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黄河三峡发现河上公隐居地

 大河文学 2020-09-15

     近几年,济源陆续邀请海内外多学科专家,对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道学文化进行深入考察研究,我国第一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释的河上公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他就是周末芮伯,隐居地就在王屋山下的黄河三峡。

一、黄河三峡新发现

早在2009年4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华仁葵、河南博物院研究员张维华等在黄河三峡野外科考时,在俗称“丈人龛”一块平滑的石壁上,发现了“河上公寻道处”几个阴刻随手楷书,下面模模糊糊好像还有个“操”字,众人研讨了半天,未下明确结论。到王母洞考察时,前厅一组石刻引起了专家的注意,石龙造型拙朴,雕工粗犷,似为千年遗物,尤其是中间的三足蟾香炉令人称奇。俗话说:“四足蛤蟆三足蟾。”古代人认为,蟾是月之精,代表阴,在王母洞居中位置正好恰如其分。联想到王屋山九里沟刘海戏金蟾的故事,说明黄河三峡也是道教北五祖刘海蟾的活动范围,因此王母洞前厅民间也称海蟾宫。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刘海蟾不是又名操吗?很可能他就是“丈人龛”里“河上公寻道处”的题刻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场的同志都很兴奋,建议尽快邀请道学、历史学专家作进一步确认。这个消息经新闻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特别关注。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长赵铁信、中囯旅游协会副理事长李文珵以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北京大学张振囯、广州中山大学叶春生、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河南大学高有鹏等教授纷纷前来实地察看,不但肯定了刘海蟾题刻的“河上公寻道处”字迹,而且还发现洞龛正面石壁上人工开凿的神台,并在石壁缝隙等处意外发现了几枚汉代五铢和唐代开元通宝铜钱,说明这个洞龛在古代一直就有道人居住。据此专家们一致认为,黄河三峡风光秀丽,环境幽静,“丈人龛”紧临黄河,洞内平整干燥,门窗通风透光;洞外山泉涌流,交通也较方便,具备古人长期生活的基本条件,住在这里与河上公这一称谓十分相符。河中石牛,传说就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丈人龛”坐东向西,面对犀牛望月风水宝地,又应了紫气东来的寓意,确是研读《道德经》的理想场所,河上公在此著书立说是完全可能的。

二、《神仙传》里的河上公

东晋葛洪《神仙传》说:“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庵于河之滨。”汉文帝刘恒对老子的《道德经》推崇备至,不仅自己阅读,还要求王公大臣都学。尽管汉文帝下了不少功夫,可还是有些地方弄不明白,他常常四处寻访,希望遇到指点迷津的高人。后来文帝听说河上公精通《道德经》,就派人前去请教,河上公对来使说:“道尊德贵,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通过别人来代问呢?”于是文帝亲自驾临河上公的茅屋求教,但心里有些不悦地说:“《诗经》上讲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子也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你即使再有道行,可也仍是我的子民呀?为何这么清高自大,不将君王放在眼里呢?”河上公听完文帝质问,随即坐定拍掌,一下子腾空而起,稳稳悬在空中,附身向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累人,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文帝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人,马上下车向河上公跪拜说:我实在是无才无德,承蒙祖上福荫,才继承了帝业,现在深忧难堪重任,所以一心向道,但由于自己才疏学浅,不明了《道德经》的真义,祈望您老人家能给予教诲。河上公见文帝一片诚心,隧授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并对文帝说:回去以后,好好研读这两卷经书,你的所有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说罢,河上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汉文帝异常珍惜这两卷经书,精心钻研老子《道德经》,开启了西汉初期数十年的文景之治

三、河上公究竟是谁

河上公是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释的人,他授汉文帝素书两卷,被后人誉为帝王之师,故在我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为什么人们只知道他是住在黄河岸边的一位无名无姓的老者呢?河上公隐居地在黄河三峡应该是个重大发现!《王屋山志》说:“河上公,汉文帝时方士,曾于黄河北岸的王屋山支脉结草为庵,作《无极图》、注素书二卷,授汉文帝。”黄河三峡在王屋山下,地理位置吻合。清代乾隆年间《济源县志》引用明代旧志也多有记载。《人物·隐逸》篇说:“河上公,芮村人。文帝读老子,有未解处,遣使问之。公曰道德尊贵,非可遥问也,帝即造请,乃授素书老子章句二卷,曰熟此则所疑自解。”《沿革》篇说:“芮侯采邑,在今芮村。”《古迹》篇说:“芮侯采邑,即周芮伯,在今芮村。”《陵墓》篇说:“芮伯墓,在芮村。”河上公是济源芮村人?这里还明白无误地指出他就是周末芮伯。周代礼制:天子不灭国,诸侯不灭姓,仍要择其贤者延续香火,划一块土地进行安置。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封司徒芮伯为诸侯,国存400多年,先封在陕西大荔朝邑,后迁韩城梁带,2004年在此出土的芮国精美玉器、金器及青铜器,数量之多、级别之高令世界惊叹。被秦灭国后迁山西芮城,春秋时又被晋灭,芮侯经垣曲最后落脚至东周畿内之地的济源芮村,与周王室的毛公(今毛田)、召公(今邵原)、樊侯(今曲阳)、原伯(今火车站)、虢伯(孟州西虢)食邑相距不远。虽然西汉至芮国灭亡已有200多年,但秦灭周、汉代秦不过才几十年光景,正是河上公本人亲身经历的事情,作为曾经辉煌的周族逸民末代芮伯,自然会仿照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故事,隐名埋姓是很自然的事。仔细分析他与汉文帝对话时的态度,似乎也能看出些许端倪。由此使人想起同样发生在济源的两则典故:一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助定王室,获赠原(原城,今火车站)、樊(阳樊,今曲阳)、温(今温县)、攒茅(今武陟)等地,唯樊人(周太伯之后)展示王室宗亲骨气,宁出阳人而围战车(轵)为城不做诸侯之民;二是轵人甪里先生、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隐居济源商山或避秦沟,世称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求之不应,吕后用张良计请四皓助刘盈承继大统,而其中的甪里先生也是太伯之后的周术。两则故事证明的是一个事实,有傲骨的周室后代大有人在!

四、结论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历史上注释的人很多,但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章句》成书最早、影响很大,堪称汉初黄老之学的集大成者。由于河上公看破红尘想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只说自己是一个住在黄河岸边的老人,真名实姓无人知晓,故其身世成为千古之谜。有人说河上公曾在西安一带隐居,被汉文帝奉为上仙。而人们更多则是将他与河上丈人混为一谈,黄河三峡丈人龛就是一例。《史记·乐毅列传》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根据河上丈人的传承系统,凡六传至汉初曹参,他当生于战国时代,主要活动在齐地,于是说河上丈人是山东琅琊人,日照天台山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显然这里所说的战国时代河上丈人,与秦汉时代的河上公并非同一个人。济源王屋山历来被道家视为“道境极地”,自然是隐士高人修身养性的首选。济源地方志中有河上公在王屋山隐居的明确记载,现在又不断找到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化遗存,所有这些无不表明:河上公为东周末代芮伯,他的隐居地就在黄河三峡。毕竟秦汉时代能够读懂并详解老子《道德经》的,不会是整日劳作、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

(原载《老子学刊》)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