中心广场上停着一辆白色的献血车。每当看到献血的人们出出进进,我都生出无限感慨:这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啊!

大河文学“愚公杯”世界献血者日全国征文大赛


作者简介:刘朴,河北省承德县博物馆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