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解析

 大河文学 2020-09-15

中国名山大川很多,为什么王屋山能够独占鳌头,为我国道教“天下第一洞天”,雄居第一呢?

一、天地之中

《史记》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上古时期,唐尧建都平阳(今山西襄汾)、虞舜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禹都阳城(今济源曲阳)或安邑(今山西夏县),殷商都城在安阳,周朝都城在洛阳,这都是(三河)天下之中的地方。《史记》说的河南,以黄河之南的洛阳为中心;太行山与黄河中下游之间区域称河内,以古南阳为中心;黄河中游大拐弯以东的中条山、王屋山周边区域称河东,以运城为中心。河东、河内的分界线就在王屋山下的太行轵关第一陉。王屋山正好处于三河地区的核心位置,为“天下之中”,是上古时期“王者所更居”的地方(王者更居,意为帝王变换居住),故称为“王者所居之山”。王屋山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禹贡》又是其中《夏书》里的一篇,说明王屋山至少在夏代时期已经定名。济源古称原,曾经是夏代的都城,《竹书纪年》有少康十八年迁原、帝杼居原的明确记载 ,这就进一步证实王屋山,即“王者所居之山”,是“王者之山”。

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水》说:“江、河、淮、济为四渎。”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尚书·禹贡》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禹贡》说,古代济水是条源于河东,流经河内、河南,跨河入海,起伏不定的泱泱大河。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尔雅·释言》:“齐,中也。”古时候齐通脐,引申为中央,济水也即“天下之中”的地脐之水。《列子·周穆王》载:“四海之齐(脐)谓中央之国。跨河南北,越岱东西,万有余里。”《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王大有先生还在《三皇五帝时代》里说,女娲伏羲在王屋山下筑凤城,建都于此。这种说法或许并非空穴来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明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可见直到周代,仍将华夏祭祀伏羲与济水之神视为一体。历代朝廷祭祀水神的国家大典在济水之源四渎同祭(即享天子之礼),济渎庙的祭祀和建筑规格都要高于江渎、河渎庙。就是因为济水是大地中央之水。

当然,与古希腊“世界之中心”“地球之肚脐”一样,中国古代所谓的“天下之中”,也由王者自以为是的因素来确定,可这在当时却是古代先民坚信不疑的共识,否则王屋山、济水的名称,甚至中原、中国的概念便无从谈起。而且随着古代都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日益强化,以致逐渐形成中央王朝的统一礼制,济水之源的王屋山也就成为我国上古时期的“天下之中”了。

二、道学之源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说,中国上古文化一统于“道”。古时候由于科学落后,人们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于是便产生鬼神崇拜:天有天的神,地有地的神,人有人的神,万物有万物的神,天地万物一体同根,即所谓“道”。这些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贤哲崇拜,都属于中国古代原始信仰范畴,并无专书可考,自司马迁说:“黄帝者,学者之共术也。”《史记》裁定中国文化的渊源从黄帝开始,到老子五千言《道德经》面世,后人遂称道教为“黄老之学”,其灵魂就是“道”。道教是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由上古时期的原始崇拜和后来的方仙道、黄老道发展而来。这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一种文化传承,它自觉不自觉地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道德经》就是关于“道”的论述的经典,其含义博大精深,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直到今天仍被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之所以尊“昆仑乃万山之祖”, 就是昆仑虚是中华始祖居住的地方,是人类发展的源头。原始人类不能抵御洪水,不会制衣盖屋,只能寻找山洞栖身,昆仑虚就是原始人首选。王屋山下丘岭地带是人类从山地转移到平原的“根据地”。故我国古代十分推崇昆仑(丘或山),也可以说昆仑文化是道学文化的源头。就是祖先文化是道学文化的源头。《尔雅·释丘》载:“三重为昆仑丘。”清代学者毕沅注:“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许结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文献记载中的昆仑山并非现实地理意义上的山脉,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山、仙山。”说明文化昆仑久已失落,以致引起后世的混乱。那么虚无缥缈的昆仑神话,究竟哪座山是它的创作原型呢?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华仁葵等,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学报》上发表《先秦昆仑地望考》,提出“先秦昆仑地望在济水之源王屋山区”的论点,逐渐被海内外学术界认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吴晓东、四川师范大学教千百年来,人们为什么多把文化概念的昆仑(丘或虚)与地理概念的昆仑山相混淆?是不理解中华始祖在昆仑诞生的含义。“昆”古音“浑”,“仑,理也”,昆仑为混沌初开之意。《列子·天瑞》说:“气形质具而末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其“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讲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析城山大漏斗地四周高中间低,很像留在地面上的半个大鸡蛋,当地古称盘亭,其山周边绝壁,美其名曰“盘亭列嶂”。昆仑天梯居于天地中央,神仙可以随便到人间游玩,凡人也可以到天上反映情况。到了黄帝之孙颛顼为帝的时候,他对这种“人神杂糅”的局面大为光火,任命重、黎两个大神“绝地天通”,断绝了天地之间的通道。这是上古时期的一次重大宗教改革,颛顼禁止老百姓与天神之间的自由沟通,使天子成了天帝的唯一代言人。近年专家学者在野外科考时,曾在圣王坪中央的土丘上发现的灰褐色燧石,以及在析城山南天门天梯下发现的石砍刀,其风化程度至少数千年以上,它们似乎仍在述说那段“绝地天通”的悲壮历史。当然还有汉代,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虽然多有质疑,但皇帝“金口玉言”好像也就成了铁案。大概从此以后,昆仑丘便日趋冷落,以致引起后世昆仑文化的混乱。

三、道境极地

道家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特别重视环境美学。相传人祖伏羲在王屋昆仑“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他发现北斗七星有头有尾似天龙;又看到王屋析城山漏斗与大罗岭组合如地龙(俗称北斗坪),天龙、地龙相互旋绕,始推演出太极八卦,而伏羲先天八卦正是道学之源的精髓。

道家,对成仙的环境非常重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洞天福地学说。所谓洞天,即通天之意;洞天福地,就是适宜神仙居住的地方。唐代著名高道司马承祯将历史上道家的“洞天福地”学说进一步系统化,他在《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分作“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从此奠定了王屋山在洞天福地中的宗首地位。 杜光庭在《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中说:“有王屋山者,在洛阳京北百余里黄河之北,势雄气壮,岗阜相连,高耸太虚,倚悬列宿,西接于昆丘,东连于沧海。谨按《龟山白玉上经》曰:‘洞天周回万里。’《山水之源图经》曰:‘上则接于昆丘,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真诰》云:琼林者,即清虚小有之别天也。”后来经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等传承发扬,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遂被世人所公认。

王屋山称为昆仑,具有三重天地。以天坛峰为中心,左日精,右月华, 前华盖后五斗, 这一峰突起、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大有“唯我独尊”的王者风范,被道家誉为“道境极地”。山下,王屋山鼎盛时期,三里一宫,五里一庙,各种宫观庙宇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阳台宫坐北朝南,逐级递升,坐落在华盖峰南麓的台地之上,背依天坛峰,高耸如凤首,面对九芝岭,散列如凤尾,阳台宫正好处在凤背之上,被称为“丹凤朝阳”的风水宝地;紫微宫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之首,建于天坛峰下的中岩台上,因其在王屋山洞天中所处的位置,与紫微星垣位居北天中央相对应而得名。紫微宫背依三官岭,面对华盖峰,突兀道旁,扼守神路,故有“雄狮镇山”之誉。是人境。天坛峰被道家视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唐时有三清殿、玉皇殿、轩辕庙、更衣亭、御爱松等,元初钦定为“总仙宫”。是道境。王母洞位于垂簪峰下的大溶龛内,南面正对天坛峰,洞中有泉,奇古幽深,古人称其“周回万里,潜通瑶池”,为西王母修道之所;灵山腹内中空,洞中套洞,纵横交错,俗称“四十八条街”,主洞门额题刻“第一洞靝(天)”,门联为:“七朵金莲在此处,丘刘谭马郝王孙”,曾是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七子修道的地方;峰顶建一座单檐无梁“混元殿”,恰如仙境。

其实,王屋山并非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好、气场足的风水宝地。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盛,药用动植物多达2000种,其中名贵中草药500余种,犹如一个天然中草药宝库。根据现代科学有关检测表明:目前王屋山森林环境里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5000—10000个每立方厘米,大地电磁辐射0.42GS,水面氧化还原电位-70MV,许多数值比著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还要好,已经具备天然氧吧、森林浴场和生物理疗效应。

四、高道辈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境极地自然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因此王屋山自古以来仙道云集,方仙道、黄老道、太平道、天师道、上清派、茅山宗,以及后来的太一道、全真道,都与王屋山道境极地有直接关系。相传轩辕黄帝在王屋山设坛祭天实现天下太平之后,又于三年八月十五日在天坛峰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在此建上访院拜广成子为师,并寻访四海仙人。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顶至今尚有老子祠、老子炼丹池遗址。据说《道德经》中关于“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描述,就受启于天坛峰后的王母洞。列御寇曾在王屋山长期生活,其间撰《列子》八卷,书中所载的寓言故事,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大禹治水、伯牙鼓琴、纪昌学射等,在济源都可以找到出处。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御封《列子》为冲虚真经,遂成为道教经典之一。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浮丘公、王子晋也在王屋山修道,留下了华盖峰、鹤憩台等遗迹。秦汉之际济源轵人商山四皓,曾与张良一起隐居王屋山避秦沟,汉高祖刘邦慕名多次诏请不就,后来吕后采用张良计,邀商山四皓出山协助太子刘盈以承大统。我国第一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释的末代芮伯河上公,隐居地就在王屋山下的黄河三峡“丈人龛”,后来他授汉文帝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开启了西汉初期数十年的“文景之治”。东汉著名方士于吉在玉阳山曲阳水上得《太平青领书》,张角借以组织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魏华存被尊为道教上清派祖师,世称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或二仙奶奶,她奉王屋山清虚真人王褒为师,开始在沁河北岸阳落山修道,至今仙神口二仙奶奶庙、大许村魏夫人庙和天坛神路上的二仙庙,就是她在王屋山从事道教活动的踪迹。道教理论家葛洪从军径至洛阳,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曾登王屋山在抱朴坪修道炼丹,一次不慎引起爆炸,无意间却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药王孙思邈晚年历太行而王屋,结庐王屋山翠微庵,采药行医,济世救人。永淳元年(682年)正月初五日仙逝于林山红泥坡,享年101岁,葬于王屋山孙真人村庙岭上。宋徽宗曾于崇宁二年(1103年)临幸王屋山求仙访道,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从市区到孙真坟,沿途有关药王行医传说的遗迹很多,有为虎治病得名的虎岭村,因医龙留名的龙潭、龙脑,以及采药之处药柜山,行医之地货药坪等。这里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服汤药救二命”的故事,因此王屋山大殿河边有了汤洼、截板沟(当地“棺材”俗称为“板”)等地名。

唐代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曾先后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倍加赏赐。唐玄宗李隆基尊其为“全国道教首座”,并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他为师修道,自此王屋山道风大盛。这样在唐代数十年间,王屋山相继增修扩建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总仙宫、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道教活动中心。王屋山道教活动的最后一个高峰,应该是金元时期王重阳、丘处机等在此创建全真道。全真七子在王屋山灵山洞及轵城柏林“壶天蓬莱”长春观修道,后来丘处机带十八弟子被成吉思汗在大漠召见,封为国师命其住北京长天观(即白云观)掌管天下道教。历代高道还有杜光庭、刘海蟾、贺兰栖真、燕罗子、张三丰等这些国师级高道在此持续不断修炼,足以撑起王屋山为我国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的称号。

五、名人荟萃

济源地处中原腹地, 高山、大河、丘陵、平原交相辉映,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其丰富。千百年来,不仅是道家人物修道成仙之所,还吸引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我国最著名的几个风流天子周穆王、隋炀帝、唐明皇、清乾隆都游幸过济源。周穆王十三年(前987年),穆王姬满由都城洛邑(成周)出发,过黄河沿太行第一径西行,上王屋昆仑会见西王母,观增城、登天梯、游悬圃、赏瑶池,乐而忘返。隋大业三年(607年)秋,隋炀帝从山西下太行,专门新开驰道九十里,慕名游沁园,宴享极乐,三日方归,至今在五龙口仍留下隋代衙道、杨广听泉燕大手笔”张说、苏颋及张九龄等随从赋诗言志。清乾隆御制《济源盘谷考证》命人摩崖石刻,钦定太行盘谷为“名山胜迹”。《沁园春》在唐宋是悠扬豪放之曲,苏东坡、辛弃疾都以此抒怀。毛泽东主席则以《沁园春·雪》抒发天地浩然正气,充分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

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孟郊、杜牧、李商隐、司马光、苏轼,以及药王孙思邈、茶仙卢仝、山水画宗师荆浩等,经常在王屋山云游驻留,李白、王维、孟浩然、贺知章、宋之问等还与司马承祯结为“仙宗十友”。他们在此留下五百余篇(幅)诗文书画,许多名篇佳句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李白赋诗:“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他还为司马承祯所绘大型壁画题写唯一存世墨宝《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道不尽王屋山雄浑博大的豪壮之气。杜甫多次游览王屋山,写下“昔谒华盖君,绿袍昆玉脚。”“名山人实赞,福地语真传。气象乾坤上,根元宇宙先。”等名句。王维诗云:“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君。”刘禹锡诗曰:“阳洛天坛上,依稀似玉京。”白居易于大和五年(831年)九月二十六日游枋口悬泉,盛赞“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一篇《送李愿归盘谷序》,竟使盘谷寺山野小庙天下闻名。南北朝庾信和唐代李商隐,甚至直接把王屋山与昆仑相提并论。庾信《游山诗》说:“聊登玄圃殿。更上增城山。不知高几里。低头看世间。”李商隐在玉阳山修道时所作《玉山》诗:“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等等。目前王屋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女娲神话之乡”“中国愚公文化之乡”“中国创世文化研究基地”,在此产生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黄帝祭天、愚公移山等创世神话群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华夏文化之源”。因无限风光,傲群气势,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尊崇王屋山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和中华民族的圣山。

(原载《华夏文明》)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玉川子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